APP下载

孙一奎病证鉴别思想探究

2016-02-03李高申张宇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7期
关键词:朱丹溪赤水小肠

李高申,张宇鹏

(1.黄河科技学院医学院,郑州 450063;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孙一奎病证鉴别思想探究

李高申1,张宇鹏2△

(1.黄河科技学院医学院,郑州 450063;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病证鉴别;新安医学;明证;正名;孙一奎

孙一奎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为明初医家汪机的再传弟子,学术上擅长温补,是新安医学与明代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孙一奎在学术上继承朱丹溪“援儒入医”之法,主动将儒学的思想方法融入到医学实践当中,特别是以易学的思想来解释医学理论,为“医易同源”思想之首倡者。孙一奎在医学理论上独创“命门动气”学说,并深入阐发三焦相火理论,为后来医学理论尤其是命门学说在明代的大发展开创了新思路。同时作为明代临床大家,在临床诊疗方面也有许多重要的贡献。他注重“明证”与“正名”,对相似病证的鉴别多有独到见解,对多个相似病证的鉴别诊断进行了深入探讨。

1 临床首重明证

孙一奎在临证施治时首重“明证”。他在《赤水玄珠》的凡例中开篇即语“是书专以明证为主”。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医难于认证,不难于用药”,“明证”是临证施治的前提。只有首先做到“明证”,遣方用药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孙一奎所说的“明证”即正确的辨证。并认为凡证都有寒、热、虚、实、表、里、气、血之分,医生临证应首先将这8种性质辨别清楚,才能选择正确的方药,“即于十二经药性中,表里寒热温凉间,摘出治之,自然权变合宜,不失胜算”。孙一奎临床疗效的显著正是由于其精准的辨证,这在其《孙文垣医案》中有大量的记载。

孙一奎是当时名医,其显著疗效正是源自其准确的辨证,在《孙文垣医案》中有大量的记载。其中以《三吴治验》中的“万历龙飞二年吴小峰小川目疾”案最具代表性。病人是两兄弟,年龄相近,同时患目疾且症状相似,专科医生愈治愈重。孙一奎详细诊脉辨证后,分别以一补、一泻使二病均愈。人问其故,答曰:“此阴阳虚实之辨也”,一人为厥阴肝火炽盛,当用泻法,是正治;而另一人则是“下虚,又为怒所激,怒则火起于肝”所致,故应先疏其肝气,再用甘温补其下元之虚,使其火得归原,这是从治。此案足见“明证”之重要,临床常见病同而证异的情况,所以必须明证于先,才有可能奏效于后。

2 对相似病证的鉴别与区分

孙一奎“明证”的另一个方面是致力于“正名”,即针对古籍中病名混淆错乱的现象,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多种病名进行研究。他在《赤水玄珠·凡例》中说:“古今名称不同,如古经以风寒湿三气杂至而成痹立名,丹溪乃改痹为痛风。又如肠澼泄利、肠风脏毒,混论而未析。如此者甚多,设不辨而正之,何所适从。”因此孙一奎在编写《赤水玄珠》时,将“各证经文混论者,列之于前,以为之纲;以今人尝称者,析之于后,而为之目;目下各列治法”,将混乱的古籍病名清晰化、条理化。同时,还对很多相似病证的鉴别诊断进行了深入辨析,在此举例以说明。

2.1 辨泄痢

泄泻与痢两者多发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似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较易混淆。孙一奎对此引用朱丹溪之说对此二者做了详细区分。《赤水玄珠·第八卷·泄痢辨》曰:“丹溪云:泄泻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并无努责,惟觉困倦。若滞下则不然,或脓或血,或脓血相杂,或肠垢,或无糟粕,或糟粕相杂。虽有痛不痛之异,然皆无里急后重,逼迫恼人。”在此明确指出了痢疾(滞下)的两大主要特征,即下利脓血与里急后重,此为与泄泻的主要区别。

然而虽然泄泻与痢并不相同,但古代医家如张仲景、刘完素、李东垣等多以泄、痢混同论治。孙一奎认为,这主要源于《难经》中对于五泄的论述。《难经·五十七难》曰:“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泻,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此五泄要之法也。”其中“小肠泄”有“便脓血”之症,“大瘕泄”则有“里急后重”之症,俱为痢疾的典型症状,故孙一奎认为“小肠泄”与“大瘕泄”当属于痢的范畴。而泄泻、痢两者病因相近、症状相似,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以其有先痢而后泄,有先泄而后痢,有痢不因泄,有泄不因痢,治有次第,症有轻重也”(《赤水玄珠·第八卷·泄痢》)。故古人泄痢不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孙一奎除了辨别泄泻与痢两病外,还对泄与泻二症做了一定的区分。他认为泄泻二字虽常常混用,但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即二者的区别应与排便的量及缓急有关,势缓者为“泄”,势急者为“泻”;量少者为“泄”,量多者为“泻”。故曰:“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若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势直下不阻者,为泻,倾泻之谓也(《医旨绪余·泄泻辨》)。”

关于痢与滞下的差别,他在《医旨绪余·痢与滞下辨》中也做了深入探讨。书中记载曾有人以“刘河间云:仲景治痢,多用承气,但与滞下混同立论,而无分别,考之诸方,亦未见其有分治者”之说询问孙一奎的意见。他认为古书中虽然略过不谈,但顾名思义痢与滞下当然有所区别,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他指出“痢”字通“利”,有通利之义,古书中有“夏伤于暑,秋多疟痢”之说(《素问·生气通天论》,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夏伤于暑,秋必痎疟”之语,孙一奎在此处似乎引用有误),故痢应为“或从泄泻而得,或径大便脓血,盖秋令气降,腹中秽积因时下行”的时症。而滞下之“滞”,则是指积滞之“滞”,为“不因时令,不由泄泻,而竟里急后重,垢腻之物频并而下”。故“痢者,兼令气而言也:滞下者,四时皆有之”。二者病机完全不同,治法自然也有所区别。因此对于滞下之症,初起之时即多使用“推陈致新”、“迎而夺之”的泻下之法治疗。而治痢则根据不同情况,“有用补法者,有用涩法者,有燥湿者,有升提者,有消之者,有温之者,有分利者,有下之者,然初时不敢遽以药下之,因时制宜,必审其胃实积固,乃敢推荡耳”。

2.2 辨噎膈、翻胃

噎膈是指食物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一种疾病,属吐病的一类。《素问·阴阳别论》曰:“三阳结,谓之膈。”孙一奎认为三阳即太阳,手太阳为小肠经,足太阳为膀胱经,故此处之“三阳”即指小肠与膀胱而言。“结”即为热结之意,“三阳结”则为小肠与膀胱热结,小肠热结则血脉燥,膀胱热结则津液涸,隔塞不通。

反胃又称胃反、翻胃,与噎膈病症相似,极易混淆。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曰:“翻胃,即是噎膈,噎膈乃翻胃之渐,言此盖火气炎上,熏蒸津液成痰,切切不可用香燥之药,若服之必死。”又曰:“年高者,不治。盖少年气血未虚,用药劫去痰火,病不复作;老年气血已虚,病必不起。”而孙一奎指出朱丹溪一方面认为“翻胃即是噎膈”,而同时又说“噎膈乃翻胃之渐”,这彼此之间似有矛盾之处。而用药时朱丹溪戒用香燥之药,而在临床中常见有“用香燥而得生者”。故他认为朱丹溪之说不妥。孙一奎认为噎膈、翻胃二症古人虽未明言,但彼此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实则噎、膈与翻胃是彼此不同的3种病症。其在《医旨绪余·噎膈反胃辨》中曰:“夫饮食入于噎间,不能下噎,随即吐出,自噎而转,故曰噎。膈,是膈膜之膈,非隔截之谓也。饮食下噎,至于膈间,不能下膈,乃徐吐出,自膈而转,故曰膈。翻胃,是饮食已入胃中,不能运化,而下脘又燥结不通,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明其自胃中而倒出,故曰翻胃也。”三者虽均属“吐”病,但其实有上、中、下之分。噎症为上焦之吐,症见饮食不能下咽,随吃随吐,为上焦气逆所致;膈症为中焦之吐,症见饮食下咽,不能下膈入胃,于食后徐徐吐出,为中焦食积所致;翻胃之症为下焦之吐,症见饮食已入胃中,不能运化,故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为下焦寒盛伤及脾胃所致。因此,临床中以香燥之药治疗翻胃之症而取效者,正是针对下焦实寒之邪而设,而若年老之人下焦虚寒所导致的翻胃,再以香燥之药劫伤阴液,会更加加重恶化病情。故朱丹溪称:“(香燥之药)若服之必死”,并曰“老年气血已虚,病必不起”。

因此噎膈、反胃之证重在寒热之辨,若食已即吐者为热盛,而食久始吐者为虚寒。《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脾气受伤,胃中虚冷所致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的胃反(反胃)之症,其病难治。胃反有气虚、血虚之分,气虚胃反,右手脉无力者。四君子汤加芦根,以伏龙肝浸长流水澄清煎之,临服入童便、韭汁、牛羊乳,入黑驴尿和服,以防其生虫。也可用参苓白术散、钱氏白术散,皆治中气虚弱胃反。血虚胃反、左手脉无力者,以四物汤加童便,或再加桃仁、红花;有酒积加甘蔗汁,或用二陈汤合平胃散,治有痰而胃反者。

2.3 辨癫、狂、痫

癫、狂、痫是3种不同的疾病,由于其皆有精神异常之症状,病因又多与痰邪有关,故世人对此多有所混淆或误解。在传统中医经典与各家理论中,对癫、狂、痫三者或分述或合并或彼此混淆,难有定论。正如孙一奎在《医旨绪余·癫狂痫辩》中所说:“诸书有言癫狂者,有言癫痫者,有言风痫者,有言风癫者,有言惊痫者,有分癫痫为二门者,略无定论。”孙一奎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癫、狂、痫是完全不同的三种疾病,不可相互混淆,故曰:“癫、痫、狂,大相径庭,非名殊而实一之谓也。”因此,他在《医旨绪余·癫狂痫辨》与《赤水玄珠·第十四卷·癫狂痫门》中对此3种疾病各自给出了明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标准。

孙一奎认为,所谓癫症即民间俗称的“心风”,其主要症状为“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痴,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积年累月不愈”,其主要病因是“志愿高大,而不遂所欲”导致的精神损伤。对于癫症的治疗初始时应多用攻痰法,继之以养心壮神补剂收功。癫症分为两类,一类为“悲哀动中则伤魂”所致,当用温药补魂之阳,可用张仲景的地黄汤或《本事方》中的惊气丸之类治疗;另一类为“喜乐无极则伤魄”所致,当用凉药补魄之阴,通常以辰砂、郁金、白矾之类来治疗。

所谓“狂”者即猖狂之意,其主要症状为“猖獗刚暴”。如《伤寒论》所述之阳明实证发狂,出现“骂詈不避亲疏,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墙上屋,持刀执棍,日夜不止,狎之则笑,忤之则怒,如有邪依附”等症状。狂症多由痰火盛实所致,与癫症相比则可见明显的热象,故有“重阴者癫,重阳者狂”之说,其治疗“宜大吐下”。

所谓痫症,其主要症状为“时发时止者是也。有连日发者,有一日三五发者……发则昏昧不知人事,耳无所闻,目无所见,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而瘛疭抽掣,目作上视,或口眼歪斜,或口作六畜之声。将醒时必吐涎沫”。其主要病机是“或因惊,或因怒,而动其痰火”所致。对于三病的鉴别,孙一奎同样给出了相应的鉴别诊断标准。他首先指出痫症发作时,会出现“昏昧不知人事”“眩仆倒地”“甚而瘛疭抽掣”“吐涎沫”等症状,这是因痰火所致,癫、狂二病皆无此症较易鉴别,治疗当以行痰为主。

此外,孙一奎还对呕、吐、哕、咳、嗽、哮、喘、呕血、咳血、齿衄、鼻鼽、鼻渊等病名的意义加以深入论述和解析。其在病名解析和分类方面的见解,对临床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R241.4

:A

:1006-3250(2016)07-0891-02

2016-01-19

李高申(1971-),男,主治医师,副教授,从事中医学教学、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张宇鹏(1975-),男,副研究员,从事中医藏象与象思维研究,Tel:010-64089058。

猜你喜欢

朱丹溪赤水小肠
朱丹溪拜师
赤水丹霞冠华夏——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一根小肠一头猪
赤水大瀑布
动人心魄——赤水丹霞地质奇观
孝顺成就一代名医
孝顺成就一代名医
养好女人小肠经
赤水情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