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人周鍇小考

2016-02-02蔡春娟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 2016年0期
关键词:江州祠堂

蔡春娟

元人周鍇小考

蔡春娟

周鍇,憲宗時江淮都轉運使周惠之子,歷任淇州尹、高郵路與益都路總管、浙東海右道肅正廉訪使、浙江行省僉事等職,以從二品浙東道宣尉使致仕。他活動於元朝前期忽必烈和成宗時代,然而關於他的事迹,目前並不十分清晰。周鍇及其父周惠《元史》皆無傳,《新元史》爲周惠立傳,材料來源於王惲爲周惠作《淇州創建故江淮都轉運使周府君祠堂碑銘》,傳末只有一句提及周鍇,即“子鍇,淮東高郵路總管”*柯劭忞《新元史》卷二二九《循吏傳·周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85頁上。。現搜集零散史料,對周鍇作一簡單介紹。

一、 家世

周鍇,隰州人(今山西隰县)。其先世事迹見於《康熙隰州志》所載“周氏先塋有碑”:

周氏先益都人。高祖韓[諱]均,宋政和間爲隰州隰川縣令,因而家焉。有子六人,其曾大父三子,仲諱鼎,字鵬舉,於世次爲大夫,娶同郡王氏,生五子,顯考都運府君即其中子也。府君諱惠,字德甫,仕爲江淮都轉運使。其遺德餘烈與夫歷官之詳見於故翰林學士兼太常卿復□徐公所撰《神道碑》,及中奉大夫翰林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秋澗王公撰《創建淇州記》,兹不復云。由大父而上皆葬隰城南原。府君常爲真定等處參謀,安習既久,眷焉有桐鄉之戀。及吾母夫人曹氏卒,遂葬於真定縣西城官河之地。後十年而府君卒,合葬於太夫人之墓,是東遷之新塋也。先是癸卯歲(1243),府君爰及太夫人同至隰城謁拜先壠,癸卯距今大德丙午(大德十年,1306)六十四年矣,六十四年之久而未嘗一往展掃,蓋由繫身於官,南北無定。然每一念及,則痛心疾首而不寧者數日。逮兹晚暮,幸得退閑,西行之謀,始有定論。於是絜二子,長曰昶,次曰擇,祗拜松楸,親執籩豆,庶幾少贖怠曠之愆,而永畢生平之願矣。竊惟追遠之説《魯語》存焉,報本之義[《禮經》]著焉,此天理人情之至,而名教之所先也,爲人後者可不務乎。故書之而刻諸石,昭示子孫,俾知夫本之不可怠也如此。大德十年,中奉大夫僉浙江等處行中書省事浙東道宣尉使嗣孫鍇立石。*錢以塏《康熙隰州志》卷六《古迹》,《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33册,鳳凰出版社等,2005年,171頁。

此碑乃大德十年周鍇退閑後回山西老家所立。其世系大致如下:

高祖周均——曾祖——祖父周鼎(字鵬舉)——父周惠(字德甫)——周鍇——周昶、周擇

周鍇的母親也是隰州人,乃金代信武將軍曹元(字長卿)之女、蒙古國時期燕京行臺參佐曹椿年之妹。元好問《信武曹君阡表》載: 曹氏世爲隰州人,以貲雄鄉里累十數代。曹君有子三人,“長即椿年,次松年、大年。一女,嫁郡人周惠,今爲真定參謀”*元好問《遺山集》卷二九《信武曹君阡表》,《四部叢刊》本。。上述《周氏先塋碑》亦載周惠曾爲“真定等處參謀”,所指爲同一人無疑。

二、 求學

憲宗二年(1252),朝廷經略江淮,周鍇父周惠被任命爲江淮都轉運使,轉運司置於胙州(今河南淇縣)。周惠愛其沃壤,且嘆夫梗阻若爾,慨然懷闢昜興除之舉。五年(1255),惠以事北覲,圖利害上之。朝廷詔以彰德、大名、衛輝漏版户五千實焉,復其徴三年,因易號曰淇州,縣曰臨淇。特敕周惠爲淇州尹,領辦其事。周惠任職河南期間,周鍇隨其父在河南衛輝一帶求學。

元人王公孺於大德十一年(1307)作《衛輝路廟學興建記》曰:“初壬子歲(1252),故至元内相鹿庵王公、顒軒徒單公相繼教授於内。二公道崇學博,負經濟器業,樂誨人,善持論,凡經啓迪,化若時雨。當時文風大盛,人才輩出,若王博文、雷膺、王復、傅爽、王持勝、周貞、李儀、周鍇、季武、陶師淵、程文遠、先父諱惲,兹尤其魁傑者也。聲望煊赫,視鄆學爲無愧,信乎魯多儒而衛多君子乎。”*侯大節《(萬曆)衛輝府志》卷一四《藝文志》上,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288頁。

《記》文中“鹿庵王公”指王磐。中統元年以前,王磐往來於彰德、衛輝、東平,教授講學。王磐善詩文,“爲文沖粹典雅,得體裁之正”,“發爲歌詩古文,波瀾閎放,浩無津涯,邈乎其不可窮已”*李謙《王磐墓誌》,見《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二《内翰王文忠公》,中華書局,1996年,246、241頁。。“顒軒徒單公”指徒單公履,字雲甫,號顒軒,遼海人。“經義第,學問該貫,善持論,世以通儒歸之,性純孝,樂誨人,官至侍講學士”*王惲《秋澗集》卷一七六《碑陰先友記》,《四部叢刊》本。。徒單公履到衛州教學是在壬子年(1252)王昌齡主持衛州事務時期。二人都是亡金士大夫,在中原文化慘遭破壞之際,他們以斯文爲己任,教授生徒、提攜後進,對中原文化傳承起了重要作用。《記》文作者王公孺乃王惲之子,曾任秘書監著作郎、翰林應奉、翰林待制等職。

文中提到衛輝路的傑出生員中即有周鍇。其中生卒年可考者,如王博文、王惲、雷膺、王復等皆生於13世紀20年代,推測周鍇亦出生於此時期。王惲曾受學於周惠,青年時期應該即與周鍇結識,兩人又一同在衛輝路學從學於王磐、徒單公履,是比較熟知的朋友。所以元貞二年(1296),周鍇請王惲爲其父周惠作《淇州建周府君祠堂記》,詳見後文。

三、 仕宦

周鍇仕宦始於襲父職爲淇州尹。王惲爲周惠作《淇州創建故江淮都轉運使周府君祠堂碑銘》,詳細記載了周惠請建淇州、治理淇州的功績,以及淇州耆老對他感恩戴德、創建祠堂紀念他的過程。文章主人公雖是周惠,但也有不少地方提及其子周鍇。據王惲記載,周惠 “薨於位,子鍇襲職,継述先志,有光於前者”*王惲《秋澗集》卷五四《淇州創建周府君祠堂碑銘》。。

中統二年,周鍇又接任周惠曾擔任的軍儲都轉運使一職。當時,轉運司諸舊官爭權奪利,相持不下,忽必烈乃下特旨,任命周鍇爲軍儲都轉運使。《元史·世祖紀》一載: 中統二年“秋七月辛酉朔,立軍儲都轉運使司,以馬月合乃爲使,周鍇爲副使”*《元史》卷四《世祖紀》一,中華書局,1976年,71頁。。這裏所謂的“立軍儲都轉運使司”並非新立,即蒙古國時期周惠曾任使之江淮軍儲都轉運使司。《中堂事記》所載比較詳盡: 中統二年七月“三十日庚戌*此處時間有誤。按,該月辛酉爲朔,則“三十日”應爲“庚寅”。且“三十日”這條記事插在“廿六日”和“廿七日”之間,原文將“廿六日”誤爲“丙午”(應爲“丙戌”),“三十日”誤爲“庚戌”。,時前軍儲所官塔塔兒、亥術忽乃昔剌,必闍赤馬月忽乃等爭相爲用,丞相史公與闊左丞議曰: 今南邊極遠,江淮又不用兵,所事宜廢,至於異時征進,一行部官可辨[辦]。既而中止。特旨以前都運周惠子鍇領其事”*王惲《秋澗集》卷八二《中堂事記》下。。上述《元史》中“馬月合乃”與《中堂事記》中“馬月忽乃”爲同名異譯,是同一個人。這裏《元史》與《中堂事記》記載並不一致,一曰都轉運副使,一曰使。按,元朝定制後的都轉運使乃正三品級,不管當時周鍇所任爲使亦或副使,對於一個三十餘歲的漢族人而言,品級已相當高了。

之後周鍇歷任不是甚詳,有轉任北方其他州郡的記載,也有被任命爲剛收附的南宋地區總管的記載,身兼轉運使一職,也許還參與了對宋戰爭。王惲《淇州創建周府君祠堂碑銘》關於周鍇仕宦有如下記載:“至元癸亥*“癸亥”有誤,“癸亥”乃中統四年(1263)。據《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淇州”,淇州創建於元憲宗五年(1255),至元三年(1266)立衛輝路,以淇州隸之;《(萬曆)衛輝府志》卷一《地理志》“淇州”亦曰:“元至元三年,改置淇州,並置淇縣,尋罷,屬衛輝路。”(《(萬曆)衛輝府志》,21頁)可知淇州隸於衛輝路在至元三年(丙寅)。,轉官制行,州隸於衛,耆舊馬良等謀於衆曰: 公去世逾遠,吾輩生理日完,嗣侯又歷官它郡,其開建本末,卵翼深恩,匪立祠樹碑奉祀光揚,何以報盛德而圖不朽?乃相率度治城乾方爽塏地,廟而貌之。十三年(1276)秋,適嗣侯自魏府别駕代歸,良等邀過妹邦,大合樂以落之。相與請予文以紀其實。走早辱公知,敢以不敏辭?……今嗣侯自武德將軍陞嘉議大夫佩金虎符淮東高郵軍總管。”*王惲《秋澗集》卷五四《淇州創建周府君祠堂碑銘》。這段記載表明周鍇在淇州尹後又“歷官它郡”,至元十三年前後,由魏府别駕轉任淮東高郵軍總管。魏府,應是元大名路,唐時爲魏州*《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1361頁。,元人經常借用前代地名、官名稱謂。魏府别駕,應是大名路總管府佐官。至元十三年,南宋降,周鍇被派往剛收附的高郵軍任總管。高郵軍,宋代稱謂,至元十四年元改爲高郵路總管府*《元史》卷五九《地理志》二,1417頁。。這次轉任,其散官由武資武德將軍(正五品)轉爲文資嘉議大夫(正三品)。

《嘉靖九江府志》載:“陶狄二賢祠,在(彭澤)縣治南。南唐景龍中建,祀陶潛、狄仁傑,後移縣,因廢。元江州守周鍇復合祀之,有《記》云: 使後之君子隱則當以淵明爲式,仕則當以梁公爲師。”*何棐、馮曾修等《(嘉靖)九江府志》卷八《職官志·祀典》“陶狄二賢祠”,明嘉靖刻本,葉11a。《永樂大典》記此事更詳:“陶狄二賢祠……國朝至元十八年,恒山周鍇領江州尹事,命縣尹合而祠之。其爲記略曰: ……至元十八年秋,鍇蒙恩易守,九月,郡録囚行邑,首謁焉,起敬起慕。托孤山以興其高,因命邑大夫縣廟學撤其榜淫祠,大爲庭宇,以合享之。使夫後之君子隱則當以淵明爲式,仕則當以梁公爲師,其揆一也。”*《永樂大典》卷六七〇一“江—九江府十三—古迹”,中華書局,1986年,8861頁。表明至元十八年周鍇調任江州,巡行至彭澤縣,主持修復陶狄二賢祠,並有《記》文留下。然據《元史·地理志》,江州在至元十二年内附,初相繼置江東西宣撫司、江西大都督府,十四年罷都督府,升爲江州路,定制後隸屬於江西行省,彭澤縣是江州路下轄五縣之一*《元史》卷六二《地理志》五“江州路”,1511頁。。既然至元十八年時江州爲路,那么周鍇所任就不是“江州尹”,而是“江州路總管”。所以《永樂大典》“恒山周鍇領江州尹事”一句有誤。

僅憑上述兩段史料,難以斷定這裏的周锴是本文討論的主人公。從仕宦經歷看,周鍇至元十四年爲高郵路總管,至元十八年易爲江州路總管,這是有可能的。從籍貫看,此處周鍇籍貫係爲恒山,恒山也在山西境内,但不屬於隰州,兩地相距五百多公里。前已提及《永樂大典》書周鍇官職有誤,有可能籍貫也有誤。目前在没有其他資料佐證的情況下,只能存疑。

關於“淇州周府君祠堂”的記載,大家熟知的是《秋澗集》所收《淇州創建周府君祠堂碑銘》(以下簡稱《祠堂碑銘》),但《淇縣志》中亦收有一篇王惲所作《淇州建周府君祠堂記》(以下簡稱《祠堂記》),與《祠堂碑銘》内容並不完全相同,寫作時間也不同。《祠堂碑銘》大致作於至元十三年(1276),而《祠堂記》作於元貞二年,因其寫作年代在後,所以對周鍇的敍述内容更多。現將《祠堂記》中與周鍇有關内容抄録如下:

至元癸亥,轉官制行,州隸於衛,淇民張德玉、馬良等謀於衆曰: 公去世愈遠,吾輩生理日完,其開建本末,卵翼深恩,匪立祠樹石奉祀光揚,何以報德而垂不朽?十四年,適嗣侯被朝命佩金虎符之任淮東高郵路總管,路經是邦,乃相與度治城乾方爽塏地,廟而貌之*“乃相率度治城乾方爽塏地廟而貌之”,此句《(乾隆)淇縣志》作“乃相與度邑治西北隅爽塏地廟而祀之”,意思相同。《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29册,江蘇古籍出版社等,2013年,62、192頁。。元貞二年春,嗣侯來請予文以紀其實。走早辱公知,敢以不敏辭?……嗣侯鍇自嘉議大夫陞通議大夫、益都路總管兼府尹、本路諸軍奧魯總管兼管内勸農事,今轉受浙東海右道肅正廉訪使,因并以及之。*王謙吉、白龍躍等纂修《順治淇縣志》卷八《文藝志》上,王惲《淇州建周府君祠堂記》,見《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南府縣志輯》29册,62頁。該版本有些地方文字模糊,可參見同書所收勞經武、高鑒儆纂修《(乾隆)淇縣志》,192頁。

該《祠堂記》中除周鍇上任高郵路總管的時間與《祠堂碑銘》的記載稍有不同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寫作時間及當時周鍇所任官職,即元貞二年時周鍇由通議大夫(正三品,比嘉議大夫高一階)、益都路總管轉任浙東海右道肅正廉訪使。這讓我們又進一步了解到一些周鍇的仕宦情況。再據前述 “周氏先塋碑”,周鍇在肅政廉訪使之後,又轉任中奉大夫(從二品)、浙江等處行中書省僉事及浙東道宣尉使,約於大德十年(1306)致仕*錢以塏《康熙隰州志》卷六《古迹》“周氏先塋有碑”。。

總結周鍇仕宦,就上述資料看,他一生都在地方任職,大致經歷如下: 忽必烈時期,相繼任淇州尹兼江淮都轉運使、大名路佐官、高郵路總管、益都路總管等職,成宗時任浙東海右道肅正廉訪使、浙江行省僉事、浙東道宣尉使。

周鍇出仕蔭襲父職,起點較高,得益於周惠早年貴幸,“以材術振耀一時”*王惲《秋澗集》卷五四《淇州創建周府君祠堂碑銘》。的經歷。《碑陰先友記》記周惠曰:“性慷慨有大志,早貴幸,樂與賢士夫遊,終江淮都轉運使。”*王惲《秋澗集》卷五九《碑陰先友記》。周惠早年就得到世侯或是蒙古統治者重用,他在憲宗時有“宣差”頭銜,曾傳忽必烈令旨給李俊民。“元令旨五道石刻”刻有忽必烈給李俊民的五道令旨,其中一道爲:“甲寅年(1254)七月二十日,宣差周惠德復(甫)齏到令旨,澤州莊靖先生呈本州,見有進修學業劉璋、張賢、張大椿、申天祐等乞勸獎事。準呈。仰澤州長官段直、鎮撫申甫等常切提學,仍省諭諸生恭勤進修,遵依教命,無得慢易。準此。”*姚學甲《鳳臺金石輯録》之“元令旨五道石刻”,見《石刻史料新編》笫3輯第31册,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222頁。

此外,周家與藁城董家有着姻親關係。周鍇之姐(妹)嫁與董文用爲妻。據虞集《翰林學士承旨董公行狀》,董文用“先娶王氏,元帥某之女,先卒。再娶周氏,江淮都轉運使惠之次女,後公四月卒”*虞集《道園學古録》卷二〇《翰林學士承旨董公行狀》,《四部叢刊》本。。藁城董氏是金元之際漢地有影響的世侯之一,因藁城是莊聖太后(拖雷之妻,忽必烈之母)湯沐邑,董文用(1223—1297)早年進入忽必烈潛邸,元初歷任中書省左右司郎中、山東巡行勸農使、衛輝路總管等職,政績卓著。至元二十二年出任江淮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後遷御史中丞、大司農等職,大德元年致仕卒。他一生勤於政事,深受皇帝信賴。與董文用的這一層關係,或使周鍇在仕途上得到董文用的關照。

猜你喜欢

江州祠堂
梁家祠堂史话
东晋江州治所变迁考论
白居易与江州山水
拆迁
汀州客家祠堂革命薪火相传
崇左市江州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归人
男孩,男孩
浅谈古代江州以“樊篱”为城垣的可能性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