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寻儿童数学,打造动感课堂(一)

2016-02-01钱守旺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动感笔者理念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分册主编,教育部国培专家,“动感课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全国自主教育联盟副理事长,现为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课程室负责人,已出版个人教学专著三本,被教师们亲切地称为“有水平,没架子的特级教师”。

当前,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深水区,教师们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耳熟能详,现在教师们最困惑的是怎样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通过观课听课发现,有些年轻教师感觉备课没有抓手,上课没有策略,评课没有标准。很多时候都是跟着感觉走,没办法只能采取“下载”“模仿”“拼装”“复制”的方法备课。长期如此,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很难提高的,更不用说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了。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于2006年提出了“动感课堂”的研究,在2012年出版的第二本教学专著《钱守旺的小学数学教学主张》一书中,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研究提出了“对话——比较——研讨”式动感课堂教学主张。2013年笔者又对自己近30年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梳理、提炼,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学科宣言:找寻儿童数学,打造动感课堂。提出了打造“对话—分享”式动感课堂的教学主张。(以下简称“动感课堂”)

一、初识动感课堂

“对话——分享”是笔者提出的教学策略,“动感课堂”是笔者倡导的教学追求。这里所说的“对话”包括:与媒介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教师对话。这里所说的“分享”包括:分享个人理解、分享经验教训、分享情感体验。笔者所说的“动感”主要指“五动”:手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所谓“手动、口动”就是学生行为上要参与,所谓“脑动”就是学生思维上要参与,所谓“心动、情动”就是学生情感上要参与。也就是学生的课堂学习应该是“深度学习”,应该是一种被“卷入”的状态。

“动感课堂”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追求,一种教学理念,或者说是一种课堂形态。笔者更愿意把“动感课堂”比喻成一个“导航仪”,教师只要明确了教学目标,再按照笔者为大家提供的课堂基本框架和具体操作策略就可以很容易达成目标。希望通过“十讲”能够引起大家对“动感课堂”的兴趣,能够唤醒大家的教学智慧,能够引导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真正让我们的课堂形态和课堂生态发生实质性变化。

为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概括出教师行动十字方针:沉默、示弱、等待、放手、激励。沉默就是“给空间”,示弱就是“给胆量”,等待就是“给时间”,放手就是“给机会”,激励就是“给动力”。学生行动十字方针:对话、分享、反思、内化、应用。

为了让动感课堂更容易操作,笔者提出了动感课堂的基本框架结构: “一体两翼,四环五步”。(如下图)

“一体”就是笔者倡导的“五动”理念,在任何时候都要尽可能让学生动起来。“两翼”包括的核心内容是“情境”“学材”“问题串”。有了“情境”学生学起来才会感兴趣,才会有参与感;有了“学材”学生才能操作、思考,学习才有“抓手”;有了“问题串”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课堂才会有“温度”。

“四环”主要指一节课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操作思考,交流发表;对话分享,点拨指导;分层训练,达成目标。这里只是提示几个“核心词”,主要目的是让教师们看到现在的课堂一定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的角度设计教学。

“五步”主要是针对前面的“问题串”提出的。这里的“做、思、说、辩、评”主要是描述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笔者把它形象地叫做一个“思维圈”。学生在教学中按照这样的路径去学习,就可以真正学会“从头到尾”思考问题。通过这个思维圈我们可以看到,学习一定是要经历过程的,而且一定是辛苦的。但这种辛苦是值得的,因为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后,他们就学会了如何思考,就学会了一种思维方式。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宝贵品质是会伴随他们一生的。

随着对动感课堂研究越来越深入,笔者把自己的理念进一步形象化,通过下面这棵“智慧树”来表达笔者的一种追求

如果把动感课堂比喻成一棵大的“智慧树”,那么这课大树的根部就是笔者所倡导的“五动”理念,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让“五动”的理念融入课堂的血脉之中。树干部分就是上面谈到的“两翼”,智慧树上的大苹果就是每节课的“显性目标”,而绿叶则是“隐形目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维目标”。如果一节课上完后,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我们的课堂就是高效的。也就是说,教师要努力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参与感”“存在感”“获得感”“成就感”。

二、动感课堂怎样操作?

有的教师现在要问了,既然动感课堂有如此魅力,那么作为一线教师该怎样操作呢?

1.通过《动感课堂指导手册》,让教师们“自助式“成长。

为了增加对教师的指导性,笔者专门设计了《动感课堂指导手册》。

《手册》内容丰富,指导性强,里面有“动感课堂评价表”“动感课堂60个研究专题”“动感课堂评价用语100句”“钱老师专著中100句教育名言”“钱老师推荐的100本阅读书目”“教学案例撰写模板及样例”等10项内容。教师们按照《手册》进行三轮磨课,往往就会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2.通过24个策略让教师有“抓手”。

为了让教师们工作中有抓手,笔者提出了打造“动感课堂”的24个策略:观念更新,理念内化;读懂学生,高效对话;读懂教材,明确目标;适度拓展,开阔视野;经历过程,自主建构;训练语言,促进交流;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教不越位,学要到位;渗透思想,增加深度;问题引领,增加温度;植入文化,增加浓度;局部美容,增加亮度;数形结合,化难为易;善于举例,帮助理解;巧设练习,提高能力;积累经验,关注发展;反馈及时,调控到位;精心预设,动态生成;生态课堂,应然选择;五字真经,好课标准;培养习惯,掌握学法;既为经师,又为人师;走出误区,返璞归真;渐行渐悟,幸福成长。

接下来的几讲中,笔者将通过连载的方式,结合大量的案例详细介绍动感课堂的24个策略。

3.动感课堂可以达成的效果。

把课堂40分钟变成学生思考、分享和互动的40分钟,让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富有活力、富有动感,让学生产生更多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

同伴间的相互指导,就相当于多出40名教师。动感课堂,能够将“1名教师+40名学生”变成“41名教师”。学生人人动起来,100%高效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心随课动、情随心动”,进而让学生恋上你的课堂。

在“动感课堂”上,学生经常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是:小手高举、两眼放光、你问我答、你来我往、观点交锋、智慧碰撞。

动感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目标、有抓手、有策略、有路径 、没模式。

动感课堂最大的魅力就是:教学有方向,备课有抓手,上课有策略,评价有标准,工作有干劲,职业有追求。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动感笔者理念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动感“燃烧卡路里”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