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老年患者化疗中的安全性与依从性

2016-02-01陈国平范平明夏立平李京泰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植入式输液导管

陈国平 范平明 夏立平 李京泰 何 丽 李 望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南 海口 570100)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老年患者化疗中的安全性与依从性

陈国平范平明夏立平李京泰何丽李望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南海口570100)

〔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PA)在老年化疗患者对比治疗中的安全性与依从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7月该院老年化疗患者的资料,其中IVPA组43例、PICC组52例,对比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管道维护、生活质量等依从性方面的差异。结果IVPA组与PICC组相比,血栓形成、导管阻塞、护理贴膜引起的皮炎、静脉炎、局部肿胀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导管维护费用更少、维护时间更短,不按时维护、重新调管、意外拔管、再次置管等的发生率较低(均P<0.05)。结论IVPA的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在导管维护依从性良好,可作为老年化疗患者首选。

〔关键词〕植入式输液港;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安全性;依从性

在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输液治疗是一种基本方法,输液途径有经外周浅静脉、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PA)等方法〔1〕。长期输注化疗药物经常导致多种并发症,如静脉炎、护理贴膜引起的接触性皮炎等,尤其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的衰老、自理能力较差、情绪易消极等因素,或者经济条件、卫生情况较差,以及文化程度较低、理解能力差、执行力欠缺等原因,往往难以维持化疗。本研究拟对比分析PICC和IVPA对老年化疗患者的安全性及依从性。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3年9月至2015年7月我院患者95例,其中行IVPA 43例,PICC 52例。年龄 60~82〔平均(67 ± 7.53)〕岁;女83例,男12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恶性肿瘤,乳腺癌80例,其他肿瘤15例(肺癌12例,食管癌2例,大肠癌1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化疗,无精神病史,局部穿刺部位无感染史或全身疾病感染病史,无出凝血功能异常和血小板数量减少。

1.2方法

1.2.1安置IVPA(经右颈内静脉置管)嘱患者平卧位,头偏向左侧,穿刺前根据患者身高长度,选择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与锁骨形成的三角区顶点为穿刺点。在B超引导下穿刺,将导管放入颈内静脉血管,导管端留置于右心房和上腔静脉交界处,建立皮下隧道和右锁骨下缘约2 cm处皮袋,将导管与注射底座连接,并缝合固定。术后行X线胸部平片确认导管位置〔2〕。导管维护为连续用药每7 d更换专用针头1次,长时间不使用时每4 w肝素生理盐水封管1次。

1.2.2安置PICC由经过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我科护士操作,选择肘部较大静脉(本研究取贵要静脉)为穿刺部位。测量穿刺点到同侧胸锁关节为导管置入长度,穿刺回抽见血后将导管置入,拔出导丝,用肝素钠封管,妥善固定后经X线确认置管的位置。术后嘱患者肢体勿过度屈伸〔3〕。导管维护为每天输液结束后冲管1次,治疗结束后每周返院肝素生理盐水封管1次,并更换正压肝素帽,预防导管阻塞。

1.2.3观察指标安全性:血栓形成、导管阻塞、护理贴膜引起的皮炎、静脉炎、局部肿胀疼痛等并发症。依从性:老管道维护方面,包括维护费用(每月导管维护费用)、维护操作时间(每次导管维护操作时间)及不按时维护、重新调管、意外拔管、再次置管等方面。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行t检验、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安全性比较IVPA组出现的并发症有局部疼痛2例,局部肿胀1例,导管阻塞1例;而PICC组发生血栓形成5例,静脉炎3例,护理贴膜引起的皮炎12例,局部疼痛、肿胀各4例,导管阻塞5例,导管相关性感染3例,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IVPA组(P<0.05)。

2.2两组依从性比较与PICC组依从性相比,IVPA组老年化疗患者的导管维护费用更少〔(377.85±45.48)元 vs (156.32±10.11)元〕、维护时间更短〔(10.51±1.47)min vs (7.87±1.61)min〕,不按时维护(16例 vs 5例)、重新调管(13例 vs 2例)、意外拔管(5例 vs 0例)、再次置管(3例 vs 0例)的发生率更低(P<0.05)。

3讨论

目前对恶性肿瘤治疗主要是综合个体化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射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内分泌治疗。与PICC相比,IVPA提供了一条既方便又安全、有效的静脉途径,大大减少了局部的皮炎及皮肤组织缺血坏死、溃烂等并发症〔4〕,并且可改善老年患者导管维护的依从性,提高化疗效果。从临床报道来看,IVPA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更高,远期和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5〕,植入后不需要特殊处理,在老年化疗患者中体现了良好的安全性及依从性。

虽然IVPA在远期和近期中也存在一些并发症〔6〕,但是很少发生气胸、血胸等严重的并发症〔7〕,与PICC安全性相比,IVPA的优势比较明显。本研究结果也表明了IVPA更好的安全性。尤其IVPA避免了PICC管护理贴膜引起的接触性皮炎或过敏性皮炎,同时也降低了因皮炎带来的心理上的不良情绪,在确保安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老年化疗患者的依从性。其中IVPA组有1例患者因出现夹闭综合征导致导管堵塞而输液不畅,往往可以通过抬高患者上臂、颈部放松等防治措施来缓解,而PICC组导管堵塞更多是因为血栓形成,这就更需要加强定期的导管护理。研究中IVPA无1例患者发生导管感染并发症,而PICC组因导管头端裸露在上臂皮肤外,生活护理上不便、卫生状况较差,且老年化疗患者由于病程长、化疗骨髓抑制、自身免疫较差等原因,为细菌侵入提供了条件。

本研究表明IVPA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患者的管道维护成本更低,且相对于医护工作者而言,维护操作更简便,更便于执行导管维护。而PICC不仅因管头外露引起生活上的不便、外观不美观,并且每月维护次数较多、维护费较高,常发生不按时返院维护等情况,老年患者中的依从性较差,其护理维管的依从性仍需要改进〔8〕。

4参考文献

1Simonov M,Pittiruti M,Rickard CM,etal.Navigating venous access:a guide for hospitalists〔J〕.J Hosp Med,2015;10(7):471-8.

2An H,Ryu CG,Jung EJ,etal.Insertion of totally implantable 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s by surgeons〔J〕.Ann Coloproctol,2015;31(2):63-7.

3Cotogni P,Pittiruti M.Focus o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World J Crit Care Med,2014;3(4):80-94.

4Shiono M,Takahashi S,Kakudo Y,etal.Upper arm central venous port implantation:a 6-year single institutional retrospective analysis and pictorial essay of procedures for insertion〔J〕.PLoS One,2014;9(3):e91335.

5Wildgruber M,Borgmeyer S,Haller B,etal.Short-term and long-term outcome of radiological-guided insertion of central venous access port devices implanted at the forearm:a retrospective monocenter analysis in 1704 patients〔J〕.Eur Radiol,2015;25(3):606-16.

6Inoue Y,Kusunoki M.Advances and directions in chemotherapy using implantable port systems for colorectal cancer:a historical review〔J〕.Surg Today,2014;44(8):1406-14.

7Huttner FJ,Bruckner T,Alldinger I,etal.Frequency of pneumothorax and haemothorax after primary open versus closed implantation strategies for insertion of a 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in oncological patients: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Trials,2015;16(2):128.

8董艳艳,郭凌云,吴艳萍.导管巡查制度在PICC应用中的作用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10):1451-3.

〔2015-11-22修回〕

(编辑袁左鸣/滕欣航)

〔中图分类号〕R7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08-1965-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8.084

通讯作者:范平明(1980-),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肿瘤外科治疗及机制研究。

第一作者:陈国平(1978-),男,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肿瘤外科治疗及机制研究。

猜你喜欢

植入式输液导管
完全植入式输液港与PICC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与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护理的对比研究
体内植入式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高龄淋巴瘤患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1例护理体会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