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廖世煌治疗肝脾不和型泄泻经验举隅

2016-01-30王文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10期
关键词:经验

王文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医话医案

廖世煌治疗肝脾不和型泄泻经验举隅

王文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泄泻病是临床常见病,其病变部位为脾,病因多与湿有关,并与肝肾密切相关。其中以肝脾不和型泄泻多发。故调和肝脾气机为一种重要的治法,宜抑肝扶脾,疏肝、柔肝、敛肝与健脾、利湿并重。

【关键词】泄泻;肝脾不和;廖世煌;经验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下如水样的病证。其中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下者称为泻。

廖世煌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和金匮教学工作40余年,具有较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其出诊学习,对其治疗泄泻病注重肝脾同调的经验有所感悟,现介绍如下。

1泄泻的病因病位

廖老言,泄泻病变部位为脾,与肝肾相关,病理因素为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气不升,反而下陷,则为泄泻。《景岳全书·杂病谟·泄泻》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脾不健运,水谷精微不得运化分布而停聚中焦成湿。正如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所谓:“无湿则不泻。”从湿的致病特点来说,湿性重浊、黏滞、趋下,故可见大便势急而出、次数增多、清稀溏薄等。而小肠主泌清别浊,大肠主传导糟粕,脾不健运,小肠无以分清别浊,大肠无以传导,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则成泄泻。此外,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肾司二便,可温煦脾阳以助腐熟水谷,也与泄泻的关系密切。泄泻可因外感寒湿暑热之邪、饮食失宜、禀赋不足、病后体虚或情志失调而导致。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加重,生活压力大,精神紧张,容易导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乘土,或者由于饮食过度,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导致土虚木乘而见泄泻不止。

2肝脾之间的关系

2.1肝脾相克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肝具有生发伸展之性,易生风化火而煽动炎上。《景岳全书·杂病谟·泄泻》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廖老言,肝木克土有两种情况,一是暴怒伤肝,或肝气郁结不疏,横逆乘脾,正如《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二是饮食不当,或忧思过度、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肝气乘其虚犯之。

2.2肝脾互为所需廖老认为,木气的疏通调达之性对脾土运化十分重要。正如《医精义·上卷》云:“肝属木,能疏泄水谷,脾土得肝木之疏泄则饮食化。”饮食入于胃,通过脾胃的运化将其分为精微和津液,进一步濡养全身。脾胃的运化功能需要肝气的疏泄、气机的调达才能正常运作。《读医随笔·卷一》言:“脾主中央湿土,其体淖泽……其性镇静……静则易郁,必借木气以疏之,土为万物所归,四气俱备,而求助于水与木尤亟……故脾之用主于动,是木气也。”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脾不健运则湿邪易生,困阻脾阳,郁则壅滞,使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秽浊阻于中焦。而木气为少阳生发之气,可散阴凝,恢复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之性。正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人多谓肝木过盛可以克伤脾土,即不能饮食。不知肝木过弱不能疏通脾土,亦不能饮食。亦盖肝之系,下连气海,兼有相火寄生其间……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以生土,脾胃之饮食更赖之熟腐。”故肝气太过与肝气不及之时,都会影响脾胃功能。此外,肝脾互为所需还体现在血的方面。脾气健旺,气血有源,统血有权,充养肝体,使肝所藏;肝血充足,藏泻有度,调节血量使气血运行无阻。

3治法方药

肝脾不和型泄泻的典型表现为胸胁疼痛、情绪紧张或郁怒时加重、泻前腹痛、泻后痛减、肠鸣、苔白、脉弦或缓。廖老治疗肝脾不和型泄泻注重一个“和”字。“和法”是通过调和病机、疏通枢机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对寒热互结、阴阳气血失和、表里失和、脏腑气机失和等病机治疗效果显著。“和法”注重调和、和解[1],先分辨肝脾何脏受损严重,根据肝郁或脾虚的偏重来选方用药。因肝木过盛横逆脾土者,宜抑肝补脾,抑肝不应一味伐肝,而要疏肝、敛肝、柔肝,用酸枣仁汤加减以养肝血、清热除烦,或重用白芍养阴敛肝。虽久泄多虚,但也要注重分辨患者体质的盛衰,从患者的舌脉、精神状态、大便的性状分析,如患者脾虚湿盛,可用参苓白术散或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若患者湿热内盛,不可一味使用固涩收敛药,而要在顾护脾胃的基础上分解湿热,使秽浊尽去,脾胃清气得复,如银花、连翘、黄芩、救必应、火炭母之属。治湿之法,当重视“利其小便”之法,使用茯苓、薏苡仁、川萆薢等健脾利尿,使湿从小便去,从而利小便以实大便。《医宗必读》论治泄有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温、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实为治泄之大法,临床上要根据患者具体证候选择使用,方能不犯虚虚实实之戒。

4验案举隅

患者某某,男,2015年3月14日初诊,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性胃炎病史。患者反复腹泻1年。一年前大便每天5~10次,便质时黏,臭秽,经治疗后好转。现大便每日3~4次,先干后稀,便后肛门有灼热感。伴两胁肋痛,耳鸣,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纳食可,食后欲呕,反酸,口干口苦,眠差,难入睡,梦多,易醒。时有盗汗。舌质红苔黄厚,脉弦。诊断为肝脾不和,肝阴不足,脾虚湿热。方药:太子参、茯苓、薏苡仁各30g,川萆薢20g,白术、石菖蒲、黄芩、连翘、银花各15g,海螵蛸30g,酸枣仁20g,柏子仁15g,麦芽30g,丹参、槐花各20g。此例中患者舌苔黄厚,便质时黏,肛周灼热,欲呕反酸,为脾虚湿盛,日久化热,湿热中阻,合污下泄。患者泄泻日久伴睡眠障碍、胁肋疼痛、耳鸣、盗汗,可知为肝脾不和,肝阴不足,脾虚湿热,脾病为重。服药7剂后患者大便一日2~3次,质软,成型,排便明显较前通畅,续服前方加减治疗三个月,泄泻得止,便质正常,诸症好转。

参考文献

[1]王先锋,孔令辉.探讨中医“和法”在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5,12(7):48-49.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0-0050-02

(收稿日期:2016.02.27)

猜你喜欢

经验
统一战线百年实践的经验与规律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乐淘淘“先进”经验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经验试试看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相关经验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廉政建设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