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253例体会

2016-01-29段春胜朱旭光周丽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26期
关键词:内环疝囊腹股沟

段春胜 朱旭光 李 媛 周丽霞

(邢台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河北 邢台 054000)

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253例体会

段春胜 朱旭光 李 媛 周丽霞

(邢台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河北 邢台 054000)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腹腔镜及双沟疝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253例。结果 253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约10~35 min,平均23 min,手术时间短,局部水肿轻,切口小,无需缝合,且术中可发现对侧隐匿性疝(本组21.3%),合并子宫圆韧带囊肿、粘连,得以一并手术。术后全部病例随访3~6个月,2例复发病例(0.79%)。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确切,可取代传统开放性手术。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手术治疗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为0.8%~4.4%[1],开放性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经典传统手术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也被应用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253例,恢复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53例患儿,男220例,女33例(比例为6.67∶1),年龄3个月~10岁,平均3岁2个月。181例单侧,72例双侧,术中发现隐匿疝54例(21.3%),隐匿疝中男43例,女11例(比例为3.9∶1),2例合并子宫圆韧带囊肿,1例阑尾与疝囊粘连。

1.2方法:①主要器械:5 mm腹腔镜,3 mm抓钳1把,双沟疝针1个,trocar 5 mm及4 mm各1个。②手术方法:采用喉罩或气管插管全麻。头低脚高15°,向健侧倾斜约20°体位。于脐右上行5 mm弧形切口,置5 mm戳卡并建立气腹,压力维持在6~8 mm Hg,进5 mm腹腔镜,于脐左下置4 mm戳卡,进3 mm抓钳,充分显露术野,观察对侧是否存在隐匿性疝。于患侧下腹横纹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尖刀切开约1.5 mm切口至皮下,腹腔镜直视下,带线(2-0丝线)双沟疝针穿刺至内环口腹膜前间隙,抓钳钳夹内环口腹膜,疝针在腹膜外沿内环口内、外侧潜行,分离至内环口的一半时带线疝针刺入腹腔,将线的一端留置腹腔内,退针,沿内环口另一侧潜行至腹膜穿刺处,疝针进入腹腔,将留置在腹腔内丝线沟出体外,查看内环口被完整套扎,且未损伤输精管、血管等,牵拉体外丝线两端,同时将疝内容气体排出至腹腔,使内环口闭合,将丝线结扎至腹膜外间隙,关气腹,放净腹腔内气体,退镜并拔出trocar,可吸收线缝合脐部戳孔,生物胶黏合各皮肤切口,术毕。

2 结 果

本组253例腹腔镜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约10~35 min,平均23 min,创伤小,伤口无需缝合,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疝54例,并及时进行诊断、手术,同时一并处理子宫圆韧带囊肿2例,阑尾与疝囊粘连1例。术后患儿无水肿,随访3~6个月,2例复发患儿,伤口均甲级愈合,无感染情况,均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3 讨 论

小儿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由腹膜后第2~3腰椎旁逐渐下移进入阴囊,睾丸牵拉腹膜,而在腹股沟形成向外突出的袋状结果,称鞘状突。腹股沟斜疝的发生多因腹膜鞘状突未闭或闭锁不全,加之患儿易哭闹,腹压增加,从而使肠管或腹腔内脏器从内环口脱出,形成腹股沟斜疝。腹股沟斜疝患儿年龄3个月以上,自愈机会很少[3]。患儿腹股沟斜疝若不能自行还纳,发生嵌顿,可造成肠管坏死,若疝内容物为卵巢、膀胱,可造成相应气管功能受损,严重时影响患儿成人后生育,所以应及早手术治疗,本组2例患儿为3个多月,反复嵌顿病史,虽能及时得以手法复位,但未防止再次发生嵌顿,故选择手术。一般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4],随患儿成长,其腹壁组织逐渐发育,而使腹股沟薄弱区得以加强,所以无需修补。小儿解剖与成人有所不同,其疝囊壁较薄,分离疝囊过程中易损坏疝囊,损伤输精管或精索血管,若疝囊撕裂,导致高位结扎困难,术后复发率大大增加,且分离疝囊所形成创面,术后易形成水肿、血肿,增加伤口发生感染机会。复发性疝再次手术,更增加术中损伤周围组织机会。选择腹腔镜手术,亦能到达同样治疗效果,并发症少。

腹腔镜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优点:①在腹腔镜直视下,可清晰观察到内环口、腹壁下血管、输精管、精索血管,疝针在腹膜外无血管区潜行,且在抓钳辅助下,与传统手术相比,能很好避让以上组织,避免副损伤的发生。②腹腔镜下环套内环口结扎线要高于内环口所在位置,且能在直视下将内环口腹膜完整环绕,尤其对疝囊壁皱褶多、菲薄患儿,可减少术后复发概率。Spurbeck等报道的90例120侧疝经腹腔镜手术后复发率0.83%[5],据姚干等报道的2500例小儿斜疝腹腔镜手术后复发18例(0.72%)[6],术后并发症13例(0.5%)。本组手术复发率为0.79%。小儿斜疝手术复发率1%~2.5%[7]。③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可在不损伤腹股沟管情况下确切结扎内环口,以减少术后局部水肿、血肿的发生,对输精管、精索血管操作少,避免对其损伤。④术中可及时发现隐匿疝,部分隐匿疝内环口开口非常小,随患儿成长,增加腹内压力的活动增多,不可避免形成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发现隐匿疝后及时手术,避免再次手术对患儿带来的痛苦及家庭经济负担。国内姚干等报道的250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中,发现对侧隐匿疝586例(23%),本组发现54例(21.3%)。⑤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后或既往注射硬化剂,内环口周围组织水肿、僵硬,传统手术方法分离疝囊过程中极易损伤疝囊、输精管、精索血管,在腹腔镜直视及抓钳辅助下,可很好避开水肿组织,大大减少副损伤的发生。⑥术中可一并处理术前不能预见的情况,如小儿既往注射硬化剂所致疝囊壁与周围组织形成纤维粘连、子宫圆韧带囊肿,传统手术方式可能误损腹腔内组织或遗漏对合并症的处理。⑦手术时间短,简单快捷,一般15~20 min,术后清醒后即可进食,手术切开无需缝合,恢复快,基本不留瘢痕,无伤口感染等情况。⑧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腹股沟斜疝列为临床路径及单病种范围,住院费用与传统手术费用相当,能得到患儿家长接受。

总之,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斜疝优点明显,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损伤小,疗效确切,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及对侧腹股沟疝发生的概率明显下降,且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各种缺点,及时发现和处理对侧隐匿疝,避免了二次出院。腹腔镜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领域值得推广应用。

[1]张金哲.中华小儿外科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462.

[2]张金哲.迅速提高我国小儿腹腔镜水平[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3(3):1.

[3]刘贵林.手术学全集.小儿外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51.

[4]陈建民,马建新.新编实用外科学[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1:526.

[5]Schier F,Montupet P,Esposito C.Laparopicingunal herniorrphy in children:a three center experience with 933 repairs[J].J Pediatr Surg,2002,71(3):395-397.

[6]姚干,李宇洲,梁健升,等.经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500例报告[J].江西医药,2004,39(2):83-85.

[7]王果,李振东.小儿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99.

R656.2+1

B

1671-8194(2016)26-0077-02

猜你喜欢

内环疝囊腹股沟
不同假疝囊处理方法对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比较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股沟疝患者行TAPP和TEP手术对疗效对比
单孔腹腔镜治疗儿童巨大腹股沟斜疝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附108例报告)
经脐微型腹腔镜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环套术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采用疝囊剥离与横断处理治疗Ⅲ型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
腹茧症合并急性阑尾炎并腹股沟斜疝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