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培他滨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2016-01-29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5期
关键词:伊立卡培氟尿嘧啶

赵 君

(抚顺市第四医院,辽宁 抚顺 113123)

卡培他滨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赵 君

(抚顺市第四医院,辽宁 抚顺 113123)

目的 观察应用卡培他滨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晚期直肠癌患者132例,男性72例,女性60例,将其分为氟尿嘧啶组与卡培他滨组各66例,氟尿嘧啶组则采用氟尿嘧啶与亚叶酸钙联合伊立替康实施治疗,卡培他滨组采用卡培他滨联合伊立替康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氟尿嘧啶组CR 7例(10.6%),PR 19例(28.8%),ORR为39.4%;卡培他滨组CR 6例(9.1%),PR 21例(31.8%),ORR为 40.9%。不良反应监测数据为氟尿嘧啶组出现骨髓抑制为40.9%(27/66),胃肠道反应 15.1%(10/66),手足综合征为30.7(20/66);卡培他滨组出现骨髓抑制为39.8(26/66),胃肠道反应为17.2(11/66),手足综合征为32.5%(21/66)。结论 卡培他滨可代替氟尿嘧啶治疗,在疗效与不良反应中并无显著差异,但由于卡培他滨可口服给药,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了提高。

卡培他滨;氟尿嘧啶;伊立替康;直肠癌

直结肠癌发病率于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与病死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我国形势亦不容乐观,直结肠癌居癌症病死率第5位。其中直肠癌较结肠癌更常见,占60%以上。在直肠癌的治疗中,辅助化疗结合放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减少术后复发。以往化疗方案,以氟尿嘧啶联合亚叶酸钙为化疗基础,但氟尿嘧啶给药方式以静脉输注为主,不良反应较多,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经过临床研究,氟尿嘧啶衍生物卡培他滨可以代替氟尿嘧啶治疗,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3月确诊晚期直肠癌病例患者,共132例,男性72例,女性60例,年龄在26~82岁,平均年龄为(53.7±7)岁,按治疗方法平均划分为两组,每组各66例,氟尿嘧啶组治疗方法给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伊立替康进行治疗,卡培他滨组采用卡培他滨联合伊立替康实施治疗,两组年龄上比照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氟尿嘧啶组应用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伊立替康治疗,于第1日静脉滴注伊立替康180 mg/m290 min,且静脉滴注亚叶酸钙,药量为200 mg/m2,滴注2 h,静脉推注氟尿嘧啶,药量400 mg/m2,之后静脉滴注氟尿嘧啶(2400~3000 mg/m2,46 h)。每14 d给予治疗1次,共12次。每2周进行疗效评估;卡培他滨组应用卡培他滨联合伊立替康实施治疗,于第1日静脉滴注伊立替康225 mg/m290 min;卡培他滨每日给药量为2000 mg/m2,分为2次口服,于第2日至第15日给药,每28 d治疗1次,合计治疗6次;两组均每周进行安全性评价。疗效指标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及总有效率(ORR=CR+PR)。不良反应主要监测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及手足综合征等。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9.1.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到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治疗效果方面,氟尿嘧啶组CR 7例(10.6%),PR 19例(28.8%),ORR为39.4%;卡培他滨组CR 6例(9.1%),PR 21例(31.8%),ORR为 40.9%。P>0.05,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不良反应监测方面,经安全性评价,主要毒性反应来自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手足综合征。具体为氟尿嘧啶组出现骨髓抑制为40.9%(27/66),胃肠道反应 15.1%(10/66),手足综合征为30.7%(20/66);卡培他滨组出现骨髓抑制为39.8%(26/66),胃肠道反应为17.2%(11/66),手足综合征为32.5%(21/66)。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P>0.05,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我国直结肠癌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逐年上升,平均每年增长率为4.87%,病死率仅次于肺癌、肝癌、胃癌及食管癌,位居第5位。其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但与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等有很大关系。在治疗中,手术切除及放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而辅助化疗可消灭术后及放疗后残留的病灶,提高保肛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在常规的化疗中,氟尿嘧啶与亚叶酸钙联合用药一直为标准基础治疗方式,然而由于氟尿嘧啶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且每次需滴注46 h,这对患者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也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多年临床发展过程中,氟尿嘧啶衍生物卡培他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口服后可在体内经肠黏膜进入肝脏,经一些列酶促反应,生成有效成分氟尿嘧啶发挥药效,这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很大的意义[1]。而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Ⅰ)抑制剂伊立替康,可与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滨产生协同作用,尤其对氟尿嘧啶耐药的患者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2]。

本次研究显示,因两种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成分一致,只是在给药途径上有差别,可能在生物利用度上有些许差异,但总体来说药效相当,并未有显著差异,而在不良反应监测中,卡培他滨的使用可能会增加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但总体来说与氟尿嘧啶相当,且两药不良反应均可控,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卡培他滨可以在合理用药的范围内替换氟尿嘧啶,其意义在于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基础上也可以很好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而由于两种药物的治疗方案均不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要时刻监测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控制。综上所述,为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可以在合理范围内选择进行药物的替换,也是临床发展的趋势。

[1] 安富荣,戈升荣,祝德秋.卡培他滨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21(8): 503-507.

[2] 王丽焱,汤致强.抗肿瘤药伊立替康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4,31 (1):7-11.

R735.3+7

B

1671-8194(2016)35-0111-01

猜你喜欢

伊立卡培氟尿嘧啶
氟尿嘧啶联合白介素II局封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5-氟尿嘧啶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卡培他滨对复发转移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分析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5氟尿嘧啶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单药或联合方案二线治疗进展期胃癌研究进展
伊立替康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卡培他滨单药与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中晚期胃癌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
卡培他滨联合调强放疗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疗效观察
生姜泻心汤治疗伊立替康导致的结直肠癌小鼠迟发性腹泻
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对氟尿嘧啶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