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声生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

2016-01-29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

徐 敏

(山西省忻州市中医医院,034000)



张声生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

徐敏

(山西省忻州市中医医院,034000)

【关键词】张声生;脾胃病;学术思想

张声生教授从事中医脾胃病医疗教学工作多年,上溯岐黄之道,下迨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对脾胃病有自己独到的经验。笔者有幸跟随张声生教授学习两年,现将张声生教授在脾胃病方面的经验简论于后,与同道共飨。

“脾劳”则百病由生

民以食为天,人以脾为本。人自出生以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正常发挥皆依赖于脾的正常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的滋养。“脾劳”就是指脾的功能障碍,李东垣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劳”则百病由生。脾胃病的产生原因可能多种多样,症状表现也可能有别,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究其关键病机环节皆与脾劳相关。

1.脾胃为诸气之本。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和源泉,其既为脏腑功能的表现,又是脏腑活动的产物。气对人体的生理变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气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诸气皆靠脾胃充养。

2.脾为痰湿之源。许多脾胃病反复发作皆与痰湿有关,而痰湿产生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脾的运化失常,水湿代谢障碍则化生痰湿。水湿停留则凝聚成痰,在痰湿的形成中脾土的强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所谓“脾为生痰之源”。《临证指南医案》谓:“胃强脾健,则饮食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何痰饮之有。”可见痰之所在多由于脾,脾虚生湿,湿胜则精微不运,从而凝结,遍身无所不到,故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仲景所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个“和”即有健脾助运、消水蠲饮之意,使邪有去路。“脾胃复健之常,则痰自化矣”。

3.治脾能调五脏。脾胃居中焦,为五脏之中,脾病可影响心、肺、肝、肾诸脏。正如《景岳全书·论治脾胃》所说:“然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

脾胃病久病不愈,多兼血瘀痰浊

脾胃共处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同时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胃络受损,则痰瘀易于互结。脾胃病初病即可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气机停滞不行则气滞,气滞不行日久则津液停聚,聚则为痰;气有郁滞,则血亦随之停积,便为瘀血,终至痰瘀互结。病势缠绵日久,邪气久羁,气血皆伤,则可导致血瘀痰凝,阻滞经络。张声生教授在治疗慢性难治性脾胃病时尤重视兼以祛瘀逐痰。血瘀痰凝皆与气滞不行相关,祛痰瘀的同时,重视调气,如此逐瘀通络,气血并调。

脾胃病反复发作,常见寒热错杂

脾胃功能与气机升降出入密切相关,也易受到六淫、饮食、情志的影响,所谓“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脾胃论》)。脾胃病常因内伤饮食、外感六淫、情志失调、素体不足等单因素或多因素合而为病,造成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失调达、大肠传导失司,从而导致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证候。多因致病为脾胃病的病因特点,脾胃易寒易热为产生脾胃病寒热错杂证的病理基础。辨治脾胃病应首辨其寒热虚实,进而辨其脏腑。

临证时,纯热、纯寒、纯虚、纯实均极少见,脾虚夹湿、寒热错杂为脾胃病的最常见证候。临证在脾虚的基础上,寒化、热化常同时存在,而病位有在脾、胃、肝、肠之别。对于寒热错杂证,应遵守寒热并用的治疗总则。如《医碥》所言:“寒热并用者,因其人有寒热之邪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在方药的应用中,尤为推荐张仲景的半夏泻心汤。其病机应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寒热交结。临床所见多因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所致,寒热互结,气机不畅,又是导致痞证的重要原因。其二是虚实夹杂,虚中夹实,其结为轻。现实的主要适应证应是脾胃虚弱,寒热互结,心下痞硬,但满而不痛,呕而肠鸣下利等症。

脾胃病治疗尤重调肝理脾

《金匮要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尤其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容易造成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脾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张声生教授尤其重视调肝理脾。“肝为万病之贼”,“肝为起病之源”,“脾为五脏之母”。《医林绳墨》有“脾胃一虚,则脏腑无所禀受,百脉无所交通,气血无所荣养,而为诸病。”说明脾胃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在脾胃病的发病中,肝脾关系最为密切,肝与脾之间正常时相互协调,异常时相互影响。二者的关系可概括为“肝木疏脾土”“脾土营肝木”。在病理上肝脾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形成肝脾不调。所以脾胃病调肝理脾成为重要法则。

在现代,消化系统疾病中伴有情志症状的占有很大比重,有人统计700例胃病患者,因七情而诱发、加重者占40%左右。叶天士则明确提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胃土久伤,肝木愈横”。肝脾两脏既相互化生,又相互制约,共同对脾胃病产生影响。脾胃病治疗调肝理脾最为有效。张声生教授认为“调”包括调情志、调饮食、调气机、调升降等;“理”包括健脾和胃、醒脾祛浊、补脾消积、芳香化湿等。

脾胃病用药,体现“治未病”思想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仓廪之官,一纳一运,化生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维持生命的营养物质,全赖脾胃供给。脾胃为后天之本,决定着人体的健康与寿夭。通过健脾扶正,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可达到防病抗衰老的目的。所以,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重防剧、病愈防复的脾胃病特色防治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1.未病先防。《黄帝内经》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提出了未病先防的指导思想。根据《黄帝内经》中“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理论依据,张声生教授特别强调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2.已病防变。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张声生教授认为,可以借鉴先贤的思想,比如已经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重度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患者,在没有癌变的时候预防其癌变,这就是防变。

3.病重防剧。根据叶天士“久病入络”的理论,张声生教授认为络伤则血道阻塞,久而成瘀。现代中医研究认为,络病是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理状态,其实质是虚、瘀、毒互结,并由此导致疾病经久难愈。对于合并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患者,在辨证的基础上还应重视从虚、瘀、毒三方面加强治疗。

4.病愈防复。慢性萎缩性胃炎等临床脾胃疑难疾病,病程较长,多迁延难愈,容易复发,一般治疗疗程也要三个月至半年。张声生教授强调在病情得到初步控制后,还要维持治疗,即使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甚至消失,也应该坚持治疗。如果临床症状消失,胃镜病理的肠化及非典型增生减轻甚至消失,也不能掉以轻心,还应嘱咐患者在季节交替、身体微有不适时服药巩固,定期复查胃镜,以防止病情复发。

(收稿日期2015-11-09)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避短扬长”思路开展科研攻关创新实践——许其凤院士学术思想侧记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音乐考古学的新材料与新问题暨李纯一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
朝医古籍《东医寿世保元》版本及学术思想研究
以周口店石英制品和丁村尖状器为例 裴文中学术思想初探
《伤寒杂病论》中腹满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探析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旴江名医龚廷贤肿瘤辨证论治学术思想鉴赏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