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晶日教授从肝脾论治慢性胆囊炎经验*

2016-01-28于红菲王静滨

中医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口苦肝气胆囊炎

于红菲,王静滨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脾胃病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谢晶日教授从肝脾论治慢性胆囊炎经验*

于红菲1,王静滨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脾胃病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谢晶日教授系黑龙江省首批名中医,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载,擅长治疗内科疾患及疑难杂症。谢晶日教授认为:胆囊炎的发病之源在肝,与脾相关,治疗方面重在疏肝利胆、顾护脾胃,适时佐以化瘀之法;此外,还应注重本病的饮食调护。

慢性胆囊炎/中医药疗法;肝脾论治;谢晶日;教授;经验

谢晶日教授系黑龙江省首批名中医,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载,擅长治疗内科疾患及疑难杂症。现总结谢师治疗慢性胆囊炎之经验于下文,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探讨

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CP)是胆囊持续的、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右上腹隐痛,或伴右肩部放射痛,以及恶心、嗳气、口苦等消化不良症状。中医学中并没有慢性胆囊炎的记载,但从症状特点上可归属于“胁痛”“胆胀”“黄疸”等范畴。《灵枢· 胆胀论》云:“胆胀者,胁下痛,口中苦,善太息。”《灵枢·经脉篇》曰:“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有学者认为:本病多由肝气郁结、酒食蒸蕴、湿热瘀阻中焦,气机不畅,其病位在胆,肝胆气郁,湿热互结,胆腑不通为其主要病机[1]。也有人认为:本病由于邪袭胆腑,胆虚不运而出现胁肋隐痛、体倦乏力等胆脾两虚者颇多[1]。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肝和脾升,胆和胃降。”肝为风木,胆为内寄,同主少阳春生之气,相辅相成,相互为用。因此,谢师认为:本病的病因多源于情志不畅,肝气不疏,肝乘脾土,脾失健运,内生湿浊,久而化热,湿热蕴结,中焦气机阻滞,胆气郁滞,胁下脉络痹阻,不通则痛,形成肝胆湿热之胁痛。谢师特别强调脾脏在本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肝脾在生理、病理上密切联系,肝之疏泄失司,终会导致脾的功能失常,而致肝脾不和。而胆汁的排泄失常最终也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从而引起脾胃相关的临床症状。谢师认为:工作压力的加大,生活习惯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综合证情,识辨病机,因人、因时、因证辨治,才能方药中的。情志不畅,肝之疏泄失司,或气机郁滞,日久郁而化火,均可累及胆腑,致胆汁降泄失常而发病;劳逸过度,则伤及心脾肝肾,肝气不足或脾胃受纳运化失司,均可致肝胆疏泄失常,胆失通降,胆汁瘀积而致胆壅腹胀;平素饮食不节,久则生湿蕴热,或邪热外袭,蕴结胆腑,也可导致胆汁排泄失常而发本病。

2 临证治法

2.1清疏肝胆为治疗之本

谢师认为:本病虽然病位在胆,但病之根本却在肝。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胆汁的生成和排泄受肝之疏泄功能的控制和调节。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则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肝脉布于两胁,若情志不畅,则致肝失条达,胆失降泄,临床可出现胁肋疼痛,甚或肩背疼痛、口苦、恶心等症状。临床治疗本病时,在利胆的同时切记清疏肝脏。肝气疏,肝火将,则胆汁得以通降下行,以上诸症可消。张锡纯“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升,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降,胆火不降”的看法[1],即为胆火随胃气的通降而通降,治胆重视胃气在临床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治疗上,谢师常用柴胡、金钱草、佛手、黄芩、栀子等药。

2.2注重调护脾胃之气

胆与脾胃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营养周身;胆作为六腑之一,也受胃土之培植以长养,同时胆汁对脾胃的功能又有促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故谢师认为:本病的根本在肝,劳逸过度、饮食不节、寒温失宜等均可引起肝失疏泄,而致脾失健运,从而造成肝郁脾虚或胆胃不和。临床上可引起胁痛、食少倦怠、面色萎黄等症状。慢性胆囊炎患者多病程迁延,正气羸弱,或屡用苦寒清利之品,伤及脾胃阳气,致中阳不振,患者多伴有腹胀、怕食凉食、大便稀溏,甚则形寒肢冷,面色晦暗[2]。另一方面,肝排泄的胆汁可协助脾胃的运化,若胆汁排泄受阻,则会影响脾胃的腐熟和运化功能,临床可引起腹胀、纳呆、胃部不适、嗳气等症状。谢师强调,在治疗本病时,无论何种治法,都应时刻注意调护脾胃。正如《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胃之气得助,而诸症可消。治疗上,谢师常用白术、党参、白芍、鸡内金、茯苓等。

2.3佐以解郁化瘀之法

谢师认为:情志不遂,寒温不适,饮食不节,感受外邪都会导致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胆气瘀滞,不通则痛。清代叶天士指出:“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因此,在治疗本病时,谢师强调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择以化瘀之法。谢师在临床上常采用理气活血化瘀之药,理气则气通,活血则路畅。但必须注意,本病病程长,患者常有虚弱之象,故药量宜少,攻伐不宜太过。谢师临证常用川芎、木香、赤芍、姜黄、郁金、砂仁等药。治疗应早期使用化瘀药,有助于改善胆系功能的恢复。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解郁化瘀皆具有利胆解痉,并能调整胆内脂质代谢,降低胆固醇[3]。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40岁,2015年5月17日初诊。主诉:右胁肋部胀痛,反复发作5 a。患者右胁肋部胀痛,甚则痛引肩背,脘胁胀满,餐后尤甚,纳差,厌食油腻,口苦,嗳气,偶有恶心;舌质紫暗,体略胖,少许黄腻苔,脉弦滑。腹部彩超示:胆囊炎声像。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中医诊断:胆胀,肝郁脾虚兼血瘀型。治宜疏肝利胆,健脾化瘀。处方:柴胡15 g,金钱草30 g,郁金15 g,佛手10 g,紫苏子15 g,姜黄10 g,川芎10 g,白芍25 g,枳壳15 g,陈皮15 g,炒白术20 g。1 d 1剂,水煎,早、晚分服,服用7剂。嘱患者注意饮食,禁食油腻、辛辣之品。二诊,患者自诉右胁肋部胀痛缓解,纳差症状明显减轻,口苦减轻。在原方基础上去川芎,加太子参10 g、黄芪15 g,继续服用10剂。三诊,患者右胁肋部疼痛明显好转,无腹胀、口苦、口干,乏力减轻,纳可,续服上方14剂。随诊6个月,未复发。

4 小 结

谢师在治疗上强调清疏肝胆,调护脾胃和化瘀行气。方中柴胡、金钱草疏肝、清热利湿;川芎、姜黄活血化瘀,能改善胆囊功能,恢复肠道规律性蠕动;白芍养阴柔肝,缓急止痛,能缓解胆道括约肌的痉挛,改善胆汁引流;陈皮、白术燥湿、健脾。由于本病病程久,加之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饮食的不规律,胆囊炎往往容易复发[4],所以,节饮食、调情志尤为重要。

[1]房阳.慢性胆囊炎临证用药经验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

[2]刘晨,黄羚.赵飞白利胆和胃法治疗慢性胆囊炎验案举隅[J].中医药导报,2015(22):100-101.

[3]陈圣鹏.谢旭善老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9):11-13.

[4]胡明卫.郁惠兴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经验总结[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2395-2396.

[5]王学好,贾世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120例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 (4):595.

(编辑马虹)

2016-02-14;修回日期:2016-04-05

1001-6910(2016)07-0027-03

R575.6+1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07.1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江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LPGZS2012-14)

·名师高徒·

猜你喜欢

口苦肝气胆囊炎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口苦是怎么回事?
口苦咽干,是生病了吗
“肝气郁结证”术语源流考❋
晨起口苦是怎么回事?
嘴里有苦味是咋回事
蒙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