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顾炎武诗爱国情怀探赜

2016-01-28施伟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104

名作欣赏 2016年2期
关键词:顾炎武精卫

⊙施伟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苏州 215104]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顾炎武诗爱国情怀探赜

⊙施伟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104]

摘要:顾炎武是一位著名诗人,他的大量诗作有思想,有灵魂,处处闪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其现存四百多首诗歌均为明亡之后的作品,诗歌创作的现实性和政治性十分强烈,形成了沉郁苍凉、刚健古朴的艺术风格和史诗特色;精神骨力,接近杜甫,成就很高。其诗歌主要是描写抗清斗争,抒发爱国情怀;眷怀明朝故国,立志恢复大业;寄情山川风物,抒写亲情友情。

关键词:古诗赏析顾炎武诗爱国情怀探析

顾炎武不仅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学者、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反清复明的斗争意志,历经磨难,至死不衰。“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常随黄鹄翔山影,惯听青骢别塞声。”(顾炎武《五十初度时在昌平》)这就是顾炎武一生坚贞自守与希望不泯的写照。

顾炎武(1613—1682),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幼年承祖父命出继堂叔为子,嗣母王氏十六岁未婚守节,抚育他成人。少时深受嗣祖顾绍芾的影响,关心现实民生,注重经世学问。十四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归庄共入复社,与复社名士纵论天下大事,反对宦官擅权。二十七岁乡试落第后,断然弃绝科举之道,发愤钻研经世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全国各地山川、地理、农田、水利、兵防、物产、赋税、交通等资料,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和《日知录》。

清兵南下,昆山城破,嗣母王氏“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顾炎武深受感动,与好友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积极投入苏州、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武装斗争。起义失败后,他背井离乡,奔走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名义上为考察风土人情,实际上“通观形势,阴结豪杰”,从事隐蔽的反清地下斗争。清王朝多次笼络收买顾炎武,均被严词拒绝。他也曾受到监视,但他一生誓不与清廷为伍。康熙二十一年(1682),卒于山西曲沃。

顾炎武在年轻时就有诗歌问世,但是没有保存下来,现存的四百一十二首都是明亡之后的作品,其中包括徐嘉《顾诗笺注》的《集外诗补》中所收的四首佚诗。顾炎武生当乱世,诗歌创作的现实性和政治性十分强烈,形成了沉郁苍凉、刚健古朴的艺术风格和史诗特色;精神骨力,接近杜甫,成就很高。清人沈德潜评他:“肆力于学……无不穷极根柢,韵语其余事也。然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就诗品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顾炎武的诗表现了他一颗忧患的心,一颗置于锋刃之上仍然奋争不已的心。他的诗是一种呈现,一种有着强烈爱国情感浸润的内心抒怀,他用生命去感受,用生命来写自己的切肤之验。

一、描写抗清斗争,抒发爱国情怀

南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渡长江,大肆屠杀江南民众。史可法扬州殉难以后,江南半壁战局每况愈下,但江南民众依然奋起抵抗;南京陷落后,清军进攻苏州,吴江抗清义士吴,字日生,在太湖长白荡募兵千余人举旗抗清,多次打败清兵。1646年顾炎武写下《上吴侍郎》,描写了吴日生所带领的太湖抗清义军的军威和韬略,诗中写道:“国士推司马,戎韬冠列侯。量从黄钺陈,计用白衣舟。”表现了吴日生的报仇复国之志。诗中还寄语吴日生:“作气须先鼓,争雄必上游”“莫轻言一战,上客有良谋”,希望吴日生借胜仗来鼓舞士气,占据上游,不要轻易出战,对付清兵应善用计谋取胜。江南人民风起云涌前仆后继的抗清斗争在顾炎武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感事》《千里》《秋山》等诗都描写了江南军民抗清的浩大声势和宁死不屈的战斗意志。江阴、嘉定、松江等地人民奋起反抗,但遭到清兵的残酷屠掠。他的《秋山》二首其一表达了他对清军的控诉和立志恢复明朝的决心。

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

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

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

本诗铺写战事及其结果,描写抗清形势直线下滑,愈演愈烈,一步比一步撕心裂肺。人们随着诗人的叙述,每读一句就增加一层忧虑,每吟一声就增加一层痛楚,忧痛的波澜越涌越高,直到狂涛激荡,不能自已。诗人正是以这种层层推进的方法,自然地安排了全诗的整体程序。诗中抒写了抗清战事的连连失利和失败后的惨烈情形。开篇先以“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起兴,既点出了作战的时间和主战场,也借对自然和气候的描写给读者的心理先染上了一层阴郁沉重的底色,为全诗情绪的展开定下了基调。接着写战争情势发展,从“昨日战江口”到“复见左拒残”写明军作战节节败退,防线全面崩溃。这种大势将去的局面,使人为之心焦如焚,痛惜难忍。从“旌旗埋地中”到“伏尸遍冈峦”前两句承接着上文的叙写线路,写战局发展到了危机的顶峰,野战惨败,城池将溃,明军将士戮力一心,进行了最后的血搏。字里行间饱含了对英勇壮烈的抗敌男儿们的泣颂。后两句则推出了一幅惨不忍睹的画面:战争结束了,血洗过的江南大地,满山遍野铺满了义军的尸体;表达了对壮烈牺牲的数十万吴中子弟的痛悼,以及对清军的愤恨,同时也透露出对明朝统治者在战略战术上的失策而造成的后果的痛惜。从“北去三百舸”到“鸣笳入燕关”四句揭露了清军的残忍兽行。父兄子弟丧身疆场,尸骨不收;妇女、财物遭到奸淫、掳掠。至此,全诗愤怒、沉痛互相激荡的思潮便发展到了顶点。最后笔锋一转:“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一个铁骨铮铮的抗清志士的高大形象矗立在了人们的面前,这个志士就是作者自己。这最后的一笔峻拔突兀,使全诗的感情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它是全诗笔墨的升华,而前面的一切构筑都是这最后一笔的大铺垫,可谓千锤打鼓,一锣定音。人们从忧痛中看到了希望,找到了依托,心情为之一振。这个“鄢郢人”坚贞刚毅的品质、热血沸腾的情怀、怒目切齿的体态、舍身报国的豪气,活龙活现,深深地感染着读者,唤起了人们无限的崇敬。这最后的两句是全诗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可谓点睛之笔。这首诗结构井然有序,构思奇巧工致,表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大场面,借抗清义士的悲惨场面,雷鸣电击般地震撼着读者的心魄,呼唤抗争精神的勃发,读来令人感奋不已。

二、眷怀明朝故国,立志恢复大业

在清兵大举南下,江南抗清义士纷纷壮烈牺牲、起义最终失败的形势下,顾炎武写下了一系列国亡家破、长歌当哭的壮烈诗篇。对杨廷枢、陈子龙、何腾蛟、吴日生、夏允彝父子等抗清义士的不屈而死,他都表示了沉痛的哀悼。他起初寄希望于南明政权,南明唐王遥授他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他收到唐王的诏命后十分激动和兴奋,《延平使至》诗中写道:“身留绝塞援伍,梦在行朝执戟班。”可是南明政权的覆灭,使他深感悲痛,以“春谒长陵秋孝陵”(《重谒孝陵》)寄托胸怀。《五十初度时在昌平》《一雁》《元旦》《又酬傅处士次韵》《汾州祭吴炎潘柽章二节士》表现了他怀念故国之心一直耿耿不释。他著名的诗篇《精卫》是根据《山海经》中精卫鸟的传说写成的。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终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精卫衔木石以填东海的故事,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经常吟咏的内容。这则故事之所以成为一个经典,就在于精卫鸟的形象代表了人间的一种可贵而又可悲的精神。精卫体小,所衔木微,而东海无涯,平期何在?然而“我心无终时”,填海的精神令人悲怆,令人崇敬,也使人坚毅。对于像顾炎武这样在亡国之后永葆节操的志士来说,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成篇,自然地形成了三个层次。“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这句问话代表了社会上许多人对精卫精神的态度。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基于懦弱的一种自欺,明明承认万事不平,却又觉得已回天无力,于是主张放弃反抗、停止斗争。这种人还往往自命通达,很容易发展为与世俯仰,随波逐流,进而丧失节操。作者则借精卫之口以明志:“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作为对精卫精神的讴歌,它正是作者心灵的直接宣泄。在当时,明王朝大势早去,复辟无望,这一点作者心里自然是清楚的,所以他自比精卫,誓死不向清朝统治者屈节,决心坚持“衔木”,直至终古。胜利已经成为奋斗者的愿望而不可能实现,但舍身的抗争却誓不停止,它依然支持着战士的精神脊柱,可歌可泣。作者坚定铿锵、掷地有声地作了宣誓般的内心剖白。诗的最后,写道:“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借对话者的口吻,道出了一个可耻的现实:原来的一些明朝士人,在亡国之后初隐而后仕,自营巢窠,卖志求荣,丧失了气节。他们不过是一群为作者所不齿的燕、鹊之类的“众鸟”,在精卫的面前显得何等卑微下作!

这首诗对精卫的形象作了富于独创性的再塑造。在诗的中间作者让精卫自己反复鸣唱,使其光辉的精神特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这种民族精神的瑰宝之所以光芒闪耀,异彩夺目,是作者将它置身于“众鸟”的衬托之下所获得的神效。精卫与众鸟同处于一个画面之下,各行其是,美与丑相激共振,顿时黑白昭然。圣洁与龌龊的互相比较,产生的褒贬效果分外强烈神奇。

采用对话的形式行文运笔,使诗的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尽弃雕饰,从而使通篇不枝不蔓、精工细致,收到了很好的表现效果。总之,无论是诗中所弘扬的正义之气,还是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造诣,都能够强烈地感染读者,具有永不磨灭的艺术价值。

笔者认为,把顾炎武视作与杜甫一样具有忧患意识的诗人,是完全符合实际的。他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一诗就体现了这一点: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这是他收到王处士怀念他的诗作之后的唱酬之作,写出了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日催月逐,又见秋至,我已愈见老态。你我相隔天涯,只能思念瞩望而已。离别之情怀以浊酒浇之,愁眼四望,唯见黄花满地,一片苍凉。但天地间犹有忠肝义胆之人:我们虽两鬓花白,然报国之志江山足可见证。多蒙你千里讯问,君可知否,亡国漂游之人,哪还有家可言啊!这里仍然表现了顾炎武至死不渝的抗清决心,特别是“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两句,“肝胆”指诗人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是见证。作者的爱国之志存于天地之间,江河山川见证了诗人双鬓已白;同时,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这首诗字字可诵,句句感人,壮人胸襟。如没有深厚的爱国之情,是写不出来的。

三、寄情山川风物,抒写亲情友情

顾炎武除了抒发故国之思、表达复明之志外,他还游走在大江南北,坚守志节;也常常将笔触伸向山川大地,借山水而咏志。他到北方广大地区考览山川,其《书杨彝、万寿祺等人〈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载:“自此绝江逾淮,东蹑劳山、不其,上岱岳,瞻孔林,停车淄右。入京师,自渔阳、辽西出山海关,还至昌平,谒天寿十三陵,出居庸,至土木,凡五阅岁而南归于吴。浮钱塘,登会稽,又出而北,度沂绝济,入京师,游盘山,历白檀至古北口,折而南谒恒岳,逾井陉,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他的《金陵杂诗》《山海关》《居庸关》《潼关》诸作大都与怀古情思相融合,抒发故国之思,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中糅合着诗人浓厚的情感,在宏伟的气魄中透发出一种豪壮而又凝重的风采。

顾炎武一生重道义和友情,在他的与朋友的相往还的诗作中,总是坦诚相见,出语感人。在《屈山人大均自关中至》诗中称其“弱冠才名动九州,纫兰餐菊旧风流”,赞扬屈大均高洁的情操,抒发了与屈大均不期而遇的喜悦和分离时的眷恋关切,显示了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顾炎武一生游寓北方二十余年,当他得知妻子王安人在家乡去世的消息,作了《悼亡》五首哭之。

独坐寒窗望藁砧,宜言偕老记初心。

谁知游子天涯别,一任闺芜日夜深。

北府曾缝战士衣,酒浆宾从各无违。

虚堂一夕琴先断,华表千年鹤未归。

廿年作客向边陲,坐叹兰枯柳亦衰。

传说故园荆棘长,此生能得首丘时?

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

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摩天黄鹄自常饥,但惜流光不可追。

他日乐羊来旧里,何人更与断机丝?

第一首:“独坐寒窗望藁砧,宜言偕老记初心。谁知游子天涯别,一任闺芜日夜深。”诗人对妻子的愧疚之意,不难看出。第二首中“虚堂一夕琴先断,华表千年鹤未归”两句叹妻子之逝,也叹自己久游未归。第三首:“廿年作客向边陲,坐叹兰枯柳亦衰。传说故园荆棘长,此生能得首丘时?”作者多年在外漂泊不定,离家已久远;当听说故园坟墓长满荆棘,便感慨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看到,也不知自己死后能否归葬故园?生前看透了兰摧玉折,死后希望在故土安息。第四首前两句诗是对妻子丧葬的想象:“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诗人仿佛看见妻子身后归葬时的凄凉之景;后两句“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表达顾炎武猛志常在、坚贞不屈的精神,与陆游的《示儿》异曲同工。最后一首以乐羊子自比,“他日乐羊来旧里,何人更与断机丝?”诗人觉得即便自己回归故里,断机丝的人已经不在了,心中的失落哀痛之情溢于言表。这一组《悼亡》诗,悼妻情重,复国志坚,令人唏嘘不已。

顾炎武的四百多首诗作中,悼亡诗有十五题,二十四首,其中《哭杨主事廷枢》《哭顾推官》《哭陈太仆》等都是纪念死于清兵铁蹄下的义士。康熙十二年(1673)顾炎武在山东章丘获知好友归庄死讯,特在桑家庄设坛致祭,写下《哭归高士》诗四首悲悼。诗中怀着悲喜交集的心情写道:“碧鸡竟长鸣,悲哉君不闻!”顾炎武生于社会变乱危机四伏的时代,由于他敢于正视现实问题,又坚持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所以他的诗具有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以及沉雄悲壮的艺术风格。

顾炎武的诗有三大特点:一是现存的诗歌中,十之八九寓有强烈的家国兴亡之感,绝少世俗应酬之作,即便是拟古、咏史、写景、唱和之作也是如此。二是他的诗取材颇为广阔。晚明统治阶级的腐朽堕落、清兵入关后残酷的屠杀以及人民的苦难和敌忾,

都在他的诗中反映出来;特别是,他的诗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被人称作“一代诗史”。三是他的诗歌风格雄浑悲壮、苍凉沉郁,语言却又朴素自然,兼有杜甫和陶潜的优长,并带有学者的气质。

参考文献:

[1]张思齐.顾炎武人生的诗意栖居[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2]孙雪宵.20世纪顾炎武诗文研究评述[J].山东社会科学,2010(5).

[3]石明扬.顾炎武诗歌对杜甫诗歌的继承与新变[J].文学教育,2012(6).

[4]高艳.顾炎武诗作浅析[J].名作欣赏,2014(9).

[5]李树喜.从顾炎武“海上诗”说开去[J].未来教育家,2015 (1).

[6]清史稿(卷481)·列传268·顾炎武列传.

[7]沈德潜.明诗别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作者:施伟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博士之声

猜你喜欢

顾炎武精卫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谢鼠
精卫鸟和历史树
精卫的烦恼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顾炎武“拜师”
诗词鉴赏论述题答题技巧实例分析
爱国
精卫与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