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海外文化推广中的效力研究

2016-01-27杨洋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推广

杨洋

摘要:海外文化推广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其真正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通过研究背景、推广现状、阶段性成果和不足、解决措施四个部分分析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海外文化推广中的效力,并探讨如何借助孔子学院这个平台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推广效果。着力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汉语教师,开发适用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海外汉语教材。

关键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海外文化;推广;孔子学院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5)06-0059-04

新的国际形势下,融人经济全球化的目标定位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的发展要求,文化的交流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跻身世界舞台的关键,而汉语和传统文化的推广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和世界对话的效果。这种情形下,孔子学院在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在孔子学院落户世界各国十年后的今天,更多人选择了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越是了解就越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接受、喜欢,甚至迷恋。当然,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在海外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海外推广的效力是一个值得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

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海外文化推广中的途径与需求

1.1 孔子学院是海外文化推广的主力军

孔子学院是由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即“汉办”)承办的,是海外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孔子学院采用与国外学校(主要包括高校和中学)、政府、社团和企业合作等4种主要办学模式,其教学内容和资源多由国家汉办/孑L子学院总部提供,主要涵盖汉语教学和文化宣传两个方面。由于孔子课堂(即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非学院形式的教学点)的成立,孔子学院能够为政界、商界、教育界学生提供从学前、学位(学分)到成人的各种程度教育。由于教学面广,参与人员教育背景复杂,课堂上的语言教学很难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而且,在有些国家(地区),学习者会针对某些感兴趣的领域提出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为此,孔子学院积极采用文化体验、专题讲座、中国之行等形式,将汉语学习和文化交流有机结合。

1.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海外文化推广需求

1.2.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精神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子学院中开展体育文化传播工作符合孔子学院的建院宗旨,也与孔子的体育思想一脉相承。在中国传统的体育思想中,至少可以提炼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提倡“文武兼备”。子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语出《论语·述而》)。《礼记·杂记》中也有言:“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孔子提出修身六艺中也意在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而且孔子认为“技能”的操练终极目标不是为战而是为“和”;其二,重“武德”。“仁”是儒学的核心观念,讲得是“和谐”,而这前提就是需要习武之人具备武德,因此,以势压人、恃强凌弱是被社会所不耻的,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武林豪杰千古扬名;其三,注重“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和“内外兼修,阴阳平衡”。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语出《论语·宪问》)。孔子认为,竞技能力的发展一定要与“智”和“不欲”等性情相结合才能够做到全面。而中华传统体育的巨大魅力就在于能够通过体育操练达到“养生、养性、养心”的效果。

1.2.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气功、表演武术、太极拳、五禽戏、龙舟、秧歌、中国式摔跤、中国象棋、围棋、乒乓球等数百种项目。少数民族地区的项目更加丰富,如蒙古族的摔跤和马术、藏族的赛牦牛、朝鲜族的跳板和荡秋千、苗族的射弩等,既有娱乐性,又有较强的竞技性。而武术、太极拳等项目因其动作难度不大、参与者老少咸宜、且能够满足练习者的豪侠情结等特点而拥有较多、较为广泛的爱好者。在有些场合,“武术”已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代名词。

对于海外人士来讲,人们首先了解的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是武术和太极拳,究其原因有四:一是中国影视文化的影响和人们对强身健体的需求,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功夫明星深受各国观众喜爱;二是这类项目没有季节性变化和气候要求,中国北方的冰雪项目就很难在赤道附近的国家开展;三是这类项目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室内室外均可,个人集体均可,基本上无需借助特殊器材;四是这类项目门槛较低,适合各种身体素质的人参与,简单易学,对专业人士还有提升空间。基于这类项目独具的优势,第6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与国家汉办合作,争取武术成为海外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的教学项目。

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海外文化推广中的现状

2.1 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孔子学院的情况

依据高幕峰《对全球孔子学院武术课程设置的调查》一文,在对63个国家回收的92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得出的数据,截至2013年3月,实际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孔子学院占调查对象的34.8%,而其对开设相关课程的期望在64.1%。可见,许多孔子学院将民族传统体育列为推广手段,但发挥得不够充分,尚未满足市场需求。仅以教师配备情况为例,在填写调查问卷的孔子学院中,“有武术教师”的占28.3%,“有专职武术教师”的仅占10.9%,师之甚少,生将焉附?调查显示,在各大洲中,非洲国家学生对武术相关课程的需求量较大,满足度不高,差强人意的当数美洲国家(尤其是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美国民间习武人数超过10万。

民族传统体育类课程的形式主要包括:专门的武术课、武术讲座、武术表演以及在各种活动中的短期武术课程。课程设置中,太极拳班成为孔子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类课程的先锋阵地,开得多、开得好。统计数据还显示,目前需求呼声最高的3个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分别为太极拳(77.2%)、适合表演的武术(54.3%)和少林拳(40.2%)。这一需求与我们掌握的实际开设情况并不完全吻合。太极班、气功班大都依据在任教师的特长所开设,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各孔子学院之间也并未通过统一教材等方式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如果更多的孔子学院能够像挪威卑尔根孔子学院一样分门别类地开设近十门武术课程,相信传统体育在海外的推广还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除主流的课程以外,有些孔子学院把握中国节日庆典等时机,将民族传统体育中的集体项目推陈出新,效果良好。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的舞龙舞狮表演已经成功组织几十次了,当地学生普遍能将舞龙舞狮与中国文化对应起来,因此而选择学习汉语的人数也逐年增多。这个经验启示可以利用“体育文化夏令营”“中国体育游戏”等更为灵活的形式展开体育文化的推广。

2.2 其他教育机构中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情况

随着美国总统奥巴马“百万强”计划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都打出了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牌”。教育机构的基础良莠不齐,但都无一例外地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努力着。语言教育机构在兴趣班上“用力”,武馆等也加入了汉语教学的部分。虽然各个机构尚未联合建立统一而完善的教学标准和培养目标,但是这种语言和文化相互渗透的做法已经初露端倪,必将在日后取得更好的推广效果。

3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海外文化推广中的阶段性成果及不足

3.1 民族传统体育推广的阶段性成果

白1982年国家体委提出“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到孔子学院中专门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这期间有耕耘、也有收获。包蕴阴阳的太极功夫和京剧、书法一样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认可。可以说,通过民族传统体育,世界越来越了解中国了。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获得了相对广泛的认可。由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不是单独服务于竞技,而是兼怀修身养性之使命,因而外国友人在学习强身健体本领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一举两得。而且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因为对太极等中国功夫感兴趣而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可以说,这种与西方竞技体育大相径庭的体育形式能够得到相对广泛的认可实属不易。

其次,民族传统体育已经成为代表中国的一种符号。在“你认为什么可以代表中国”的海外调查中,中国美食、中国功夫两项遥遥领先。这说明,民族传统体育是很有可能,并且已经逐步成为中国文化海外推广的重要标志。也正是这一事实,使海外汉语学习者有了更强的主动性。

第三,民族传统体育的介入使得推广工作取得了从语言到文化的深入。孔子学院的工作始于语言,但绝不止于语言,文化是这项工作的重要组成;推广的场所主要在课堂,但绝不拘泥于教室,民族传统体育让对中国感兴趣的人们走出教室、来到广场,用各种形式来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中国文化。正基于此,我们有理由把握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文化元素,积极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让更多人因汉语而迷恋中国文化,也因民族传统体育而更爱学习我国的语言。

第四,围绕民族传统体育的交流降低了潜在的文化冲突。孔子学院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听到了一些异样的声音,问我们是敌是友。而民族传统体育就从某种程度上回应了这种质疑。这就如同好莱坞的大片走进中国,我国的《卧虎藏龙》《少林寺》也深得海外人士的喜爱,习武之人不为伤人而为健身,中国武林崇尚武德,这些武艺上的切磋没有硝烟战火,练武之人成为民间的文化使者,用满腔的热情消释了原存戒备的冰峰。我们是拿出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世界人民共享,这大大降低了潜在的文化冲突。

3.2 民族传统体育推广中的不足

正如前文所言,民族传统体育在海外文化推广机构中上座率是不够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深人研究,寻求事半功倍的解决方法,那就是教师和教材。

首先,师资力量不能满足需求是一个不能逾越的问题。孔子学院的教师普遍经过多轮选拔,基本具有使用目的国语言无障碍交流的能力、精湛的汉语语言学知识和教学技巧,还有的身怀多种才艺。但术业有专攻,赴任前的太极拳基本路数培训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体育文化的传播水平,武术不是花拳绣腿,也需要专业水准。因此,国家应在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有所侧重,使孔子学院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成为文化宣传的主要阵地。应该让外国人明白,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电影中的功夫,但是会功夫的中国人就是真正练过的。也许不是每一位汉语教师都会武术,但是他们都深谙武术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武术不能停留在动作的模仿和技艺、器具等层次上,而应该关注其背后的体育文化价值。由此可见,建立一支擅长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师队伍十分必要。如果短时间内向海外输送专业教师有困难的话,利用当地武馆培养本土专业教师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其次,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开发亟待解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很显然,我国的武术教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和推广的使用需要。根据所掌握的数据显示,目前也已 子学院官方教材中没有一本是专门讲解武术的。根据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主要任务中“建立健全国际汉语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的要求,应该致力于民族传统体育类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资料的开发。有理由认为,之前教材开发的短板有两个主要成因:一是有些术语无法在其他语言中找到对应的解释,二是对武术动作等操作性强的内容没有合适的规范方法。

4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海外文化推广中的对策

4.1 教师的培养和选拔

如何才能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建设?本文认为,教师的培养和选拔需要将短期应急和长期规划结合起来。

长期规划可以尝试以下两种途径:第一,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目前师范类高校中对外汉语专业,以及体育类院校中体育英语专业(这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国际体育赛事的翻译人员),都没有民族传统体育实践体育专项的相关课程设置。要想实现海外汉语和文化推广的长足进步,专业开设和课程设置的调整是不该被忽视的;第二,利用明星效应,将退役会动员作为体育文化推广大使。这种做法既有助于文化推广,也有助于将人才资源充分发挥。

短期方案可以有如下尝试:第一,《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设立相关部分。民族音乐、民族体育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把这些内容加入到汉语教师选拔考试中能够以考促练,短期内完成高效人才选拔任务;第二,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技能的特殊人才,可以不受所学专业限制,破格录用。如同为具备汉语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提供体育培训一样,可以为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技能的人才提供语言和跨文化知识的帮助;第三.可以通过孔子课堂等形式共享教师资源并着手在一定区域范围(如社区)内培养专职教师,采用区域责任制,这样可以使一些中小型城市的教育机构也有充足的教师资源。

4.2 教材的编写

由于教材市场的供需不均,一定程度上滞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海外推广。相关部门应该通力合作,整合体育、汉语、跨文化交际等多方面资源,结合海外汉语从业者的经验,集中力量编写一系列实用的教材。教材编写原则的确定直接关系着操作的结果,而先前经验的借鉴又很难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可以说,只有将教材编写原则的探索向前推进一大步,才有可能编写出符合读者需要的好教材。反过来说,这一问题的突破也必将大大有益于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推广工作,可谓“四两拨千斤”。

5 结语

孔子学院和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机结合是未来海外文化推广的重要途径,如何巩固现有成果,并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尽快弥补两个不足,做到着力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汉语教师和下大力气开发适用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海外汉语教材。本文针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提出了短期和长期的方案,如:可以采用以考促练的模式和在高校开设满足海外文化推广需要的专门人才等。教材的编写也绝非朝夕之事,它需要各个职能部门的合力,各方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深入调查,探索出符合教材编写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的教材开发必将有益于海外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此外,民族体育文化产品的推广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段位考级制度在海外的实行等课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推广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第三方介入研究:基于美国的分析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在医疗卫生单位推广运动处方的研究
“汉语热”面面观
关于汉韵文化主题餐厅的设想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应对
意识形态下的新闻图式:英国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的“选择性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