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途径探索——产学研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

2016-01-26高玉凯刘开绪刘永皓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高玉凯, 刘开绪, 刘永皓

(大庆师范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途径探索
——产学研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

高玉凯, 刘开绪, 刘永皓

(大庆师范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摘要:通过分析产学研合作对学校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及作用,指出了产学研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

1产业结构调整与地方高校转型

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我国高校布局提出了新的需求。我国的产业分类标准按国家统计局1985年对三次产业的划分作了专门的规定,见表1。

表1 我国产业结构分类

表2 中国1980—2014年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

表2续

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通过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产业结构正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第二阶段逐步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第三阶段过渡。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呈现继续增长趋势,这说明我国正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为了尽快赶上发达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三大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和升级。新的产业结构对就业市场势必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也就是说第三产业将是高校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市场。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原则,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新增了大量地方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大都效仿老牌本科大学进行定位和专业设置。而原有的专业设置是针对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主导第二阶段人才需求而设置的,这样造成了现阶段“用工荒”和“就业难”的怪圈。为了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问题,势必对我国高等教育布局进行重新调整,以解决高校布局与产业结构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一方面针对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第三阶段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也将从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而第三产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区域性、多样性以及发展迅速等。另一方面,“我国高校自建国以来一直在国家的计划体制下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即使是改革开放以后,也一直在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主导下探索发展的道路。但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办学资源仍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的作用效果较小,因而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呈现向同一目标追求的趋势。”这样趋同的高等教育很难适应我国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需求。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十八大以来本着鼓励市场竞争,注重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增大了高校自主权。只有“985”“211”院校由国家投资,并按照国家重点发展领域进行布局,其余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都进入市场。按照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定位设置专业,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据教育部统计,截止到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含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47所,独立学院275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其中“985”“211”院校112所,同时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并切实提升中西部高校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中西部一批本科高校的实力得到较大提升,计划重点支持建设中西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所地方高校的发展建设。即所谓的“小211工程”。从2012年开始,由发改委、教育部组织实施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省部共建或省属重点大学,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面我国高校发展战略来看,国家在国家经济重点战略领域确定了由国家层面重点支持发展的200多所高校,而且教育部宣布对“985”“211”院校停止动态机制关闭了大门。言外之意其余高校都要进入市场竞争机制,也就是说全国有2300多所院校面临生存问题。而直接影响生存问题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因此,如何重新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以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成为地方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众多地方本科院校向何处去成了高校领导和全国教育专家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焦点问题。虽然党的十八届三种全会提出的“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服务创新驱动国家战略。”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转,怎样转仍然是困扰地方本科高校的难题。为此各高校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同时也加大了相互间的交流,通过探索和实践大家基本达成了以“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国际化”为基本定位的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共识,明确了产教融合发展战略途径,为进一步加大各地方本科院校之间的交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由地方本科院校共同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并定期举办“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共同探讨转型发展之路。

学校转型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及内容改革、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那么走什么样的转型发展之路,才能将这庞杂系统统一到统一方向呢?关键是我们要明确转型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有了目的地,道路自然就好选择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而生存的必要条件就是,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适应地方产业结构发展需求即学校办学定位的“地方性”。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四大办学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文化传承)上都要与本地区产业结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要做到紧密结合就要了解地方产业结构的需求,如何才能了解地方产业结构的需求,唯有与地方产业结构中的企业建立紧密的关系,才能做到这点。即,建立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办学模式,也就是产学研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

2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产学研合作企业模式,一类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两者虽然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互惠互利双赢的原则,但是核心却截然不同。前者是以企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这里的“产”指企业,“学”指高等学校,“研”指研究机构,即三类机构的有机结合;后者是以高校为核心,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以及产研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这里的“产”指的是生产实践体系及过程,“学”指的是育人体系及过程,“研”指的是科研体系及过程。学生在这样综合体系下学习过程也是生产实践过程同时也是科技创新过程,学校达到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所以两者具有截然不同的功效。前者的高校就是“985”和“211”类院校,而后者才是地方本科院校适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基本架构是共建四个平台(产教融合平台、产业结合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以及科教融合平台)和三个团队(混编管理团队、混编教学团队以及混编科研创新团队)。这个教育模式就是通过三个混编团队在四个平台上完成高校全部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以及文化传承。

3产学研合作是解决办学定位“地方性”问题的唯一途径

高校地方性主要是通过高校四大功能来体现,即人才培养方面要实现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有机对接,体现人才培养的地方产业需求性。科学研究方面要实现科研方向与地方产业技术需求有机对接。文化传承方面就是要实现校园文化与地方企业文化有机对接。服务地方方面主要是将高校的优势资源与地方及企业需求有机对接。所以,要实现四大功能地方性核心问题是高校必须了解地方产业机构布局以及需求。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只有通过与企业专家共同组建的混编管理团队共同确立专业体系,才能实现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有机对接,同时,也只有通过有企业专家参与的混编教学团队在产教融合平台上执行的教学点过程才能培养出企业需求的人才;而科学研究方面只有通过与企业专家组成的混编科研创新团队在产业结合平台上联合攻关,才能使应用科研“落地”;同时资源共享平台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才能使学校的优势资源为企业服务;一个地方因为名胜、产品等出名,却只有因为文化名垂青史。而地方文化的内核往往是由一个企业、一个团队或者某个名人精神所创始,例如大庆的文化就是由油田创业时期所创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内核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所以,高校的文化内核必须与地方企业文化相融合,才能凸显自身特色,才能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者,因为“学高为师,行为世范”,传承者本身必须是该文化的继承者,所以,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是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功能“地方性”的唯一途径。

4产学研合作是解决人才培养“应用型”的唯一途径

高校的核心任务就是人才培养,离开高校培养学校就不称其为学校。而地方本科院校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地方产业结构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关于应用型的诠释到现在为止,大家都只停留在“应用”层面。其实应用型人才中的“应用”应该诠释为“适应”和“适用”,即一方面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首先是要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还要真正适用于地方产业现行技术体系。也就是说只具有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不够,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才是地方产业真正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适应”更为重要。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在强化实践教学同时,更要强调实践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时效性和指向性。也就是实践项目要紧跟行业最新领域的生产实际。这项工作是学校自身很难完成的,这就要求学校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要有企业的参与,这样才能紧跟企业技术发展前沿,保证科研方向,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与现代企业技术紧密结合。所以,用与企业专家共同组建的混编教学团队在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施的实践教学过程是实现实践教学时效性和指向性的唯一途径,也就是说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是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地方产业发展所需应用型人才唯一途径。

5产学研合作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唯一途径

师资队伍建设是任何高校建设的重点,因为高校的所有功能都是由教师来执行的,也就是说教师是高校四大功能的执行者,没有教师,学校只是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还是文化传承都是与地方产业发展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师作为这些任务的执行者和传承者,首先,自己必须是继承者,也就是双师型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既具有高校教师素质和资格,同时又要具有地方产业在某个领域的工程素质及线性技术。所以高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组建的混编教师团队,即“双师型教师队伍”,另外一种就是通过培训等实践过程培养高校教师兼具地方产业某领域工程素质和现行技术,即“双师型教师”建设。前者是团队具有双师素质,后者是个体具有双师素质。无论哪一形式,都必须通过产教融合平台以及产研结合平台以及组建混编团队来实现。离开地方产业,混编团队无法组建,教师也无法获取地方产业某领域工程素质以及现行技术。所以,产学研合作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唯一途径。

通过上述产论述,可以看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各个要素的建设都离不开地方产业,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必经之路也是唯一之途。

[参考文献]

[1] 王志华,贝绍轶,董存田.我国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协调性分析[J].经济问题,2014(10):14-20.

[2] 李炳安.产学研合作的英国教学公司模式及其借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58-63.

[3] 于友成.校企合作育人共同体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5(2):42-44.

[4] 黄大勇,房朝君,程文莉.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4-147.

[5] 王立良,郭银,李战国.中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浅析[J].经济师,2011(5):121-124.

[6] 陈武元,洪真裁.关于中国高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7(2):56-5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15)06-0099-04

收稿日期:2015-07-2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JE201301102)。

作者简介:高玉凯(1970-),男,黑龙江大庆人,大庆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

DOI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6.025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瑞典“移动谷”产学研合作的关键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