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临床疗效和龈下牙周致病菌的影响观察

2016-01-26乔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4期
关键词:菌斑放线致病菌

乔丽

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临床疗效和龈下牙周致病菌的影响观察

乔丽

目的分析探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的疗效及其对龈下牙周致病菌的影响。方法对10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前与治疗30 d后的各项临床指标变化情况与牙周致病菌含量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治疗30 d后,患者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牙龈卟啉单胞菌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可有效改善各项临床指标,降低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含量。

基础治疗;慢性牙周炎;龈下牙周致病菌

牙周炎是因牙菌斑生物膜所引起的牙周组织感染性疾病,牙菌斑通常从龈上扩展到龈下,且组成发生变化。牙龈卟啉单胞菌(P.g)和伴放线放线杆菌(A.a)被认为是重要的牙周致病菌,在牙周病的治疗中,牙周基础治疗是序列治疗第一阶段,也是患者均适用的基本治疗[1]。本研究为进一步探明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的疗效及其对龈下牙周致病菌的影响,对10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照美国牙周病分类研讨会提出的慢性牙周炎诊断标准(1999年),随机纳入本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10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38.5±10.2)岁。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慢性牙周炎患者;②受试者有≥18颗完全萌出的牙;③患者无严重全身性疾病,在6个月内未进行牙周治疗;④最近3个月未使用抗生素;⑤口腔的2个象限有≥4个位点牙周袋探诊深度>5 mm;⑥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通知书。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并在龈上洁治后对牙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查,采用Hu-Friedy Gracy 龈下刮治器与EMS超声龈下刮治器实施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等基础治疗。

1.3观察指标 ①指标检查:治疗前与治疗30 d后复诊,检查全口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检查方法参照文献[1]中提出的方法。采用盲法对各项指数进行检查,由不同医师完成检查与治疗。②菌斑采集与处理:菌斑采集方法参照文献中提出的方法,即在龈上洁治后(治疗前)及基础治疗后30 d时分别采集龈下菌斑,采集点与基线一致。采用无菌Gracy刮治器将位点龈下菌斑尽可能全部刮取,使用Tiangen小量细菌基因组DNA抽提纯化试剂盒进行龈下菌斑DNA的提取,并保存于-20℃保存以备用。然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检测法进行检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指标变化 治疗前全口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分别为(6.9±1.5)mm,(5.4±3.1)mm,(2.2±0.5),(2.1±0.4);治疗30 d后全口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分别为(5.5±1.3)mm,(4.5±2.7)mm,(0.9±0.2),(1.3±0.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后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含量变化 治疗前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含量分别为(0.34±0.26),(0.015±0.022);治疗后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含量分别为(0.12±0.16),(0.013±0.022),两组比较治疗后牙龈卟啉单胞菌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牙周炎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牙菌斑引起,因此为实现牙周的成功治疗,前提在于控制菌斑。

牙周基础治疗即给予患者口腔卫生宣教、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等成为了治疗牙周炎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础治疗的目的在于将致病因素消除,并将炎症最大程度地减轻。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是通过机械方法将牙石、软垢与菌斑等治病因素予以清除,大量研究报道指出,其临床疗效显著[2]。本组研究中对100例患者给予基础治疗,治疗后全口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均显著降低,结果提示,通过牙周基础治疗可有效减轻或者消除牙周炎症。

微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牙周炎的发生与菌斑微生物具有密切的关系,其中P.g、A.a、T.f是当前公认的牙周致病菌,致病性与毒力显著,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对宿主的防御能力造成影响,造成牙周破坏,其中,龈下菌斑是引发与加重牙周炎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术,能够造成龈下生物膜的破坏,从而起到减少牙周致病菌的作用,该治疗方法目前也得到了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本研究显示,患者在基础治疗30 d后,治疗后牙龈卟啉单胞菌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但伴放线杆菌含量与治疗前差异并不明显。本组研究与束蓉等[3]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至于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对A.a的清除效果不佳,可能与A.a具有侵入牙周组织的特性有关。

综上所述,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可有效改善各项临床指标,降低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含量。

[1]周丽华.不同牙周基础治疗技术的疗效综合评估.第四军医大学,2011.

[2]周婷,谢萍,徐屹,等.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指标及5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影响.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39-42.

[3]束蓉,宋忠臣,葛琳华,等.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临床疗效和龈下牙周致病菌的影响.上海口腔医学,2010,6(3):225-22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4.062

2015-10-30]

110141 沈阳市于洪区人民医院口腔科

猜你喜欢

菌斑放线致病菌
输电线路放线滑车施工过程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卷线大盘放线机构的成功开发
龈下菌斑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的影响
一种多功能变压器自动收放线装置
新疆和田维吾尔族老年人唾液中四种牙周致病菌检出特征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实施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XLIC7KANR+基因缺失减毒株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