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与对策

2016-01-24蔡晓良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文明

丁 露 ,蔡晓良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生态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与对策

丁 露 ,蔡晓良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生态核心价值观奠定生态建设绿色与文明精神,为生态建设提供目标指导、方向指导,更是推进生态建设的现实需要。但“生态优先”与“经济优先”价值选择的摇摆性,生态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环境的缺乏以及制度不合理而造成的生态价值观误导,导致生态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陷入困境。积极运用传播载体,强化社会舆论氛围;加强生态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变价值观念;完善生态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增加良好生态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有效推进生态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对策。

生态核心价值观;生态建设;对策;宣传教育;制度

党十八大报告指出:“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生态文明建设首次被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现实问题的回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与迫切要求,亟需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完善制度建设,培育科学正确的生态核心价值观。

一、生态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在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会形成对周围事物好坏观念的评判,其中最稳定和最根本的内容就形成了价值观。生态价值观就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生态、对自然所形成的价值理念,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生态核心价值观。生态核心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原则,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生态价值理念和价值尺度,涵盖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体现在国家生态制度、政策以及生态立法的所有规范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生态核心价值观奠定生态建设绿色与文明精神。生态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构建一定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科学、完善,实现生态建设的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无论是制度还是治理,都是有其历史、政治、阶级、制度属性的,都是有价值定向、牵引、驱动的,价值观赋予制度和治理以灵魂,没有无价值的制度和治理。”[2]生态建设需要组织、制度,但更需要以精神与思想为基础的价值观,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滋养。以绿色、文明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奠定生态建设的深厚思想基础与内在精神,如果生态建设缺乏内在的精神价值,终究会变成枯燥干瘪的实体虚架,缺乏生机并且无法解决生态现实问题的约束性规章,生态治理毫无成效。“中国的发展不是黑色发展而是绿色发展,中国的崛起不是黑色的崛起而是绿色的崛起”[3],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绿色生态是生态建设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绿色是生态建设内在精神的表达,更是“推进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逻辑”[4]。文明是国家发展的灵魂,文明中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文明形态,是生态建设的核心宗旨。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文明友好共处,树立生态意识、生态道德,实现文明生产、文明消费,是生态建设的应有之义。

其次,生态核心价值观为生态建设提供目标指导、方向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生态建设具有一定的意识性和目的性。“价值现象具有某种超越的性质,它是产生于现实和实践,又高于现实的现象”[5],生态核心价值观来源于生态实践,同时生态建设又是生态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化和现实表达。生态核心价值观就像引路的航标,引导着生态建设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践,并对于在生态宏观与微观建设中出现的目标偏差与失误及时的给予纠正,迅速调整回归正途,起到目标指导的作用;在生态建设中如果出现价值取向混乱,生态核心价值观可以提供正确的价值选择,能够明确价值方向,保证生态建设主体价值取向的正确性,保障生态制度与实践方向的准确性。

最后,生态核心价值观是推进生态建设的现实需要。生态建设的现实复杂性与艰巨性强调了培育生态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一方面,大规模的生态建设治理,涉及的广度和面对的难度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现在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还有诸多偏远地区不正规工厂的生产,一时的政策规约并不能保证长久有效,甚至是失效的。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矛盾的增多以及价值观的日益多样化,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利益性与经济性,考虑更多的是自身利益性问题。总体而言,我国国民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公共权力运作出现失衡,腐败现象衍生,更造成生态治理建设短期性和功利性,不仅没有解决生态治理建设问题反而出现负效应,进一步增加生态建设负荷,加大了生态治理成本。所以,生态建设不仅需要政策制度化的规约与强制性执行,更需要相应的生态核心价值观来纠偏、克服和规避,以此来不断提高国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思想保障,进一步解决生态现实问题。

二、生态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分析

“任何制度都是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为基础形成的,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的指导下确立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总是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构成了制度的内在精神和品格”[6],生态价值观是生态建设制度的内在精神和方向指导,积极培育生态核心价值观对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和引领性作用,但培育过程存在诸多困境。

第一,人们普遍认同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但在“生态优先”与“经济优先”观念间却呈现摇摆性。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问题是当今生态领域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发展经济既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又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但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又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生态损失,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充盈而生活整体质量反而下降。随着雾霾、自然灾害、水污染等现实问题的频繁发生,人们日益认识到生态环保问题的重要性,总体认同不应因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环境。但经济对社会生活具有决定作用,人们发家致富的美好生活欲求会致使他们无视或抛弃“生态优先”,特别是那些处于社会经济水平底层的人;还有一些人则是利欲熏心,片面追求物质利益而故意破坏环境。人们普遍认同生态环保,但在“生态”与“经济”面前,他们会出现摇摆,最终结果还是站在了优先发展经济这边。这种摇摆心态既是生态价值观宣传教育不足的结果,但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体制机制的不健全,经济发展成果的不均衡都是造成这一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缺乏生态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社会环境。首先是舆论环境。生态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生活都息息相关,是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但我们发现只有当出现某个重大污染问题的时候,才会形成一个短暂的舆论环境。舆论环境是生态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利用率却不高。新闻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在生态价值观的宣传和引导上并不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生态问题和生态价值观的关注度;另外我们的生态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没有比较系统的实施策略,因此在生态价值观的宣传引导上缺乏应有的舆论环境。其次是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城市相比农村而言,在日常的环保基础设施上更为完善,但也依旧存在垃圾分类不明确,废品回收站点不健全等问题。农村的环保基础设施则更令人堪忧。首先由于文化程度、历史习惯和区域限制等原因,农村人们在环境保护这方面的意识更为落后一些;再者生态政策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进一步促使生态保护的外在环境遭受恶化,生态价值观只能束之高阁。

第三,制度的不合理误导生态价值观。“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7]制度的规范性、引导性影响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存在缺陷的制度将误导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态建设的严格制度和严密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如果生态制度建设出现偏驳,那生态文明建设也将失去支撑,生态核心价值观更无从提起。生态文明和环境治理的制度建设中我们强调建立产权管理、损失赔偿、集约使用、问责等制度,但具体如何实施则是一个让人棘手的问题。比如生态的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有出现诸如“雾霾税”、“拥堵税”等,但这种规定制度的出台并不是解决生态污染治理的良策,反而加重生态建设的任务。因为当企业违反生态责任所收取的利益要远大于损失利益时,企业忽视生态责任的动机将变得逐渐强烈[8],最终导致制度的失效,给人们的生态价值观造成误导,不仅不能解决生态问题,反而激化社会矛盾。

三、生态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分析

积极培育生态核心价值观,切实发挥生态核心价值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宣传教育是基础,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是保障,生态管理与生态行政是关键,让生态建设在正确价值观格局引领下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目标。

第一,运用传播载体,强化社会舆论氛围。生态核心价值观要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离不开一定的媒介传播与载体支撑。除了传统的宣传栏、广告标语等这些传统传播途径,现代社会更有效而方便、快捷且辐射范围广泛的还是互联网媒体。互联网作为最大众化的信息共享平台,其所涵盖的新闻、视频等最为大众所青睐。生态核心价值观能否起到凝聚人心、辐射全社会各个阶层,重点在于其传播的顺畅、有效,媒体自身的“价值导向”会对大众形成较为直观的感受以及价值选择。因此,生态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需要传播媒介,更重要的是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媒体倾向。我们需要媒介给予最直观的宣传传播,传递科学的生态核心价值观,普及生态科学知识以及生态伦理,比如生态宣传公益广告、生态常识宣传、绿色消费理念、生态价值观践行活动等,让大众知道生态,了解生态,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另外,媒体进行生态问题报道,必须做到事实客观,不可夸大也不能淡化,对某一生态问题的过分扩大会造成大众的恐慌,而生态问题的淡化则会给大众形成误导,觉得生态破坏、生态保护还并不是问题,这都是不正确的媒体导向,要做到客观报道、积极倡导,这不仅需要媒体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科学生态价值理念,也需要加强媒体监管。

第二,加强生态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变观念是关键。观念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动,价值观念指导人的社会行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实际中得到行动的回应,转变观念是关键。而观念的转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9],教育是生态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路径。首先,因人教育。因人教育即是指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实行多样化教育方式。社会个体而言,不同的主体由于教育背景、人生阅历以及心理状况等差异,对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生态知识与生态伦理具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普通民众更多的是倡导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文明出行,提高环保意识,丰富环保知识;而对于企业生产者而言,作为利润的追求者,在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会产生权衡,必然要求教育手段和方式上的创新。其次,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起点,在家庭内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父母同子女之间的亲和力会减弱学校、社会教育易于产生的逆反心理,有利于强化生态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一方面,就起点而言,儿童时期所受的家庭教育的优劣对人的一生影响至深;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是一种从起点到终点的全程教育,人们的成长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良好的生活、消费习惯以及生态环保理念会深深的影响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生态观念的树立。培养新一代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生态观念的建设接班人,相比现在生态建设阻力而言,拥有生态共识的社会成员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推动力。最后,学校教育。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必须发挥其突出的教育作用,把生态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节约习惯与环保意识。另外,最为重要的是要坚持学段内的不断层,从幼儿园到高校,学校的教育应该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开设生态学习课程与实践课程,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进行生态教育,同时通过生态实践活动等巩固生态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反思人的观念、提升人的素质、改变人的行为,教育是转变观念的关键。

第三,完善生态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价值观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运用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鼓励与惩罚结合起来,严格监督和检查,严格考核与奖惩,帮助人们逐步形成和确立先进的、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政策保证和制度保障。[10]首先,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包括经济发展成果的考核评价体系、自然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等;其次,完善法律法规。尽管我国环境保护体系已初步形成,但随着生态环境形势的变化,某些法律已经与治理需要不相适应。环保法律必须及时的修改或者新立,废除滞后于环境保护实践的法规,增强环境法律法规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环境执法有法可依。“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1]制度最根本的特性就在于它的引导性、规范性、塑造性和匡正性,规范与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让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受到制度的约束,将敬畏制度、遵守制度成为以一种习惯,并潜在的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在这个意义上说制度保障了生态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第四,增加良好生态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得以优化,才会更坚定生态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才能更好的支持生态建设。首先,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区域合作。不同地区在生态公共产品的存量总量、成本收益关系及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建立区域生态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体系,可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其次,注重促进生态公共产品的城乡互补。当前,城乡生态公共产品供给处于不对称状态。农村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公共产品资源,但缺乏相关制度、政策、资金、技术等,导致产品供给成本高;而城市则恰好有这方面的优势,两者如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协作互助,那么城乡居民的生态公共产品需求都将得到满足。而政府部门必须对此有所作为,不然在根本上会影响民众对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以及生态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2]颜晓峰.制度体系、治理体系、价值体系的融合贯通[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4,11(2):248-259.

[3]陈学明.谁是罪魁祸首——追寻生态危机的根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7.

[4]陈石明.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绿色向度[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1):1-5.

[5]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

[6]田海舰.论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保定学院学报,2013,26(4):29-32.

[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8]罗爱华.生态文明视域下企业生态责任的培育机制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5):6-11.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0.

[10]袁贵仁.教育——哲学片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3.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0.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ultivation on Ecological Core Values

DING Lu, CAI Xiaoliang
(College of Marxism,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16, Fujian, China)

Ecological core value provides basis for building green ecologic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provides direction and goal guidance for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is a realistic need to push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The sway between “ecology first” and “economic precedence” in value choice, the lack of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core value and the unreasonable system’s misleading, lead to the 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core values into a dilemma.Using the propagation carrier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 atmosphere of public opinion,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ore value conception to change the idea,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increasing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n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important strategie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core values.

environmental core value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system

F205;D616

A

1673-9272(2016)05-0006-04

10.14067/j.cnki.1673-9272.2016.05.002 http: //qks.csuft.edu.cn

2016-07-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之核心价值观及其当代启示”(13JD710030);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6年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FJ2016B014)”。

丁 露,硕士研究生;E-mail:dinglu0806@163.com。

蔡晓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丁 露,蔡晓良.生态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与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5): 6-9.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文明
我的价值观
请文明演绎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漫说文明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对不文明说“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