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拉松身体文化现象研究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再诠释

2016-01-22李玉强

浙江体育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马拉松身体

·体育社会学·

马拉松身体文化现象研究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再诠释

李玉强

(日本爱之医科大学,愛知県長久手市 480-1195)

摘要:胡塞尔认为透过身体感为起点,经由身体运作的企图,表达身体对身体自身经验的探讨与反思,不论是透过语言或其他表达形式来呈现对于此探问与反思的回答。文章讨论的重点是:从身体哲学到哲学的肉身化过程中,是否能藉由重新理解和阐释,寻求反向阐释,并进一步找到身体与形面上精神的协调弥合。身体本身即是一个存在的基本表达现象,可见的身体表征了基本上不可见的意向活动,确认身体为一个本源的表达现象。

关键词:身体;马拉松;体育哲学

文章编号:1004-3624(2015)05-0001-05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Husserl considers that the corporea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rough the intentionality of the physical activity, express the discussion and reflection of physical body experience, with the method of whatever language or others.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point that during the process of body philosophy to corporeal philosophy, whether it can be explained and understood again, especially the reverse interpretation, further to find out the cordinating convergence between body and metaphysic spirit by way of re-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Body is an exist basic coexistence phenomenon, it also express the invisible intentional activities. Therefore, body is an original expressional phenomenon.

收稿日期:2015-04-03 2015-04-08

作者简介:汪宏磊(1992-),男,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李慧(1988-),女,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Physical Culture of Marathon

——thinking of the book 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 written by Haruki Murakami

LI Yu-qiang

(Aizhi Medical University in Japan, Changjiushou City, 480-1195)

Key words:body; marathon; sports philosophy

读罢易剑东、任慧涛合著的《长跑、马拉松以及体育的哲学向往——从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谈起》(刊于《体育与科学》2014年第6期),感慨万千,希望能够以学术争鸣的形式,与易剑东、任慧涛深入讨论,以便深化一些理论认识,达成共识。

1从训练经验谈起

仲夏初,例行球队暑训结束之际,酝酿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舍弃近期大为风行的单车方式,取而代之是跑酷出行。终于一个人,踏入地图上未标示的路程不长不短的一段封闭空间的行进,深切体悟身、心不二相,处于不相拥有彼此的动、静两端,没有携带多余的旅行衣物,没有安排任何的探访,只是带着地图以及几本书。将身体长时间地委身于驾座里,几近于不动的身体,却同时相映出内在(或说更多的意识)的疾力奔跑。席间,随手抽出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随着作者跑步的历程,透过文字语言形成的文本,逐一审视身体主体性所形成的身体哲学。

人不只是以生理学定义的肉体去行动,主要是以体验的身体(lived body)进驻这个世界。而胡塞尔认为在广义上,意识这个词包含着一切体验。村上春树以自身跑步历程中,所体验到身心变化与延伸,以文字语言形式呈现其关于身体哲学的实证经验,透过文字阅读,村上春树意图将其流动性的生命经验(含身体经验)传递至阅读者。因而,有关体育经验的理解就这样出现了。我们试图理解的目的不是单单为了把握一种事实,而是为了领悟一种可能性,在文字与阅读中,寻找那奠基的源头。

人的精神性基于人的质料(physis),而每一个个体的人的灵魂生活都建立在他的身体感(corporeality) 之上,就身体经验所引申的种种感觉 (sensation)而言,如果强调感觉本身作为事件与不透明状态来看,身体经验经常具有不受拘束、无法综合、流动不居的特质。但村上春树依其自身习惯表达方式(而表达将生命从意识照不到的深处提升出来),将其身体经验透过文字语言陈述,亦是开辟了一个狄尔泰称作由写作凝固起来的生命表现的有限领域,借作者文本呈现,笔者试图以现象学方法论及诠释学着手思考身体议题,并进一步厘清身体经验中以身体意向性与形而上精神之间,除了具备协调弥合,是否思考身体时,身体对身体经验自身亦同时具有反向思考的路径,而身体经验能兼具主客体性,形成创造及超越的层次。

2体育哲学方法论的转向

身体可以是工具,是媒介,是符号,是形式,是我们期望与意图等,但身体也可以展现出属于自己本身真实的一切。基于此,本文将借由现象学与诠释学来进行对于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文本探讨。

胡塞尔现象学认为,体验是对某种东西的意识,体验本身的本质不仅意味着体验是意识, 而且是对什么的意识,并在某种确定的或不确定的意义上是意识。因此体验也潜在地存于非实显的意识本质中,非实显的意识可通过上述变样转变为某种实显的我的思维。我们把最广义的体验理解为可在体验流中发现的任何东西,即在其充分具体性中进行的实显和潜在的思维行为,而且也是在这一体验流和其诸具体部分中的真实内在因素中可能出现的任何东西。换句话说,胡塞尔对身体主体的分析中,隐隐有一条回归身体具体存在的存在现象学的描述之路,由身体的存在条件,构成自我与他者的共同世界。换言之,如果有所谓身体意向性的话,就身体知觉作用的双重结构来说,身体的知觉作用是实在的,隶属于心理领域的事实知觉,而知觉内容则形成非实在的本质知觉。

诠释学研究的第一个领域无疑是语言,尤其是文字语言。诠释学就是某种特定的活动,它企图通过掌握某类记号来再造一种相互联系网,一种结构化的整体,这类记号凝结为文字作品或任何相当于文字作品的其他书写现象。关于文字著作的一切阐释只是理解过程的合乎技术的造就,这种理解过程延伸至整个生命并与任何一种言语和文字相关。 人对于人不是根本陌生的,因为人表现了自己生存的记号,理解这些记号就是理解人。理解主要建立在表达与被表达者的关系上,这种关系包含在每一个被看作理解的体验中。理解是一种能在之存在,此在的存在方式是:它对这样去存在或那样去存在总已有所理解或无所理解。我们把理解的造就自身活动称之为阐释。在解释中,理解把其所理解的东西也归给了自身。由此推出,理解在这里就是对意义的重新认识和重新构造,而且是对那个通过其客观化形式而被认识的精神重新认识和重新构造,这个精神对一个与它同质的能思的精神诉说。理解是一种弧形的沟通桥梁,正是这些形式的一种内在化,这些形式的内容才在这内化中转进与原本具有的主观性相不同的主观性中。在理解过程中,理解与体验本身发生关系,而体验恰恰又只是对某种情况中的整个精神事实的觉察。诠释学在更具普遍性意义上的这种扩展,为在更具基本性意义上的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推移做了准备。本文探讨过程亦使用采行距离和吸纳会通两大主轴交互诠释,并从族谱系以经解经角度作为再诠释工具。

3身体场域与身体意识

运动经验的反省,已逐渐形成为现代运动哲学研究的主流。所有运动经验的本质,都是身体性的,各种经验是透过身体,向世界开放,身体使运动富含心理上的意义,又提供运动者一个客观的基础。其理由是因为身体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既是知觉的主体,也是被(自己、别人或万物)知觉的客体。将就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书中所体悟的文本,分述形而上本体论精神至存有之间,重新解释及重新构造以厘清身体经验所显然的主客体观念,并能清晰看见精神与物质交会之处,身体本身是其发生场域,亦可窥知其意向。

3.1我为何要跑?

人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通过他的生命的外化,以及通过它们对他人产生的效果来向自己提供信息。跑长距离本来就符合自己的性格,只要跑着就觉得很快乐。跑步这件事,应该算是我过去的人生中后天学到的无数习惯中最有益,且意义重大的事情。由于二十几年来不断跑步的结果,我的身体和精神大体上已经往好的方向强化和形成(p.17)。在每个人个别被赋予的极限中,希望能尽量有效地燃烧自已,这是所谓跑步的本质,也是活着(而且对我来说也是写作的)的隐喻(p.97)。这不再是单纯机械式的反复,也不是规定的仪式,而是身体自然要求,想要去跑上跑步。就像干渴的身体需要有水分的新鲜水果那样(p.139-140)。因为并不是有人拜托我请你当一个跑者,才在路上开始跑起来的。就像没有人拜托我请你当一个小说家,而开始写小说那样。有一天,我突然因为喜欢而开始写小说。然后有一天,突然因为喜欢而在跑上开始跑起来。不管是什么事,只要喜欢,就会以自己想做的方式一直做下去(p.172)。

在这里存在着一个从个别的生命表现到生命关系总体的归纳推理。在精神世界中,个别的东西就是一个自我的价值,甚至是我们可以无疑地确定的唯一的自我价值。作者在身体运作下,回顾了身体本体意向,将跑步这样一件肉体行为推向本体的思维意识,并将身体视为隐喻的主体。身体运作意向性不仅有其物理与生理世界的运作条件,同时经常停留在身体运作层次。不过人的基本性格是没那么容易彻底改变的,想要一个人独处的愿望,还是经常不变地在我心中。所以一天就算只跑一小时,借以确保只属于自己的沉默时间,在我的心理卫生上就成为拥有重要意义的作业了(p.26)。所以,我靠着不断在物理上继续运动身体,有时不得不靠着把自已逼到极限,以疗愈和对抗身上所怀的孤绝感。与其说是刻意的,不如说是凭直觉的(p.30)。然而,刚刚成为专业小说家的我,首先面临的严重问题,就是维持身体的状况(p.44)。如果以后漫长人生打算当小说家活下去的话,非找出能继续维持体力,保持适当体重的方法不可(p.45)。要处理真正不健康的东西,人必须尽量健康才行,这是我的基本方针。也就是说不健全的灵魂,也需要健全的肉体(p.114)。就这样能透过跑步,认识各种人,对我来说也是喜悦之一(p.203)

。 客观身体代表固定的形式,变成活的形式,而这活的形式以抽象的意识作用再转换文字语言的具象呈现,在这里,我们阅读出作者将其身体意向透过跑步运动行为,再次回转至身体本体性,并试图透过维持健康、体能的基础,向自体透露生命是创造性的动力过程。换言之,生命包含着意义表现中超越自身的力量。

3.2身体经验

感觉并不是现成固定的知觉形式展现,而是我身体之内感官之间的、我的身体和感觉世界之间的沟通和共时化作用。就如同梅洛庞蒂所说的这是一种想象。透过身体的运作意向性,梅洛庞蒂谈到身体知觉与世界交会中产生的韵律,也就是说,知觉本身会在身体经验中协调出一种韵律。意识和其客体形成了纯由体验构成的个别统一体。而知觉和被知觉者本质上构成了一种直接的统一体,即单一的具体我思行为的统一体。

这个阶段要耐心累积跑步距离,所以跑的时间成绩不是重点,只要默默花时间跑长距离就行了。如果想跑快的话也可以加快速度,不过就算提高速度缩短时间,也要留意让身体把现在所感到的舒服心情带到明天。这就和写长篇小说是同样的要领(p.13)。全程马拉松最痛苦的部分听说是从跑过35km之后来临的,这件事我是在后来才亲身体验到(p.52)。42km而已,随便跑都可以跑完,可能在不知不觉之间产生这样傲慢的想法了。健康的自信和不健康的傲慢心态之间,隔墙非常薄(p.67)。不,不要想啤酒了。也不要想太阳。把风忘掉。意识要集中在把脚交互往前送,除此之外,一切都不要紧(p.77)。虽然有往前进的意愿,然而身体却不听话(p.127)。我能感受到非常安静的幸福感。吸入空气,吐出空气。呼吸声中听不出凌乱。空气非常安稳地进入我体内,然后离开我身体。我沉默寡言的心脏以一定的速度膨胀缩小着。我的肺像勤劳的风箱那样,规律地把新的氧气送进体内。我仿佛目睹他们劳动的姿态,听取他们所发出的声音(p.133)。终点。好不容易来到终点。丝毫没有所谓的成就感。脑子里只有可以不用再跑了的安心感而已(p.79)。

身体运作的意向性不仅有其物理与生理世界的运作条件,同时经常停留在身体运作的层次。而本体感受是让我们感到自己存在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这种自我感应使身体的定位、节奏和动作都在我们身体的主体的掌握之中,进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视为理所当然的默会知识。马拉松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运动。就像小说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职业一样。当然肉体上非常辛苦,有时也会面临精神快气馁的局面。不过所谓苦,对这种运动来说,就像前提条件一般。如果和痛苦无关的话,到底有谁会特地来挑战铁人三项或全程马拉松这种费时又费事的运动呢?正因为苦,正因为自己甘愿通过那样的苦,至少在那过程中,我们才能感到一些自己正活着的确实感触。生活的品质,并不在于成续、数字和名次等固定的东西上,而是流动地包含在行为本身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这种认识(顺利的话)。这些价值感是经由身体所构成的主观的客观性,身体因而成了种种意向功能的基础。胡塞尔认为感觉交缠的内容会在实际直观的给出中具有(身体)定位,但意向性却没有,因而我们只能隐喻地说种种意向跟身体有关联或者在身体中发生。

3.3身体感

生命历程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完成了一种稳固的规定。在这种规定中,存在于他身上的诸多可能性受到了限制。他的本质的形态总是决定着他的每一步发展。身体感可以说是身体经验的种种模式变样当中不变的身体感受模式,是经验身体的构成条件,也可以说是这些模式与构成条件所落实下来的习成身体感受。不过,从现象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身体感却成为一个在内与外、过去与现在之间难以名状的现象。开始跑步以后不久,还没办法跑很长距离。我想大概跑20min,顶多30min的程度。这样,就已经喘个不停了。心脏怦怦地跳 脚开始颤抖(p.51)。每天跑距逐渐拉长一点,身体并没有特别叫苦。没有受伤,不感觉痛,也不太感到疲劳,这三个月的跑步特训就结束了(pp.62)。越过那条线,来到接近50km的地点时,身体感觉到,咦,有一点改变的感触。脚的肌肉好像开始变僵硬。肚子饿了,喉咙也渴了(p.125)。在跑之间,身体的各部分依序开始痛起来。右腿一直不停地痛,然后移到右膝,移到左大腿。这样,身体的各部分轮番交替,开始高声喊痛。发出哀嚎,提出诉苦紧急告状,发出警告(p.127-128)。不过,像这样并没有怎么跑,膝盖却喊痛起来。就像人生常见的麻烦事情那样,这疼痛没有任何前兆就突然发生(p.146)。呼吸一不顺利,害怕就支配了身体,肌肉开始僵硬起来。心脏莫名其妙地怦怦跳起来,手脚开始不听使唤(p.180)。

身体感不仅对应着外在对象时产生的动觉、触觉、痛觉等知觉活动经验,也涉及了身体在运行这些知觉活动时从身体内部产生的自体觉知回路。换句话说,身体感既不等于纯粹内在的情绪感受,也不等同于外在物理或社会文化脉络运作的客观身体,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身体自体感受,伴随着第一人称身体运作的经验而发生。肌肉顺利地接受了新的环境,体型眼看著也起了变化(p.21)。我开始想:光是跑步的话身体可能会变形。不如配合其他竞技,塑造更具整体性的身体比较好(p.21)。如果说一个月跑260公里是认真跑的话,那么310km就应该算是卖力跑了吧。随着跑的距离拉长,体重也减轻。两个半月减了 7英磅,肚子周围开始稍微聚集的赘肉也消失了(p.24)。看看这时期自已的照片身体还没变成跑者的体型(P.52)。长久持续跑步之后,身体肌肉的配置会完全改观。不过那时候,一面跑着一面感觉到自已身体的组成正在每天改变,也是一件可喜的事。感觉过了30岁的现在,我这个人身上,居然还留有不少可能性。那样的未知部分,透过跑步这件事逐渐一点一点地明白过来(p.53)。如何塑造自已的身体,是眼前最重要的课题(p.69)。

透过意向性的原始运动,将身体投向世界,身体才活出了时间空间的整体,以身体感的在场带动了生活时间的感受,并将这些感受编纳入经验之中,让这些经验在时空转换后仍得以返回。在运动世界中,这些经验在主体自我参照与互为主体的情境下体现而出。

4从身体哲学到体育哲学

一般而言,不论实显性体验由于过渡到非实显性而经历的改变有多么彻底,被变样的体验仍然与原初体验具有一种重要的本质共同性。斯宾诺莎曾经力图证明,身体不能决定心灵使其思想,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使其动或静,身体具有相对地决定心灵思考内容的能力,心灵并不能永远同等地思想同一对象,而是按照身体能够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为外物所激起的这一形象或那一形象时,我们知道,我们需要一门哲学,这门哲学必须持续不断地认识身体这艺术结构能干什么,因为身体有它超越心灵的层次,然后才可能开始谈论身体的存在原理。其次,身体能够以被动性向心灵展现它的主动性;再则,身体具有相对地决定心灵思考的内容的能力。

而我们的身体,指的不是那种可能的身体——亦即可以视之为一具信息机器的身体,而是被我称之为我的当下身体,必须与相连的身体相互唤醒。运动量和所达成的效果,眼看着变差了。不过这也没办法,只能看开,去做办得到的事。这人生的原则。而且不能只凭效率好坏来作为决定生活方式的价值基准(p.64)。在人生这条高速公路上,不能只在超车道继续一直跑(p.68)。无论如何还是持续跑。日常的跑步对我来说,就像生命线一样的东西,不能因为忙就省略,或停跑(p.87)。自己这个存在确实在这里,附随着这个也有所谓自己这个意识(p.128)。已经持续跑了这么长的时间,肉体上不可能不痛苦。不过那时候,疲惫这件事,对我已经变成不是那么重要的问题了。或许疲惫这件事,在我身上已经以所谓的常态来自然接受了。有一段时间骚动沸腾的肌肉革命议会,对于现有状态似乎已经放弃再一一抱怨了。已经没有人再敲桌子、没有人再摔杯子了。他们把疲惫当成历史的必然、革命的成果,并默默包容着。而我则化为只有规律地前后摆动手臂,把脚一步步往前踏出的自动化存在。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管。一回神时,连肉体的痛苦都几乎消失无踪了(p.131)。

在任何领域,生命表现和精神性的关系都是通过一个共同性的规则来确定的。生命表现不仅是那些意指或意味着某种东西的表达,而且还包括那些无意表达精神的东西,然而却使这种精神的东西为我们所理解的一切东西。因而,我们可以从表现出发,通过一种归纳推理,理解一种整体关系。我的身体既是能见者又是可见者。身体凝视万事万物的同时,也能凝视自己,并在它所见之中,认出能见能力的另人的思想会随着肉体的死,就那么干脆地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吗?写长篇小说的作业,我认为根本就是肉体劳动。写文章本身或许属于头脑的劳动。但是要写完一本完整的书,不如说更接近肉体劳动(p.93)。身体虽然没有实际移动,但那剥削着骨肉般的劳动却在体内不断地动态进行。当然想事情的是头脑,但小说家却穿上故事这样的装备以全身在思考着,这种作业作家来说,要求使出浑身解数的肉体能力,往往到残酷役使的地步(p.94)。换句话说,人的精神,可能是被肉体的特性所左右?或者说,精神特性对肉体的形成能发挥作用?或是精神和肉体彼此密切影响、互相作用呢(p.99)?随着时间的经过,肉体不管愿意与否终归会消失。迟早会败退、消灭。只要肉体消失(终究会),精神也就失去寄托的场所(p.116)。虽然说来奇怪,不过跑到最后,不只是肉体的痛苦而已,连自己是谁,现在正在做什么,大体上这些事都从念头中消失了。这应该是很奇怪的感觉,但我连感觉到那奇怪是奇怪都办不到了。在那里,所谓跑步这个行为几乎已经到达形而上的领域了。首先行为在那里就像附随在那上面才有我的存在。我跑,故我在(p.l32)。我睁大眼睛,探视着自己身体的内部。想看出可能存在那里的东西的模样。但就像我们的意识是迷宫一样,我们的身体也是个迷宫。到处充满了阴影,到处都有死角。到处充满了无言的暗示,到处有双重意义在伺机蠢动(p.153)。

感觉根本没有任何一面,它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是无法溶解的,以现象学的意义来说,它是在世存有。同时,我在感觉中生成变化,某些事情透过感觉而发生,一种感觉透过另一种感觉而发生,一种感觉在另一种感觉里发生。在边界状态中它是同样的身体,同时是主体与客体,给出感觉也接受感觉。自由想象因为无法脱离其身体感,因此,自由想象的客观性就在其透过身体所进行的历史表达中来面对,历史表达将打开一个类似尼采隐喻的意义肉身向度。人乃是一个肉身化的主体,他的认识定位在宇宙中,事物以透视的方式提供给他(而透视从他的本己身体出发调整方位)。自由想象并不是一种毫无基础条件的自由,它对本质的自由变异,必须奠基于身体知觉,同时这种基础并不决定想象内容,但却要求想象内容的肉身化,也就是要求想象内容成为具体可感的表达。

5结论

参考文献

[1]易剑东,任慧涛.长跑、马拉松以及体育的哲学向往——从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谈起[J].体育与科学,2014(6).

[2]李力研.卢梭的抗议——体育克服人类缺陷的哲学线索(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3).

[3]刘卓,任杰.运动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吗[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4).

[4]黄璐.竞技运动异化论逻辑起点商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3).

[5]高强.西方体育起源之争与身体维度解析[J].体育学刊,2010(12).

[6]刘欣然,乐严严.基于人类身体本能的体育运动哲学解读[J].体育学刊,2009(12).

[7]马德浩.解释学视域下的体育本质[J].体育学刊,2011(3).

[8]杨韵.后哲学文化演进中的体育哲学——基于理查德·罗蒂哲学思想的探究[J].体育科学,2011(7).

猜你喜欢

马拉松身体
摔跤场上的马拉松
我们的身体(上)
冰上马拉松
我们身体的由来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新手如何练马拉松?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