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老年人健身心理需求与运动依赖关系研究

2016-01-22于春艳

浙江体育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老年自主性

于春艳

(浙江财经大学 体军部,浙江 杭州 310018)



中老年人健身心理需求与运动依赖关系研究

于春艳

(浙江财经大学 体军部,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随着运动依赖相关研究课题逐年增加,但却很少研究探讨心理需求对运动依赖的影响,因此,论文目的了解不同运动依赖程度的中老年人在心理需求方面差异情形。母群体来自于杭州、上海、武汉3个地区在空余闲暇时间会主动参与健身的中老年人(N=1 300) ,让其填写健身运动依赖量表、健身运动心理需求量表,以立意取样选取结果共828人为运动行为规律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9.26±0.78岁,其中,男234人(平均年龄69.23±0.75岁),女594人(平均年龄68.64±0.82岁)。利用当面发放方式收集资料,以单因子多变量变异数分析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老年人运动依赖程度愈低,胜任感、关系感心理需求就会愈高;中老年人失控愈低,胜任感、关系感就会愈高;中老年人耐受性愈低,自主性、胜任感就会愈高;中老年人过度运动愈低,胜任感就会愈高;减少其它活动在心理需求差异方面并不显著。最终指出中老年人运动行为若存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需求,发生运动依赖可能性会降低。

关键词:中老年;运动依赖;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

0前言

运动依赖(exercise dependence)是锻炼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话题,Veale(1987)首次提出运动依赖的概念,他指出有一些人因为沉迷于运动中,进而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作息,这一群人被通称为健身运动依赖者[1]。这群规律运动者将从事运动看作为人生中最首要的事项,排斥运动之外的所有一切社交活动。同时也出现了如同成瘾于药物或是酒精一样的症状,完全沉溺于其中而无法自拔,也进而产生一些戒除成瘾习惯后的生、心理症状。Sachs and Pargman(1979)指出当这些规律运动者的运动计划受到阻碍后(通常是因为受伤、家庭事务)在24~36h内如果不能再度从事运动,将出现近似物质成瘾者戒除上瘾物质时的严重生心理退缩症状(withdrawal symptoms),这些退缩症状包含了生理性的肚子不舒服、失眠、食欲降低、便秘、全身酸痛、疲劳、活动力降低。心理性的坐立不安、容易生气、罪恶感、沮丧、挫折、无精打采、精神无法集中以及社会性的人际关系紧张、不想与人说话觉得和别人相处困难等等负面的症状(Adams & Kirkby;1998;Davis,2000;Morgan,1979;Veale,1987[2-5,1])。而此种在24~36h内因为无法再次运动所产生的各种生、心理退缩症状,已经被广为接受成为健身运动依赖的定义(Furst & Germore, 1993; Morris, 1989[6,7])。

运动依赖所产生的问题除了戒断时出现的退缩症状之外,更严重的在于有些人即使因为运动参与而产生严重的运动伤害,但是这些运动者依旧坚持不论在任何状况下一定要持续运动,如此的恶性循环导致了更加严重的伤势产生。Anshel(1992)发现锻炼成瘾者更有可能在锻炼过程中忽视自己的身体不适感[8]。他们如此坚持的理由是因为这些运动者宣称,唯有通过运动才能使他们获得身心上的满足。

有关运动依赖成因已发展几个解释理论,国内学者归纳包含β-脑内啡假说(β-endorphin hypothesis) 、类神经厌食假说 (anorexia analogue hypothesis) 、交感神经觉醒假说 (sympathetic arousal hypothesis) 、情感调节模式 (affect regulation model)(孙云霞、钱 强,2010;谢松林、李 薇,2007;胡伟芳,2013[9-11])。研究已证实这些假说可以用来解释运动依赖,如 Pierce (1994) 发现运动上瘾者 (exercise addictive) 比非上瘾者有较多脑内啡[12]。Davids, Kaptein, Kaplan, Olmsted, 与 Woodside(1998) 发现神经性厌食患者约有 80%有过度运动情形[13]。Mathers与 Holden (1996) 则发现运动上瘾者在运动后比非上瘾者有较高副交感神经活动[14]。上述假说观点,由于检验困难及与实际情况难以配合,很难推论生理变化就是运动依赖形成主因。而关于成瘾心理原因的研究较生理原因较少。不过,心理学的解释对于理解成瘾行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成瘾行为在本质上是与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这些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15]。Szabo(2000)指出运动依赖成因非只是过度运动或行为阻断产生之生、心理退缩症状,另有其社会心理历程,如有人为避免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持续或过度运动,此即为运动依赖成因动机观[16]。其次, Johnson (1995) 指出固定模式或频率的强迫行为虽是运动依赖主要特征[17],但界定上仍要考虑认知因素,如有人会因自觉运动效果不佳而增加运动次数、时间、强度,亦有人会因嗜好或兴趣而提高参与程度,并因运动上瘾产生运动依赖。

基于上述限制,近来已有学者倾向利用社会心理观点解释运动依赖成因。如Hansenblas与Downs(2002)就发展健身运动依赖量表 (EDS; Exercise Dependence Scale) 评量,耐受性(题例:我会增加运动频率以达运动效果)、意图影响(题例:我通常运动比预订时间还长)等认知因素[18]。Terry, Szabo, 与 Griffiths (2004) 则发展运动成瘾性量表 (EAI; Exercise Addiction Inventory) 评量,重要性(题例:运动是我生活最重要的思考)、情绪调节(题例:我以运动来改变心情)等因素[19]。 Hamer 等 (2002) 更利用自我决定理论动机概念了解运动依赖成因,并发现高运动依赖有较低自我决定程度的动机形态(如外在调节),即运动依赖者并非基于嗜好或兴趣而参与运动,通常都是为避免或逃避某事物才运动。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因素对运动依赖的形成有显著作用[20]。国内学者(章罗庚,李 颂2010)通过对220名普通健身者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BMI值、运动总的时间、大强度运动时间是运动依赖的预测指标[21]。室外运动和与朋友一起运动是影响个体运动上瘾的重要运动背景因素。以及运动强度、自我呈现与社会体格焦虑会直接正向影响运动依赖,自我呈现还会通过运动强度与社会体格焦虑间接正向影响运动依赖[22]。

自我决定理论是以社会心理历程阐述运动行为结果,即影响行为的动机乃基于社会背景因素建构的心理需求产生 (Deci & Ryan, 2000[23])。其中,若行为目的在于控制自身行为,即存在自主性 (autonomy) 需求,如在与环境有效互动,便存在胜任感 (competence)需求,但如渴望与他人联系,则存在关系感 (relatedness) 需求。 Deci 与 Ryan 并预期心理需求愈高,行为自我决定程度会愈高,所引导动机形态会偏向于内在或整合调节[23]。Cockerill 与 Riddition (1996) 、 Szabo (2000) 曾指出动机可中介运动依赖形成[24,25],此观点我国台湾地区研究就证实休闲网球运动者若有较低自我决定程度的外在或内射调节,就会存在运动依赖风险(陈建玮,2007[26])。由于自我决定理论主张行为乃因心理需求而起,并通过动机的中介影响结果,如能证实心理需求与运动依赖有关系存在,除可了解运动依赖非只是行为阻断产生之戒断症状外,并可确定运动依赖会受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形成。鉴于国内目前并无相关实征研究结论产生,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占人口总数的8.87%,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人口总数的13.26%[27],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加快,实现“健康老龄化”需要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是健身,但不是唯一目的,“填补空闲、躲避孤独”、“社会交往、增强交流”或者“根本没有目的”也可能是他们运动的终极目的[27]。研究指出,我国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年均已达300小时,体育锻炼作为一把“双刃剑”也会涉及到锻炼风险的问题[28]。国内有关运动依赖高风险群体,其中大学生是主流,而针对中老年群体的研究非常鲜见,目前也无研究证实中老年群体容易存在运动依赖倾向,不过因其生活时间充裕,运动又是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从事高频率、高强度激烈运动者不在少数。由于老年人过度运动行为可能源于内在心理需求(如社会交往),所以本研究动机即在了解心理需求对运动依赖影响。

目前国内外运动依赖相关研究范畴中,采用国外研究的量表比较普遍[29-32],但由于跨文化差异性存在,国外量表的因素结构有可能在中国群体中无法得到重现[33]。基于此该领域研究急需本土化的量表,而国内李梦龙等(2012)研究成果满足了这一条件,他们首次编制了信效度具佳的国内第一份“运动依赖量表”,为运动依赖的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34]。该量表评量戒断症状、过度运动、耐受性、失控、减少其他活动。所以本研究中将以此量表界定运动依赖的程度。Brown (1993) 、 Szabo(2000) 曾指出运动依赖者并不会产生特定生、心理戒断症状,有人会发生情绪困扰,有人则会有生理或社会困扰[35,36]。因此,应用此量表时,将依照其向度分成高/低戒断症状、高/低过度运动、高/低耐受性、高/低失控、高/低减少其他活动、高/低运动依赖等不同运动依赖程度组别,并进一步比较这些组别在心理需求差异,以了解心理需求对中老年人运动依赖影响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具体问题为:不同运动依赖程度的中老年人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是否有差异存在?

1研究目的与假设

基于上述,本研究乃了解不同运动依赖程度的中老年人在心理需求的差异情形。因此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①高/低戒断症状的中老年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差异情形。

②高/低过度运动的中老年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差异情形。

③高/低耐受性的中老年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差异情形。

④高/低失控中老年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差异情形。

⑤高/低减少其他活动中老年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差异情形。

⑥高/低运动依赖的中老年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差异情形。

研究已证实自我决定程度较低动机形态(如外在调节)与运动依赖存在正相关,并可正向影响运动依赖(Hamer等,2002[20])。由于自我决定理论预期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与内在调节、外在调节存在负相关,并与内在动机或整合调节存在正相关 (Deci & Ryan, 2000[23]),因此,本研究假设如下:

①高戒断症状的中老年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的得分低于低戒断症状的中老年。

②高过度运动的中老年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的得分低于低过度运动的中老年。

③高耐受性的中老年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的得分低于低耐受性的中老年。

④高失控中老年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的得分低于低失控中老年。

⑤高减少其他活动中老年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的得分低于低减少其他活动中老年。

⑥高运动依赖的中老年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的得分低于低运动依赖的中老年。

2名词解释

2.1不同运动依赖程度

运动依赖所指为生活中规律运动行为,因故不能在 24h~36h进行时,会出现近似物质性成瘾患者戒除物质时产生的生理、心理戒断症状。研究中参考李梦龙等(2012)的量表,依“运动依赖量表”得分,以高低 27% 分数为依据进行不同运动依赖程度分组。因为,多数数据分析时,均以测验总分最高的27%及最低的27%,作为高低分组界限[37]。其中,「高/低戒断症状」、「高/低过度运动」、「高/低耐受性」、「高/低失控」、「高/低减少其他活动」、「高/低运动依赖」是指:排序戒断症状、过度运动、耐受性、失控、减少其他活动、运动依赖的得分后,以高低 27% 分数获得的高与低戒断症状组、过度运动组、耐受性组、失控组、减少其他活动组、运动依赖组。

2.2心理需求

指“健身运动心理需求量表”评量的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其中,自主性指渴望控制自身行为的需求,如自主性向度得分愈高,表示自主性的需求愈高。胜任感乃指与环境有效互动的需求,若胜任感向度得分愈高,表示胜任感的需求愈高。关系感则指渴望与他人联系的需求,若关系感向度得分愈高,表示关系感的需求愈高。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研究调查母群体来自于杭州、上海、武汉3个地区在空余闲暇时间会主动参与健身的中老年人(主要参加群体健身走、广场舞、交谊舞、门球、太极等集体项目),愿意参与调查并完成量表填写的中老年为研究样本(n=1 300人) ,利用立意取样 (purpose sampling)选取具有运动行为习惯者为研究对象(运动次数≧3次/周,运动时间≧30min/次,运动强度≧3[中等强度])。选取结果共828人,平均年龄为69.26±0.78岁,其中,男234人(平均年龄69.23±0.75岁),女594人(平均年龄68.64±0.82岁)。

3.2研究工具

3.2.1运动参与程度问卷。本研究引自身体锻炼量表(PARS-3)。该量表由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量表从身体锻炼的强度、一次锻炼的时间及频率3个维度来考察身体锻炼量。每个维度分5个等级。积分从1-5分。身体锻炼量的得分=强度×(时间-1)×频率[38]。得分愈高表示运动参与程度愈高。此问卷本研究预试分析结果显示:两周重测信度相关系数r=0.86 。

3.2.2健身运动依赖量表。本研究引自李梦龙等(2012)编制的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运动依赖量表的20个题项[34],共五个向度:戒断症状(6题),过度运动(3题),耐受性(3题),失控(5题),减少其他活动(3题)。问卷采用五点量尺评量(1=很不同意,5=很同意),各向度得分加总计算,分数愈高表示运动依赖愈高。编制的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解释总变异量为66.78% (题项因素负荷量介于0.52~0.96),总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739(五向度Cronbach’s α介于 0.69~0.93)。考量本研究群体性质不同于原量表,施测前先进行量表的预试,分析结果显示:总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89(三个向度介于0.85~0.91),两周重测信度相关系数r=0.88(三个向度介于 0.81~0.86 )。

3.2.3健身运动心理需求量表。该测量工具引自于春艳(2013)所编制的量表[39]。该量表是在Wilson等 (2006) 研制的“健身运动心理需求满足感量表”(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in Exercise Scale,简称PNSE)的基础上,以中国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修订编制的适合本土化的量表,有15个题项,共三个向度:自主性(5题,例句:我可以自由选择我想要参与健身运动的方式),胜任感(5题,例句:我可以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健身运动),关系感(5 题,例句:我和跟我一起健身运动的人相处得很好)。以七点量尺进行评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各向度得分加总计算,分数愈高表示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愈高。该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具良好建构效度 (=2.69,NFI=0.92,CFI=0.91,SRMR=0.02,RMSEA=0.06),总Cronbach’s α值为0.93(三个向度介于0.93~0.95),两周重测信度相关系数r=0.95(三个向度皆为0.95)。

3.3资料处理与分析

资料处理与分析皆以SPSS for Windows 17.0中文版套装软体进行。首先,以高低得分27%进行不同运动依赖程度分组后,利用偏态及峰度系数检验各组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其次,不同运动依赖程度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差异将以单因子多变量变异数分析(one-way MANOVA) 进行,分析前将先检验变异数同质性假定及整体效果(Wilks’Λ值),并以平均数进行事后比较。另外,将利用关连强度(ω2)与统计检验力(Power)分别了解不同运动依赖程度与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关连程度,以及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对不同运动依赖程度决策正确率。

4结果分析

4.1不同运动依赖程度分组正态分布检验结果

计算828名研究对象“健身运动依赖量表”各向度得分及总分后,即以高低得分的27%为依据进行分组,之后并检验各组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分析结果显示:「高/低运动依赖组」有279及252人,三个变项偏态(介于-0.12~-0.98;-0.39~0.42)及峰度(介于0.21~1.25;-0.57~0.03)系数未超过±2。「高/低戒断症状组」有324及333人,三个变项偏态(介于-0.15~0.33;-0.56~0.46)及峰度(介于-0.02~0.49;-0.22~0.73)系数未超过±2。「高/低过度运动组」有324及216人,三个变项偏态(介于-0.62~0.22;-0.49~0.44)及峰度(介于-0.20~0.38;0.69~0.25)系数亦未超过±2。「高/低耐受性组」有468及252人,三个变项偏态(介于-0.13~0.47;-0.25~0.29)及峰度(介于-0.34~0.68;0.13~1.24)系数也未超过±2。「高/低减少其他活动组」有288及261人,三个变项偏态(介于-0.66~0.57;-0.33~0.76)及峰度(介于-0.65~0.18;0.45~1.09)系数也未超过±2。「高/低失控组」有225及324人,三个变项偏态(介于-0.89~1.07;-0.45~0.55)及峰度(介于-0.37~0.96;0.71~1.36)系数也未超过±2。

4.2高/低运动依赖与心理需求关系

表1 高/低运动依赖在心理需求描述统计结果(N=531)

注:*P<0.05,下表同

分析前,先检验变异数同质性假定及整体性效果,结果显示:高/低运动依赖(F.95(6,238978.54)=1.08,P>0.05) 同质,且两组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整体性效果是显著的[Wilks’ Λ=0.97(F.95(3,527)=17.97,P<0.05)]。进一步地进行变异数分析结果显示:高/低运动依赖在胜任感(F.95(1,529)=25.83,P<0.05;ω2=0.045;Power=0.89)及关系感(F.95(1,529)=8.62,P<0.05;ω2=0.014;Power=0.83)有显著差异存在。事后比较结果则显示:高运动依赖在胜任感、关系感得分低于低运动依赖,表示中老年人运动依赖愈低,胜任感、关系感的需求就会愈高。此结果与部分研究假设相一致。

4.3高/低戒断症状与心理需求关系

表2 高/低戒断症状在心理需求描述统计结果(N=657)

变异数同质性假定分析结果显示:高/低戒断症状 (F.95(6,1756663.54)=2.66,P>0.05)同质,且两组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整体性效果是显着的[Wilks’ Λ=0.98(F.95(3,653)=7.52,P<0.05)]。变异数分析结果显示:高/低戒断症状在自主性(F.95(1,655)=19.06,P<0.05;ω2=0.03;Power=0.89)及关系感 (F.95(1,655)=14.38,P<0.05;ω2=0.04;Power=0.83)有显著差异存在。事后比较结果则显示:高戒断症状在自主性、关系感得分低于低戒断症状,表示中老年人戒断症状愈低,自主性、关系感的需求就会愈高。此结果与部分研究假设相符。

4.4高/低过度运动与心理需求关系

表3 高/低过度运动在心理需求描述统计结果(N=540)

变异数同质性假定分析结果显示:高/低过度运动(F.95(6,1712553.49)=0.59,P>0.05) 同质,两组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整体性效果显著[Wilks’ Λ=0.97(F.95(3,536)=7.28,P<0.05)],变异数分析亦显示两组在自主性、关系感无显著差异存在(F.95(1,538)=0.023,0.426,P>0.05) ,此结果与研究目的不符。但在胜任感方面呈现显著性差异(F.95(1,538)=71.36,P<0.05;ω2=0.06;Power=0.92),这表示中老年人过度运动愈低,胜任感的需求就会愈高,此结果与研究目的相符。

4.5高/低耐受性与心理需求关系

表4 高/低耐受性在心理需求描述统计结果(N=720)

变异数同质性假定分析结果显示:高/低耐受性 (F.95(6,1432741.20)=1.88,P>0.05) 同质,且两组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整体性效果是显著的[Wilks’ Λ=0.96 (F.95(3,716)=5.56,P<0.05)]。变异数分析结果显示:高/低耐受性在自主性 (F.95(1,718)=33.03,P<0.05;ω2=0.04;Power=0.99) 、胜任感(F.95(1,718)=81.81,P<0.05; ω2=0.01;Power=0.86) 有显著差异存在。事后比较结果则显示:高耐受性在胜任感、自主性得分低于低耐受性 ,此表示中老年耐受性愈低,胜任感、自主性的需求就会愈高。此结果与部分研究假设相符。

4.6高/低减少其他活动与心理需求关系

表5 高/低减少其他活动在心理需求描述统计结果(N=549)

变异数同质性假定分析结果显示:高/低减少其他活动(F.95(6,165883.20)=0.71,P>0.05) 同质,但两组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整体性效果不显著[Wilks’ Λ=0.96 (F.95(3,545)=0.79,P>0.05)],变异数分析亦显示两组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无显着差异存在 (F.95(1,547)=1.62,1.58,1.97,P>0.05) ,此结果与研究目的不符。

4.7高/低失控与心理需求关系

表6 高/低失控在心理需求描述统计结果(N=549)

检验变异数同质性假定及整体性效果,结果显示:高/低失控(F.95(6,247923.50)=1.65,P>0.05) 同质,且两组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整体性效果是显著的[Wilks’Λ=0.99(F.95(3,545)=7.87,P<0.05)]。进一步地进行变异数分析结果显示:高/低失控在胜任感 (F.95(1,547)=35.11,P<0.05;ω2=0.05;Power=0.91)及关系感(F.95(1,547)=28.36,P<0.05;ω2=0.03;Power=0.84)有显著差异存在。事后比较结果则显示:高失控在胜任感、关系感得分低于低失控,表示中老年人失控愈低,胜任感、关系感的需求就会愈高。此结果与部分研究假设相一致。

5讨论

首先,研究结果发现中老年人戒断症状愈低,自主性、关系感的需求就会愈高。戒断症状中所引起的情绪困扰是无法运动时产生的负面情绪,Hamer 等(2002)发现规律运动者行为动机若由外在形态所引起,行为被阻断时就会发生情绪困扰[20]。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动机到行为,其中心理需求起到中介作用,当控制自身行为或与环境有效互动的需求愈高,受高自我决定调节,内在动机对行为结果影响会高于外在动机。因此,对照Hamer 等的研究可知中老年运动行为若存在自关系感、自主性需求,无法运动时,应不会有情绪方面的困扰产生。此影响效果统计考验力(P)显示两者对戒断症状决策力高达89% 及 83% ,即自主性、关系感的需求愈高,戒断症状确实会愈低。然 ω2显示两者与戒断症状关连程度不高(介于 3%~4%),表示戒断症状可能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所以采用自主性、关系感两个心理需求指标并不能完全解释,中老年人在无法运动时所产生的戒断症状的原因,此结果与部分研究假设相一致。

其次,结果发现中老年人过度运动愈低,胜任感就会愈高。运动能提供给人一种控制感和自信感,让人觉得身体状况良好[40],当身体意象低时,低的自我效能感会带来高的锻炼行为。胜任感是个体对于自身能力的主观认知,即能力知觉[41]。中老年期,人的认知功能开始逐步减退,他们对健康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弱了[42]。而通过规律的锻炼可以改变他们的知觉,从而增强自我概念。Szabo (2000) 指出运动依赖成因非只是过度运动或行为阻断产生之生心理退缩症状,另有其社会心理因素,如有人为避免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持续或过度运动[25]。Johnson (1995) 指出固定模式或频率的强迫行为虽是运动依赖主要特征,但界定上仍要考量认知因素,如有人会因自觉运动效果不佳而增加运动次数、时间、强度。从而导致过度运动产生[17],而上述两种情形,可能是导致中老年人较低能力知觉的表现。因此中老年人知觉能力越强,越能控制过度运动,从而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此影响效果统计考验力 (P) 显示胜任感对过度运动决策力高达92%,即胜任感的需求愈高,过度运动确实会愈低。然 ω2 显示胜任感与过度运动关连程度达到6%,说明变量间属中度关系[37],表示过度运动可能受心理需求胜任感的因素影响较大,所以采用胜任感心理需求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老年人为什幺会产生过度运动引起的运动依赖,此结果与部分研究假设相一致。

第三方面,研究结果发现中老年人耐受性愈低,自主性、胜任感就会愈高。研究表明,中老年人在锻炼过程中耐受性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运动锻炼负荷、运动时间,不能清楚的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同时由于缺少科学的运动处方与锻炼指导,认为锻炼没有坏处,运动越多越好等错误观念的形成,以及自控能力差、不服老、从众等心理特点共同决定了中老年人锻炼成瘾[15]。这也同时说明了,一部分中老年锻炼群体渴望控制自身的锻炼行为不能满足、对自己的运动行为结果也不能有效的掌握;另外社会缺乏对中老年人的锻炼进行科学指导。在这种现状下,很多中老年人都是通过自身实践来摸索健身的方法,不能自由地选择适合的健身运动项目,有些从事的项目并不是他们内心意愿,只是他们找不到更好的项目来替代它。以认知评价理论的观点来看,当行为带有自主的性质时,该行为会是信息面的;反之当个体对于行为本身无法知觉到自主性或是选择的机会,则该行为对个体而言则是控制面向的。因此,中老年人在锻炼过程中,自主性和胜任感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导致运动依赖的耐受性因素就会降低。此影响效果统计考验力 (P) 显示两者对耐受性决策力高达99% 及 86% ,即自主性、胜任感的需求愈高,耐受性确实会愈低。然而ω2 显示两者与耐受性关连程度不高(介于 1%~4%),表示耐受性可能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所以采用自主性、胜任感两个心理需求指标并不能完全解释,中老年人在运动依赖时所产生的耐受性的原因,此结果与部分研究假设相一致。

第四方面,研究结果发现中老年人失控愈低,胜任感、关系感就会愈高。健康焦虑是引起运动依赖的原因之一,健康与失控的身体活动有潜在的联系[44]。健康焦虑意为经常担心自己的身体有疾病或者处于有疾病的危险中[44]。健康焦虑4个维度之一的疑病知觉和运动欲望和运动依赖有关[45、43],研究发现低健康焦虑的个体运动欲望不强[47]。有研究指出,锻炼成瘾高分组的中老年人多是社会适应性差,比较缄默、冷淡,由于日常生活缺乏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不良感知——社交焦虑,使得他们更愿意选择运动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以消除社交焦虑所带来的心理不适。研究表明,社交焦虑和锻炼虚拟关系成显著正相关[11]。所以中老年锻炼群体的胜任感、关系感心理需求越能满足,可以有效的降低健康焦虑与社交焦虑,同样可以在锻炼中降低失控行为。此影响效果统计考验力 (P) 显示两者对失控决策力高达91% 及 84% ,即关系感、胜任感的需求愈高,失控确实会愈低。然而ω2 显示两者与失控关连程度不高(介于3%~5%),表示失控可能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所以采用关系感、胜任感两个心理需求指标,并不能完全解释中老年人在运动依赖时所产生的失控的原因,此结果与部分研究假设相一致。

另外,结果发现中老年人运动依赖程度愈低,胜任感、关系感心理需求就会愈高。 Szabo (2000) 指出运动依赖的形成除受认知因素影响外,亦可受社会心理因素调节形成的影响[25]。 Hamer 等 (2002) 就发现运动参与若在逃避或避免某事物,而不是源于本身嗜好或活动兴趣,不仅会提高运动依赖形成风险,行为阻断时亦容易产生戒断症状,所以运动行为若由内在动机引起,运动依赖形成机率便会降低[20]。由于自我决定理论主张内在动机受心理需求中介产生,因此,胜任感、关系感需求就愈高。两者影响效果统计考验力发现具 89% 及83% 决策力,表示胜任感、关系感的需求愈高,运动依赖会愈低。然而,两者与运动依赖关连程度并不高(只有 4%、 1%),显示运动依赖可能有其他影响因素,所以运用胜任感、关系感并不能完全解释中老年人所产生的运动依赖,此结果与部分研究假设相一致。

最后,减少其它活动在心理需求差异情形并不显著,表示中老年减少其他活动不会受心理需求影响,此结果推论可能受到研究对象运动行为特质影响所致。即中老年人高频率、高强度激烈的运动,如目的在学习或发展运动技能,而不是避免某事物(如负面情绪事件),依 Biddle与Mutrie(2001)观点不会存在运动依赖倾向,且无法运动或行为被阻断时,亦不会有生、心理戒断症状产生[46]。在此情形下,心理需求应不会与运动依赖存在关联,减少其他活动亦不会受到心理需求影响。另一原因是中老年人减少其他活动不全然由运动依赖引起,可能有其他影响因素(如社会关系、同伴关系),所以即使运动行为仍有心理需求,减少其他活动是不会受到影响,此结果与部分研究假设不一致。

6结论

综上所述:不同运动依赖程度在心理需求差异情形,结果显示大部分符合假设的预期,即中老年人运动行为若存在自主性、胜任感、关系感需求,发生运动依赖可能性会降低。中老年人运动依赖程度愈低,胜任感、关系感心理需求就会愈高;中老年人失控愈低,胜任感、关系感就会愈高;中老年人耐受性愈低,自主性、胜任感就会愈高;中老年人过度运动愈低,胜任感就会愈高;中老年人戒断症状愈低,自主性、关系感的需求就会愈高;减少其它活动在心理需求差异方面并不显著。

7建议

7.1应用方面

研究结果发现心理需求愈高,运动依赖会愈低,要避免中老年人存在运动依赖倾向,运动行为中需有高心理需求。按自我决定理论观点,心理需求愈高,愈有利个体诱发内在动机引导运动行为,除可减少运用逃避事物做为行为主因外,并可降低运动依赖形成的风险。其中,若要减少戒断症状,更要提高自主性、关系感的需求;如要降低过度运动症状,则要提高胜任感需求;如要降低耐受性,则要提高自主性、胜任感;如要降低失控,则要提高胜任感、关系感,因其有利于中老年人运用行为控制引发内在动机,以减少运动依赖形成可能性。如要降低移动依赖,则要提高胜任感、关系感。

7.2后续研究方面

本研究虽发现心理需求会影响中老年人运动依赖,但因两者关连程度不高,解释上有其限制存在。由于心理需求与社会背景因素、动机有关,为提高心理需求与运动依赖关连性,建议未来研究应将个人背景、内在及外在形态动机因素加入,以增加心理需求对运动依赖的解释量。其次,本研究运动依赖是学者在借鉴国外量表( Hansenblas & Downs, 2002)的基础上,而修订的运动依赖量表。因此,未来研究可利用此类评量工具,进行进一步的信效度的验证,以求测量准确性。最后,本研究发现中老年的心理需求与运动依赖关系存在一定显着性,未来研究可选择不同群体(特别有固定运动习惯,且行为受碍时容易出现戒断症状者),持续地探讨心理需求与运动依赖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Veale, D. M. W. Exercise dependence[J].British Journal of Addiction,1987,82:221-223.

[2]Sachs, M.L., & Pargman, D. Running addiction: A depth interview examination[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1979,2:143-155.

[3]Adams, J., & Kirkby, R .J. Exercise dependence: A review of it manifestation, theory and measurement[J].Sport Medicine, Training and Rehabilitation, 1998,8:265-376.

[4]Davis, C. Exercise abu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000,31:153-166.

[5]Morgan, W.P. Negative addiction in runner[J].The 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1979,7:57-70.

[6]Furst, D.M., & Germore, K. Negative addiction in male and female runners and exercisers[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1993,77:192-192.

[7]Morris, W.P. Running round the clock[J].Running,1989,104:44-45.

[8]Anshel,M.H.The case against the certification of sPort Psychologists:In search of the Phanton exPert[J].The sport Psyehologist,1992,6(6):265-286.

[9]孙云霞,钱强.运动依赖理论研究进展综述[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3):47-49.

[10]谢松林,李薇.运动成瘾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7,14(4):125-127.

[11]胡伟芳.运动依赖系统研究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13,35(1):83-87.

[12]Pierce EF, Eastman NW,McGowan RW, et a.l Resistance exercise decreases beta-endorphin immunore activity[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Medicine,1994,28(3):164-166.

[13]Davis C, Kaptein S, Kaplan AS, et a.l Obsessionality in anorexia nervosa:The moderating influence of exercise[J].Psychosomatic Medicine,1998,60:192-197.

[14]Beh, H. C., Mathers, S., & Holden, J. (1996). EEG correlates of exercise depend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1996,23:121-128.

[15]任宇.太原市中老年人锻炼成瘾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大学,2008.

[16]Szabo, A. Physical activity as a source of psychological dysfunction. In S. J. H. Biddle,K. R. Fox, & S. H. Boutcher (Eds.)[M].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London: Routledge.2000:130-153.

[17]Johnson, E. Exercise dependence syndrome[J].Sport Medicine,1995,19:49-55.

[18]Hausenblas,H.A.,& Downs,D.S.(2002).How much is too much?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exercise dependence scale.Psychology Health,17:387-404.

[19]Terry,A.,Szabo,A.,& Griffiths,M. The exercise addiction and exercise de- pendence:A new brief screening tool. Addic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4,12:489-499.

[20]Hamer, M.,Karageorghis,C. I., & Vlachopoulos, S. P. Motives for exercise participations as of exercise dependence among endurance athletes[J].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2002(32):179-185.

[21]章罗庚,李颂.对运动依赖影响因素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5):43-46.

[22]李梦龙,马卫平.大学生规律运动者运动依赖影响因素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6):546-548.

[23]Deci, E. L., & Ryan, R. M.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Psychology Inquiry,2000,11:227-268.

[24]Cockerill, I. M., & Ridditon, M. E. (1996). Exercise dependence and associated disorders: A review. Counse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9:119-129.

[25]Szabo, A. Physical activity as a source of psychological dysfunction. In S. J. H. Biddle,K. R. Fox, & S. H. Boutcher (Eds.)[M].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London:Routledge.2000:130-153.

[26]陈建玮.休闲网球运动者目标取向、运动动机与运动依赖之相关研究[D].国立体育学院,2007.

[27]石振国,等.2000 年以来我国老年体育研究成果评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1):52.

[28]石岩,宋洲洋.中老年人体育锻炼风险认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1):73-80.

[29]CHAPMAN C L,DE CASTRO J M. Running Addiction:Measurement and Associate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J].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Physical Phys Fitness,1990,30(3):283-290.

[30]JANE OGDEN,DAVID VEALE,ZELDA SUMMERS.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Exercise Dependence Questionnaire [J]. Addiction Research,1997,5(4):343-355.

[31]TERRY A,SZABO A,GRIFFITHS M. The exercise addiction inventory:A new brief screening tool [J].Addic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4,12(5):489-499.

[32]HAUSENBLAS H A,DOWNS D S. Exercise Dependence Scale- 21Manual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2002,32:179-185.

[33]张力为,符明秋.借用外国自陈量表的文化陷井[J].心理科学,2000,23(6):729-731.

[34]李梦龙,马卫平,邓罗平.运动依赖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4):360-364.

[35]Brown, S. W. Aerobic exercise in the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adolescents[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93,74:555-560.

[36]Szabo, A., Frenkl, R., & Caputo, A.The impact exercise deprivation on well- being of habitual exercisers[J].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1996,27:68-75.

[37]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94.

[38]熊明生,等.锻炼行为、经历、意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3):49.

[39]于春艳.中老年人健身运动心理需求满足感量表初步修订[J].体育科学,2013(7).

[40]谢松林,李薇.运动成瘾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7,14(4):126.

[41]李京诚.锻炼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2.

[42]White, R. W.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J].Psychological Review,1959,66:297-333.

[43]Nicole E. Pugh, Heather D. Hadjistavropoulos.Is anxiety about health associated with desire to exercise,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dependence?[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1,51(8):1059-1062.

[44]Autumn E. Braddock, J. S. Abramowitz .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Health Anxiety and Hypochondriasis: A Biopsychosocial Approach[M].Cambridge UK:Hogrefe and Huber,2008.

[45]Longley SL1, Watson D, Noyes Jr R.Assessment of the hypochondriasis domain: the multidimensional inventory of hypochondriacal traits[J].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05(17):3-14.

[46]Biddle, S. J. H., & Mutrie, N.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 Determinants,well-being and interventions[M].London: Routledge.2001.

·运动心理学·

The Relationship of Psychological Need for Exercise

and Exercise Dependence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

YU Chun-ya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research topics of movement depending on relevant year by year, but little study psychological needs to depend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sport.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exercise dependence of the elderly in the differences of psychological needs. Groups from Hangzhou, Shanghai, Wuhan three areas in spare leisure time will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n the fitness of the elderly (N=1 300), let it fill in fitness depending on scale, exercise psychology demand scale, selected by purposive sampling to select results. There were a total of 828 human movement behavio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average age was 69.26+/-0.78. Among them, male with the number of 234 (average age 69.23+/-0.75), and female with 594(average age 68.64+/-0.82). Used the way of collecting data by face to face with single factor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ss dependence of elderly exercising, the higher psychological demand of sense of feeling of compete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would be. In old people less out of control, the higher feeling of competence, sense of relationship would be. In old people less tolerance, autonomy and feeling of competence would be higher. In old people less excessive movement, the higher feeling of competence would be. Reducing the requirement of the other activities in the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were not significant. Finally pointed out that if feeling of competence and sense of relationship needs were existing in the elderly autonomy movement behavior, would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movement depending.

Key words:middle-aged and old; exercise dependence; autonomy; competence; relevance

中图分类号:G804.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624(2015)02-0086-09

作者简介:于春艳(1975-),女,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收稿日期:2014-09-01

猜你喜欢

中老年自主性
自主性数学课堂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无人机自主性分级标准浅析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中老年锻炼者健康信念的访谈分析
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临床治疗
中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防治与管理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联的临床研究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影响研究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