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偶尔失眠不可怕 正确应对有妙招

2016-01-21宿长军

家庭医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环境药物患者

宿长军

几乎每个人都遭遇过失眠。庆幸的是,大多数人的失眠困扰只是偶然性或阶段性的,时过境迁或简单调理即可改善;有些人的失眠则相当顽固,整夜整夜睡不着,以至于视睡眠为危途,一到晚上就担心,而越担心越难眠。

充足的睡眠是健康的保障。失眠不仅令人痛苦不堪,长期睡眠不足还会诱发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糖尿病及妇女皮肤干燥、月经失调等诸多疾病。可是面对医师开出的安眠药,许多人由于忌惮其副作用而纷纷却步。但“如何告别失眠”仍是坊间从未停止的热谈。办法层出不穷,诸如数羊、人工雨滴、热水泡脚、睡前跑步、喝热牛奶、喝醋等等。有的人试用一二,确有显效;有的人遍尝偏方,却毫无起色。

面对失眠,到底该怎么办?

策划/执行 家庭医学刊社

一夜不睡觉,会伤害大脑?一夜不睡等于脑袋上挨了一板砖,形同脑震荡?俗语称“一夜不睡,十夜不醒”,意思是说如果一晚上不睡觉,就是睡上十夜,也不能把这一晚的损失补回来,真的有这么严重吗?

最新的失眠诊断标准将失眠分为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短期失眠又称适应性失眠、急性失眠,曾称为一过性失眠症、一过性精神生理性失眠症、应激相关性失眠,通常与应激、冲突或引起情绪明显波动的环境变化相关。许多情况如悲伤、急性疼痛或其他急性应激情况常常与睡眠质量差有关,当这些情况是睡眠困难的唯一原因时,不能单独诊断为失眠。

偶尔失眠的原因

促发短期失眠的往往是急性而明确的事件或应激源。如暂住或搬到新住所、习惯的睡眠环境或作息时间改变。有些患者可能找不到明确促发因素而呈现反复间歇性短期失眠,甚至连续几晚通宵无眠,而白天无明显不适,这可能预示着睡眠需求减少的情况(如轻躁狂)。

社会-心理因素 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愉快或不愉快的事件,如人际关系改变或破坏、职业性应激、个人不良境遇、丧亲、诊断发生一种新疾病、考试临近、离婚等事件,均可导致失眠;而有些积极的情绪致紧张性改变或应激,也可能成为促发事件。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如儿童与父母或其他弟兄姊妹共享房间,家里有其他家族成员或他人,以及生活环境拥挤,可能导致儿童的负性睡眠发生联系或不良限制设置。环境嘈杂、过亮光照、天气变化温度冷热、空气污浊或异味、居住拥挤或睡眠环境突然改变都会导致失眠。

生理因素 睡前饥饿或过饱、过度疲劳、性兴奋等状态下易失眠。

药物与食物因素 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品、茶叶,各种毒品如摇头丸等,以及某些药物的使用可以导致失眠。

睡眠节律变化 白天和黑夜频繁轮班、出差旅行等造成生物钟节律改变。儿童或需照顾的成人,当看护者突然改变他们的睡眠规律或作息时间时,也可出现这种失眠。

生活方式因素 行为因素如活动过少、抽烟、打鼾等也会影响睡眠。

性格特征 如对生活和工作谨慎过度、过于细致,习惯凡事往坏处想,还有人喜欢把睡前当成检讨时间,或做着隔天的行程计划,越想越多,当然睡不着。或认为一定要睡满8小时,才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因而强迫自己入睡,结果躺得越久,睡得就越差。

偶尔失眠有危害吗

常常有患者打电话给笔者:“宿大夫,我昨晚没有睡好,没事吧?”这表现出患者过度的紧张和担心。偶尔失眠是否有害,是否需要治疗或干预,关键在于睡眠是否造成患者的痛苦和日间各种功能的影响。偶尔失眠无害,只要日间没有不适感,精力充沛,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等无大碍,就没必要紧张或担心;相反,由此形成的担心、恐惧和害怕才是危害,因为这种紧张焦虑的心情会使失眠延续下去,进而可能导致迁延成慢性失眠。这也是心理-生理性失眠的形成原因之一。

只有符合下列国际诊断标准的失眠才需要治疗。

睡眠起始困难 维持睡眠困难,比期望的时间醒来早。儿童在合适的作息时间点不愿上床,没有家长干预则入睡困难。

有明显的日间功能损害 如疲劳、不适,注意力、集中力或记忆损害,社交、家务、职业或学业能力损害,情绪紊乱、激惹,日间瞌睡,行为问题如活动过度、冲动、攻击、工作主动性下降,易出错误、事故,关切或不满意睡眠。

偶尔失眠时要积极应对

由于失眠是一种具有慢性复发或持续倾向的障碍,所以一旦出现即需要积极应对,有些可能需要治疗。早期进行行为与药物干预,对防止短期失眠慢性化至关重要。

首先,短期失眠往往有明确的促发因素可循,去除这些诱因往往可以解除失眠症状。因此需要自己回忆并纠正失眠之前的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精神心理因素,改善睡眠环境,调整所服用的诱发失眠的药物等。

其次,注意睡眠卫生,在日间应少饮兴奋性饮品(茶、咖啡),尤其在下午。避免烟酒,尤其临近就寝时。规律锻炼,但不宜安排在就寝前3小时之内。避免打盹,尤其在傍晚或夜间。保持规律性就寝和起床时间,分配充足的床上时间来保证适当睡眠。只有睡眠时用床,不在床上吃东西、阅读、工作、看电视、打电话、思考或用电脑。就寝前不吃喝过量(正餐应在就寝前2小时完成)。兴奋性戏剧或电视节目、干扰性夜间新闻、看其他屏幕(如便携计算机、电视游戏设备和智能电话)可能会延迟或干扰睡眠。卧室环境应相对昏暗,无干扰性噪音,温度适中或稍冷(温暖的房间往往会促觉醒),强调寝具舒适以及房间通风、清洁和整齐。睡眠中醒来不看钟表。

再次,心理调整非常重要,原则是淡化睡眠问题,不要让睡眠成为心理负担。

不要让睡眠成为心理负担

1.不要老想着睡眠的事,越是想着睡不着怎么办,甚至去采取那些网上或民间流传的办法,可能会适得其反,越发睡不着。

2.不努力去睡觉。有些人一到晚上就担心如何睡觉、睡不着怎么办,紧张焦虑,并为睡眠做各种准备,如洗脚、泡澡、听音乐、锻炼等。这些准备工作适得其反,反而会令人兴奋而睡不着,因此应避免。睡不着就起来,去做那些心里操心放不下的事,事情解决了,心里没有问题了,再去睡。

3.不困不上床。不要担心睡眠时间不足而提前躺在床上。上述方法对短暂的阶段性失眠也有很好的作用。

4.根本办法是对引起失眠的事情抓紧解决,心里坦荡无事了,失眠自然不药而愈。平时要加强思想修养,养成荣辱不惊的品格心态,淡泊名利荣辱,自然就没有烦心事,睡眠自然会好。

5.学会放松。祖国传统医学如太极、冥想、深呼吸锻炼、指引性想象、渐进放松、瑜伽、气功和太极等,有时可起到很好的效果。

温馨提醒

经过如上处置,可使部分患者睡眠恢复正常,但仍有部分患者有担心或睡眠困难,此外有些患者失眠没有任何诱因可循,这两种情况就需要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来帮助,以免使失眠慢性化。现在有很好的短效的非苯二氮[艹

卓]类催眠药物,如酒石酸唑吡坦、右佐匹克隆等,可以快速入眠和减少夜间觉醒,较传统的安定类药物副作用少,第二天日间功能基本不受影响。当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此外,褪黑素等保健类产品和中成药物亦可使用。

猜你喜欢

环境药物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