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诵读

2016-01-20李娟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提高水平诵读教学中学语文

李娟

【摘  要】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诵读是语感训练的基本途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感训练对诵读的基本要求,改进教法,全面提高诵读水平。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诵读教学  提高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46-01

当前语文教学一方面是层出不穷的教改方法,一方面是铺天盖地的批评责难。究其因,就在于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难题。在这一背景下对诵读这一看似传统陈旧实则切实有用的方式的重新审视,则不难发现其深远的意义。

一、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所谓语感就是指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的一种语言直觉思维能力。它包含着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体现出语言表达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同时也是对一种语言符码中的意义和涵义,知性内容和人文精神的综合把握。

而过去的语文教学则由于对语文的属性存在片面认识,只强调知识因素而忽视了语言材料本身;只强调对知识的占有程度而忽视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于是便出现了“不闻朗朗读书声,只听教师灌满堂”“不闻书声朗朗,唯见题海茫茫”的怪现状。其结果是不但教师徒劳无功,还抹杀了学生的灵气和才华,使语文的人文性丧失殆尽,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进步了。

二、诵读是语感训练的基本途径

“操千曲而后晓后,观千剑而后识器。”通过大量诵读可以培养和获得语感。

(一)诵读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感受语言形象的能力

语言作为前人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具体到某一作品便是作者旨趣的最贴合的代码,其内在蕴含的各种意趣和情味体现在语音的轻重、高低之中,而这非通过多读、熟读无以全面把握。甚至有时我们对文义不甚理解,经过反复诵读也会逐渐了然。古人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诵读是一种切实有用的语言训练

叶老说“学语文就是学说话”。向名家学、向名篇学、向文中的人物学,学习把话说得准确、流畅、生动、艺术。而这显然不是件轻松的事,它需要经历一个熟悉——模仿——创造的过程。学唱歌、跳舞是这样,学说话亦如此。而诵读就为学说话提供了一些典范的、标准的语言作品,以供他们需要时临时借用和加工创造。古语说“文选烂,秀才半”便有这方面的道理。

而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制约,一直存在着重分析、轻诵读的现状。结果使本该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变成了死气沉沉的“教堂”;使本来灵气十足的青少年变成了读书而不知情,学文而不知理的“小学究”。

三、语感训练对诵读的基本要求

正确地指导学生诵读,不断培养其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就要做到“三不”、“二符合”。

所谓“三不”是指:

(一)不读错间、错字

发音正确、吐字清楚是诵读的基本条件。这要求学生要认真阅读,一丝不苟,遇到生字词要随手查阅工具书,虚心向师长请教,不能主观臆断,任意猜测。如戊、戌,己已巳等字。

(二)不读破词句

一个词的几个音节读的时候紧密连在一起的,朗读时不能读破。将其割裂开来必然影响句意。同理,一个句子也是由若干有联系的词组成的,人为读破必然影响文意,甚至会贻笑大方。如:虽然没有什么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

(三)不指读、唱读

这是个阅读习惯问题。学生年幼,又缺乏正确的朗读指导,错误地认为指读可以不漏字、填字,增加准确率;唱读便是熟读的高境界等。其实这是诵读的误区,应下大力气加以纠正,因为它既影响朗读的速度,也破坏了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所谓“二符合”是指:

1.符合文章的体裁特点。“文以情动人”,每一篇作品都蕴含着创作主体流动丰沛的内在情绪,表现在不同文体上自然就呈现出不同的特质。一般说来,议论文观点鲜明,或雄辩恢弘或冷峻睿智;说明文平实清晰,或朴实无华或明白如话;诗歌激情汹涌、悠美和谐;散文含蓄隽永、深情委婉;小说则深沉厚重、意蕴丰满。所以,朗读前先了解文章的体裁,有利于确定一种感情基调,这是读好文章的前提。

2.符合语言诵读的规律。具体地是指语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等。

(1)语音的轻重

语音的轻重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的。通常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决绝果断的态度宜读重音,给人以掷地有声、铿锵有力之感。而对于表达细腻的感情,凝重的氛围的适宜轻读。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其中加点的字就应重读,尤其像“烧死”一词更应咬着牙读,才能突出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而读战士牺牲和各种姿势的句子时则应是轻缓地读出一种悲壮的氛围。

(2)语调的高低

一般来讲,语句中的关键字眼,以及前后关联照应的发声都应高一点。在一个句子中,表达命令或呼叫,疑问或惊讶时都得前低后高,表达祈求或感激的文句则需前高后低。因为,不同的语调能够表现出语言内含的不同意义和情绪色彩。如《最后一次演讲》中:“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凭什么杀死李先生?”这大声叱责充分体现了作者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的悲愤之情,若降低语调,显然达不到效果。

(3)语速的缓急

一般含有敬重、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语句则需缓读;含有欢快、愤怒、惊愕、质问、怨恨等情味的语句则需急读。它是与作者的思想情感相一致的。如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一段,可用稍缓的语速亲切轻柔地读出一首“梦幻曲”的温馨和恬静;而“音响就越大了”一段,则应放快语速读出一首“战斗进行曲”的雄浑和壮美。

当然,诵读的技巧绝非以上这些,训练语感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只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就一定能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石红丽.浅淡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商情》,2012-07.

[2]苗春红.在阅读中培养语感[J].《语数外学习》,2013-11.

猜你喜欢

提高水平诵读教学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开展
如何开展初中语文诵读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会计素质建设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让学校体育工作不再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短板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