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运用生活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2016-01-14陈素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唤醒源泉体验

陈素芳

摘要: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文的写作,作文综合体现着学生对知识的积累程度和表达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准。但是,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导致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出现“无米之炊”的状况。而体验能让学生获得真知真觉,积累素材,从而有内容可写,有感而发,乐于习作。

关键词:体验;情境;习作;源泉;唤醒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265-02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也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由此可见,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作文要从生活中吸取营养,丰富素材。所谓的体验,指的是亲身经历,包括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这都要求作者必须是亲身体验,或者自己经历一遍特定人物的生活经历,感受其感受;或者以人物的名义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再现,将自己与对象紧密相连,不仅亲自感受对象所处的环境,而且与对象情意相应,息息相通,进而体会人物的真实感觉和情意,并且将其进行真实描述。况且,目前多数学生的习作存在无真事可写、无真话可说、无实感而发的“无米之炊”的状况。由此可见,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课促进学生作文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但是,在具体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生活进行写作呢?以下通过四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一、当前体验,拓宽习作选材

在认识事物的方法上,体验法比观察法更加的重要,在认识事物方面,体验法注重对事物内在的把握,而且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从而达到走进对象、物我合一的境界。习作指导中注重强化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即使是写同一题材,也会写出各式各样、各具特色的文章。例如,在指导学生描写校园的樟树时,就多次带领学生进行亲身体验,使每个学生写出的文章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不会千篇一律。首先,我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樟树的各个部分,然后再把所看见的记录下来。但是因为学生所了解到的都是最简单、明显的樟树的表面特征,所以往往是片面的,很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只停留在“樟树”的外形特点上,不外乎“粗大的树干”、“茂盛的枝条”、“嫩绿的颜色”。第二次,我让学生变换时空,从不同的角度和时间去观察和思考,这时候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就有了自己的认识,开始有了各自不同的新发现,写出了《绿伞蘑菇》、《绿伞》、《晨光里的樟树》等文章。第三次,指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围绕“我爱樟树”这一线索进行思考,思考樟树与“我”有什么关系,“我”把它当作谁或什么了,这爱意是怎么产生的。由此一来,学生就不仅仅是表面的观察,而是带有感情地去观察体会。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这样便产生了一篇篇的充满独特的感情色彩的习作:《鸟的乐园》、《樟树,我的好伙伴》、《大樟树——慈祥的老人》、《我同大樟树一起成长》……从这三次习作指导中,我们可以发现:是体验,使事物在孩子的內心成为各不相同的鲜活的形象;是体验,使现实世界在孩子的笔下成为富有个性和有创意的习作。

二、角色体验,积累习作素材

角色体验是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积累习作素材的一个好办法。针对儿童喜欢表现、擅长表演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扮演习作中的有关角色,进行相应的角色感受和角色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以此丰富学生的体验积累。如我指导习作《关爱残疾人》,我让学生充当“盲人”的角色,让班上的每个同学都参与,两人一组,其中一人蒙着眼睛,从班级出发到语文办公室的桌子上拿回一本本子重返班级并把它放在讲台桌上,另一人在旁护着,两人互换角色。体验结束后,我引导学生说自己刚才在体验过程中的感受,同学们纷纷发言。一个学生说:“我刚蒙上眼睛的一刹那,眼前一片黑暗,就像世界末日将要到来了,使我万念惧灰。”一个学生说:“我走到楼梯口的第一个台阶就打了一个踉跄,吓得我浑身直冒冷汗。”有的同学说:“正当我为自己摸索着走到办公室而高兴时,本子在哪儿,我却茫然了,于是在办公室里周旋了十多分钟,还是没着落,那时我想放弃,但在护我同学的鼓励下,我又继续行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拿到本子,真是如获释宝啊!”还有的同学说:“我久经周折拿到本子回到班上时,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解下蒙眼的布条的一刹那,真可谓是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成功的同学脸上流露出来的喜悦不言而喻。还有一部分同学虽费了很多功夫,但无收获,从他们脸上不难看出有几分沮丧。通过这惟妙惟肖的角色体验,学生深刻体验到盲人生活的艰难,爱的心弦在此滋生,懂得应该如何关爱、保护他们。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写起来就自然具体、生动、充满真情实感了。

三、情境体验,催生习作欲望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是泉源,文章如小溪,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是,我们每个人都实实在在地生活着,为什么提起笔就觉得笔尖干涩,没有源泉了呢?关键是我们没有学会用眼睛看,用脑子想,用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一切,没有使生活的点点滴滴变作作文的源头活水。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习作时,借助实物、歌曲、照片、录像等媒体,或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触生活,有感而发。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的习作《热闹的市场》,虽然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逛市场,但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经历后留下的印象不一定很深刻。我校一位老师是这样上的:在课堂上,她用多媒体演示课前到市场拍摄的图片: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沉甸甸的菜篮子,顾客和商贩讨价还价的情景……这些图片唤醒了学生原有的生活认知,学生饶有兴趣地给图片标题,进行习作的兴趣顿时倍增。又如:我上习作《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上课铃声响后,我故意推迟十多分钟进课堂。同学们见老师迟迟未到就开始大显身手:有的同学翘首四望;有的同学敲着桌子打节奏哼起了小曲;有的同学扮各种鬼脸;甚至还有同学上台当起了老师呢……我走进班级并非痛骂学生,而是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就此情景进行习作,同学们果然改变以往习作的态度,提起笔唰唰地写起来。我想:常让学生置于这样的情境中,有了亲身深刻的体验后,便有着一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感觉,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四、活动体验,促进习作表达

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活动,使学生获得心理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令学生乐于表达。如在一次体验活动“吃棒棒糖”的作文课,我是这么做的:课前我准备了42粒棒棒糖,上课伊始,我只是笑着对同学们说:“孩子们,这节课老师要请你们吃糖。”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喊“耶”,我当时并没有布置任务,目的是让学生毫无顾忌、悠闲地吃糖,所以同学们吃糖的样儿真可谓是千姿百态,其实也为后来的习做了铺垫。等同學们把糖吃完后,我慢条斯理地说:“同学们,天下可没有免费的糖哦!”我这么一说,同学们都像是“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数”,或许吃糖活动已唤起学生“情动于衷”而“欲罢不能”的倾吐表达欲望,学生便拿出本子开始流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了。平时语言贫乏的同学在这次习作中也能描写得精彩纷呈。现撷取学生习作中的部分内容,今年新来的一位同学这样写道:上课伊始,老师就莫名分糖给我们吃,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我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同学写道:在发糖之前,我揣测老师会不会是故意捉弄我们,因为学校规定不能在校内吃东西,不然是要扣分的;有一位同学的开头是这样的:这粒糖是上学期老师就许诺给我们的,今天才发糖,让我在等的过程中怎一个“急”字了得;有的同学把吃糖时的各种姿势描写得淋漓尽致;有的从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糖刚吃到一半,突然听到“咚咚”的敲门声,我们一边小声求助老师,一边悄悄地把糖藏了起来。只见老师利索地把嘴里的糖转移位置,握到掌心便去开门。一打开门,我们都惊呆了,是我们学校的总辅导员吴老师呀,这时我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我的手心直冒汗,心想现在肯定要扣很多分了,幸好吴老师没走进班级,只是和陈老师嘀咕一两句就走了,当陈老师进来时是面带笑容,应该没事吧,直到这时我们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真是有惊无险啊!由此可见,活动使学生有了亲身经历,有了亲身感受。这样,不仅“有米下锅”,还会引起学生的倾诉、表达的欲望,就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从而丰富写作源泉,促进学生的表达。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体验就能唤醒、激活学生的习作之泉。总之,作文教学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学生的笔才能谱写出动人的诗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曾笃学.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教育革新,2012,(06):53-54.

[3]邓细英.“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09,(10):25.

[4]储开华.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之管见及建议——由两篇高考“争议作文”引发的思考[J].语文建设,2008,(02).

[5]任海霞.捕捉动情点,书写真性情——一堂作文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中学语文教学,2007,(10).

[6]周一贯,叶松伟.小学作文教学新概念研究[J].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唤醒源泉体验
我的快乐源泉——书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天天正能量:当公益以“唤醒”为目标
激活写作的源泉
大地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