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融入故事尝探

2016-01-14汤桂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初中语文

汤桂英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故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达到提高学生各种素质的目的。实践表明,故事只要运用得巧妙,就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产生奇妙的效应。语文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也将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断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融入故事;攻克教学难点;提高语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234-02

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中学语文的教学整体目标,其中要求既要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故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达到提高学生各种素质的目的。

一、教师借助故事攻克教学难点

(一)借助故事导人激趣

众所周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因此必须重视。朱熹说过:“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的确,兴趣是求知最有效的动力。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起求知的欲望,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那么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学习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安徒生的故事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吆,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吆,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这个人就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并大肆讥讽了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装》。这样故事讲完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高涨起来。

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给学生讲花和尚倒拔垂杨柳的故事导入;在教学《君子于役》时,我给学生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导入;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我给学生讲凿壁借光、囊莹映雪等勤奋刻苦学习的故事导入。

语文课堂借助故事导入教学,创设了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这无疑会使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故事帮助理解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许多难点是随时随地会出现的,如果教师借助故事,则可以迎刃而解。

如在教学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点睛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是比喻极度悲伤之意,学生对这一理解很困惑:肠断了,当然很悲伤,可是,为什么不说断手、断脚呢?其实,“断肠”出自一个故事:东晋桓温,率君入四川,来到三峡,部队中有一位军官捕获幼猿,幼猿的母亲沿着江岸哀号,跟着船走了一百多里仍不离开。后来虽然跳上船,可是一到船上就气绝而死。剖开它的肚子一看,肠子全都一寸一寸的断裂了。桓公听说后,非常愤怒,就下令开除了那个捕获幼猿的军官。故事中的母猿,因为自己的孩子被捉,悲伤痛苦,哀号至肠断。“断肠”是“悲伤”所造成的,这体现了“断肠”和“悲伤”之间的联系。我借助这个故事,清楚地解释了诗中的难点,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也很容易理解了作品的主题。

(三)借助故事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的好坏,决定于学习态度是否端正,而要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却是一件棘手的事。比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可是,语文学习中,学生不重视汉字的学习,常常读错字,写错字,甚至有人认为这没什么大惊小怪。消灭学生学习中的错别字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天职,如何端正学生识字写字的学习态度,提高识字写字的能力呢?当学生因字音相同或相近而误写时,我给他们讲这个故事:曾经有一个人,因工作调动而打电报回家告之家人,结果家里乱成一团,母亲看了昏了过去,妻子远隔数县前来给丈夫奔丧。原因就在于错别字,那人把“上调”写成了“上吊”。错别字给人们带来的麻烦真大啊!当学生因字形相似而误读时,我又给他们讲故事:曾经在报纸上看过一则新闻,说是新疆乌鲁木齐有一个食品厂,生产的食品供不应求。他们请日本某一家印刷厂印刷了一批包装袋,结果印好之后的包装袋没有一个可以用。这个责任不在日本方,而是我方设计的图案上写错了一个字,把“乌鲁木齐”写成了“鸟鲁木齐”。这一字之别竟给国家带来了20万元的损失,可悲啊!这样一则则的故事,令学生沉思不语,让他们吸取教训,认识到错别字小事不小,不可不重视!

借助故事不仅端正了学生正确使用汉字的态度,而且还可以端正学生正确书写的态度、朗读的态度……

(四)借助故事指导学法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棘手的。有些学生方法不合适,教师多次纠正指导,可是事倍功半,无济于事。例如作文教学,学生喜欢把自己课外阅读的一些文章,不顾自身实际,生硬地塞到自己的作文里。因此,学生作文质量差,作文能力难以提高。怎么办?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我给他们讲“东施效颦”的故事。教师通过讲故事进行诱导、启发,学生听了故事自然明白事理。

二、学生讲故事提高语文素质

要提高语文素质教育就应该在实践活动中学语文,重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结合,重视个性的适应与参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讲故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农村中学的学生平时说话不够大方,口语表达能力较弱。作为一位农村语文教师,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就更要费一番心思。于是,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实行“学生讲故事”的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可以愉快地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以下几项讲故事活动在教学中尝试过,效果较好。

1.课前讲故事。即在每堂课开始前安排1~2名学生上台进行3~5分钟的故事演讲。故事内容可以是成语故事、寓意故事、名著故事等。刚开始学生的说话能力不强,语句不连贯,表情也不自然,这时教师要多给予表扬鼓励,树立他们的信心。经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讲故事的训练,“讲”的学生逐步提高了说话的能力,“听”的学生也能较好地抓住故事中心,提高“听”的能力。

2.课文学习中讲故事。如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后,让学生模仿课文围绕人物选取典型材料,并用详略得当的方法讲讲“我的老师”的故事。学台湾作家琦君的《春酒》时,让学生仿照作者写人叙事运用许多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的写法讲讲自己与亲戚朋友过春节的故事。学完沈复的《童趣》,让学生讲讲“我的童年趣事”。让学生讲故事,学生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轻松地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往事,话语犹如开闸之水,滔滔而来,说的能力就随之提高了。

3.语文活动课讲故事。如在“让世界充满爱”这个活动课中,让学生讲同学间、社会上的爱心故事。这样,既提升了学生对爱的认识,又锻炼了口头表达的能力。又如在“献给母亲的歌”这个活动课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讲讲所见所闻的人类感人的母爱故事、动物世界里的母爱故事、自己的母爱故事。这样既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同时又提高了听说能力。

(二)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

《荀子·劝学》篇指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由此可见,积累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讲故事,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如在“课前讲故事”中,学生通过讲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名著故事等,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积累了大量的词语、文学知识。又如在“课文学习中讲故事”、“语文活动课讲故事”中,学生通过讲许多生活中的故事、书籍里的故事,很好地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三)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教学中,学生讲各类的故事,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写作文就有了源头活水,再也不用瞎编乱套,再也不愁无米下锅了。

讲故事,不同于一般的说话训练,它不能只言片语,更不能杂乱无章,故事讲得娓娓动听,头头是道,思维必然流畅严密。有了这样的基础,用文字来表达,也必定会是一篇结构严谨、具体、生动的好文章。如学完《藤野先生》一文,让学生模仿课文“围绕人物选取典型材料,且叙事详略得当”的方法讲“我的老师”的故事后,让学生回去写《我的老师》的作文就不再是困难的事了,而且写出来的文章选材懂得精挑细选,不再随意了;详略能分明,不再记流水帐了;内容真实具体,不再空洞瞎编了。

实践表明,故事只要运用得巧妙,就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产生奇妙的效应。语文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也将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李建平.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N].光明日报,2002.

[3]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