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及资助方式选择研究

2016-01-14于群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选择

于群华

摘要:贫困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经济困难的原因,成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并日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现实情形下,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背负沉重的精神负担,引发包括自卑、封闭、抑郁而又无奈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为更好地实现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必须客观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出当前对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中的短板,并提出卓有成效的资助方式,以期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资助方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70-02

中国高校扩招始于1999年,意味着原本精英化的高等教育转变为大众化的国民教育。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得以进入“象牙塔”学习深造,而与此同时,高校贫困生现象也因此而变得日益突出。数据显示,在全国高等院校中,贫困大学生的比例约为20%~30%。[1]尽管在国家、社会、高校层面上对于贫困大学生都有诸多资助,以期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仍然存在资助体系不完善、资助力度不足等问题。同时,经济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基于此,必须开展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及资助方式选择的研究,为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优化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方式,实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由于自小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贫困大学生与家庭富足的大学生相比较而言,具有吃苦耐劳、勤奋刻苦、不屈不挠、坚强勇敢的心理特征。然而,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之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一部分贫困大学生无法负担学费、生活费,物质生活水准与一些富足的大学生存在明显差异,部分贫困生背负着经济、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以至于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影响他们学业的完成甚至健全人格的形成,亟需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1.自尊与自卑相互交织。表面上强烈的自尊心与内心深处极度的自卑感相互交织的情况是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部分贫困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中,物质生活状况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行、生活消费上经常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引发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因担心自身经济困难而得不到同学的尊重,经常表现出遇事不积极、生活态度过分悲观、不乐于与同学交往的消极负面情绪。[2]另一方面,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贫困大学生又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习惯于用强烈的自尊心来掩盖极度的自卑感,经常表现出爱面子、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情绪,这与其所担负的来自家庭、社会的期望有关。

2.自立自强与自我消沉两极分化。由于人与人之间在成长环境、生活境遇、性格特点上的不同,致使在面对同样的经济压力时,所体现出来的反应存在差异。对于多数贫困大学生而言,源于其从小便知晓生活艰辛,能获得高等院校学习的机会不易,他们会倍感珍惜,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保持积极向上的平和心态。[3]当然,也存在部分贫困大学生,在面对经济压力时选择了自暴自弃、自我消沉,在困难面前,勇气不足,行动失位,缺乏一种迎战生活、学习的决心和信心,本该主动解决经济问题,最后却成为被动救助,极大地影响其健康成长。

3.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冲突。除完成学业、实现职业能力成长之外,大学生还需要学会怎样与人相处、为人处世,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积极参加高校内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然而,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中,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的冲突情形。一方面,希望通过交往来获得同学的肯定、赞赏,所以他们积极参加诸如体育比赛、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以实现自我的成长。然而,在交往中,他们又时常表现出害怕歧视、自我孤立、沉默寡言的心理特点,这与他们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贫困大学生的此种心理特征,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长此以往,必定影响其人格健康成长。

二、当前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的现状与问题

针对当代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压力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家、社会、高校各层面均采取积极措施,从“奖、贷、助、补、减、免”等方面入手,构建起帮扶贫困大学生走出经济困境的扶持体系,然从整体上而言,助学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本身的不足。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是有效帮扶贫困大学生解决学费、生活费及其他费用难题的基本制度。然而,在资助体系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缺乏统一的贫困大学生认定的标准,以至于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多由辅导员掌握决定权,具有较大的主观性、随意性,使得一些本身不是贫困生的学生也拿到了资助资金,导致资助资金不能得到充分利用。[4]此外,在学生申请助学贷款时,还存在贫困大学生个人相关隐私难以得到保护,高校难以确切掌握贫困大学生的家庭困难情况,贫困大学生毕业之后贷款追回难度大等问题。同时,在一些奖助学金资助项目上,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弱化了各种奖助学金机制作用的发挥。

2.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不足。在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运行中,存在着“僧多粥少”的局面,即需要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数量远远大于高校奖助学金能提供的名额。资料显示,获取助学贷款资助的大学生仅占目前贫困大学生的35%。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在高校在校生中所占比例巨大,这些人只有在获得奖助学金的前提下,才能安心完成学业,规避经济压力,缓解精神负担,然而,由于资助资金的不足,使其不得不在高校学习生活中经常性参加社会兼职,并节衣缩食,而这又极大地影响了其学业的完成。

3.对贫困大学生资助方法不当。对贫困大学生实施资助,是社会保障的范畴,是彰显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事业和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制度。对此,资助方法的妥善、完备与否直接决定着资助制度实施的效果。从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方法来看,存在着一些不当之处:第一,经济资助的评审方式问题。一般而言,评审主要经过申请、评比、审查、公示、批准几个步骤,但在这些步骤实施时,需要贫困大学生参与并陈述自己的家庭状况和经济困难,然而,不幸的家庭各自有各的不幸,有些事情是难言之隐,可是贫困生为了得到资助,又不得不说,不仅隐私没能得到保护,自尊心可能也因此受挫。第二,社会上一些资助高校贫困生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能考虑贫困生的心理压力,过分注重宣传,无意中加重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三、构建多维、规范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

分析得出,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上存在自尊与自卑相互交织、自立自强与自我消沉两极分化、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冲突的情形,而国家、社会、高校在执行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过程中,又存在资助体系不完善、资助力度不足、资助方法不当等问题。对此,必须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坚持经济资助和建设资助的双维结合,以促进他们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1.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经济资助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安心学习、正常生活”的基础环节,是“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教育民生底线思维,是缓解大学生经济压力的“解压阀”。对此,在经济资助的过程中,必须本着“只有更好,没有更少”的原则,积极完善贫困大学生奖助学申请的相关程序,加大资金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奖、贷、助”的资金资助力度,以高额奖学金的方式给予那些成绩优异的贫困大学生鼓励,利用经济手段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其克服内心自卑的心理,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优势。[5]同时,不断改进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工作方式,围绕如何保护他们的隐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开展工作,避免工作方式的失当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心里梗阻,实行贫困大学生奖助学金申请保密化原则,以非公开评审的方式进行。不断优化助学贷款的发放渠道,实施生源地贷款政策,一方面可以有效保护贫困大学生的家庭隐私,另一方面则保证了贷款追索的便捷性。此外,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贫困大学生争取更多的奖助学金项目,不断做大奖助学金“蛋糕”,为更多的贫困大学生提供获取奖助学金的机会。

2.以精神资助为保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黑格尔认为:“意念一旦进入人的心灵,就很难拔除。”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压力而导致的自卑、封闭、抑郁而又无奈等心理意念,一旦从“习惯”变成“自然”,必然会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产生恶劣的影响。对此,必须不断完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通过辅导员或班主任与贫困大学生单向联系的方式,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不断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着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文化氛围,积极鼓励贫困大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体验校园文化活动的乐趣,感受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快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效能,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就业观的引导,使其能正确看待心理压力,积极应对生活的挑战,树立乐观向上、积极有为的认识态度。

参考文献:

[1]付金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及矫正机制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8-21.

[2]赵曼,王希文,曹军会.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透视与资助体系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9-132.

[3]孙英梅.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探讨[J].健康研究,2009,(1):67-69.

[4]高云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3):187-188.

[5]黄永斌.社会支持视阈下的贫困大学生多维资助方式探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0-104.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选择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