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对接研究

2016-01-14孙蕊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对接专业设置

孙蕊

摘要: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天津的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定位都进行了调整,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对区域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以天津高职教育为例分析了该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趋势,探讨了天津市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对接中存在问题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专业设置;区域产业;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47-02

一、天津产业定位及产业结构状况

1.天津产业定位及发展趋势。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定位上都进行了调整,按照三地各自的特点,可以将北京定位于知识型、服务型创新区域;天津定位于新型产业先行区;河北定位为资源导向型区域。天津作为京津冀地区另一个核心,利用其自身优越的港口经济和深厚的高端装备制造的基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建立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基地及相应的配套加工基地,实现与北京高端产业的衔接与联动。作为重要的经济纽带,天津经济发展迅速,根据2014年天津市统计结果显示,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15722.47亿元,比2013增长10.0%,其中第二、三产业年均增长率15.8%和21.3%,增长速度较快,天津从业人员就业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从业人员总数持续增长,第一、二产业的人数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

2.天津产业结构状况。天津三大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第一产业中农业发展迅速,2013年农业占第一产业比例达到52.67%,说明天津作为典型的沿海都市型农业城市,现代化农业的得到了快速发展。牧业和渔业则是稳重有升,2013年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26.34%和17.75%。天津作为老工业基地第二产业一直成为天津产业发展的重心。从2009年到2013年,天津工业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7%,2013年天津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678.60亿元,增长12.8%。其中重工业产值达到21421.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8.5%,工业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2013年天津第三产业产值为6905.03,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55%,其中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发展迅速,标志着天津作为港口城市,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二、天津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天津共有26所高职院校,约占天津高校总数的一半,天津市高职院校共有19个专业大类、62个二级专业类和210个专业,专业设置涵盖面较广,职业教育发展居于全国首位,形成了以制造、电子信息、财经、交通四大专业招生为主的特色,根据2013年天津市26所高职院校招生计划统计资料显示如图1所示,天津26所高职院校累计专业分布点数量达到976个,其中制造、电子信息、财经、交通四大专业占一半以上,而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等专业仅占十分之一。

三、天津市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对接中存在问题分析

1.专业设置集中度较,存在高专业重复设置现象。据调查统计目前在天津26所高职院校中,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会计电算化、商务英语和数控技术等专业设置率较高,其中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重复率最高,达到60%,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其次,重复率超过50%,会计电算化和商务英语也达到10%以上,从专业点分析,重复率较高的专业多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涉及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专业则开设较少。但是也反映出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追求办学效益,对于一些市场人才需求热门专业盲目建设,使得一些市场人才需求旺盛专业设置较为集中重复率较高,而对于一些需要较长建设周期和投入成本较高的专业开设较少。

2.专业建设相对滞后,专业和专业之间联系程度不高。随高校扩招,部分高职院校规模迅速扩大,专业数量增加迅速。由于缺乏对人才需求的总体分析和科学论证,使得一些高职学院在规模扩大和专业设置增多的同时,新专业与现存专业设置趋同,专业之间内在的紧密联系程度不高。根据调查天津26所高职院校分析,其中有13所院校专业设置数在20个以上,如图2所示,其中仅有20%院校专业聚集度在4以上,80%的院校专业聚集度低于4,较低的专业聚集度不利于建立共用性的实训基地,也导致了一些学校脱离了原有的行业背景、专业特色削弱。

3.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不匹配。在市场人才需求的带动下,一些热门专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人才供给过剩,但是一些办学投入相对较大的专业开设较少。以第一产业为例,目前在天津市仅有园林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动物防疫与检疫和水产养殖技术的专业,专业设计单一并且在招生数量较少,与目前天津区域产业结构和人才就业需求不匹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传统思想认为农业体力劳动较多,就业不理想;另一方面是由于天津发展主要以发展工业为主。从第二产业来看,主要包括工业和资源开采行业,就工业而言,高职院校制造业和轻纺大类专业的毕业生是主要就业对象,从市场需求角度基本满足天津区域加工制造类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但资源开采行业就业不平衡现象明显,存在高盈利行业吸引力较高的现象,就业人员比例明显偏低。

四、天津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

1.依据产业集群,加强专业群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聚集度较低的现象,可以从加强高职院校专业群和产业群之间的联系着手,根据天津地区产业发展特征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设置。加强专业集群建设,可以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办学特色,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集群,此外加强专业集群建设还可以在实训基地建设、学生职业岗位实践等方面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效率。

2.加强与行业企业联系,增强专业设置的有效性。职业岗位人才需求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设置方面要与行业发展形成紧密联系,针对职业岗位群进行人才培养。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更要依托天津产业优势,由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牵头,对于专业开设进行科学合理论证。政府应该发挥部分调控职能,对于一些有利于区域产业发展但生源较少的专业采取学费补贴或者就业优惠条件等作为激励手段,激发学院的办学积极性和学生的报考积极性。对于一些人才需求过旺的专业,可以从新专业申报和申报条件上进行限制,避免行业就业压力过大。

3.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区域产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一方面职业教育对于区域产业提供必要的人才供给,更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受到区域产业发展的限制。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天津重点发展产业动态成为了天津高职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例如在十二五期间,天津重点发展的8大支柱产业,已经为天津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方向,而在未来的五年中,第三产业将成为发展的重点。因此各高职院校有必要对于区域产业动态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对于新兴产业和产业调整动态进行关注,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研讨学习,实现信息共享,及时开展沟通交流,使得高职院校做好人才需求预测。

参考文献:

[1]刘东水.全面提高天津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3,(03).

[2]卢中原.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产业发展方向和难点[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3]董刚,杨理连.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互动——以天津职业大学服务滨海新区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4]徐勇军,高燕.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几点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4,(12).

[5]尹玉珍,陈光曙.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对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影响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4,(11).

猜你喜欢

对接专业设置
分析中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对接途径
高校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