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失独老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现状调查

2016-01-13李妍马丽萍

人力资源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心理健康

李妍 马丽萍

摘要:失独老人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是老龄化社会中一个亟需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调查了北京市朝阳区垡头社区失独老人的生活现状,收集并分析了该社区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与生活重建现状,分析影响失独老人心理健康与生活重建的因素。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失独老人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失独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失独老人 社会支持 心理健康

一、引言

所谓失独,是指由于疾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或自杀等原因,致使独生子女家庭失去唯一子女。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成为失独父母,他们通常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而无法再生育,最终产生一系列的家庭和社会问题。根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截止2012年,中国的失独家庭超过100万户,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递增。

失独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目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失独老人在重新融入社会生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会遇到众多的困难,包括外界的困难,也包括自身的因素。那么,影响他们心理问题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可以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他们重新开始生活,国内外对此尚未有较为系统的研究,因此,有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此类研究,这也成为本文所致力于回答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北京市朝阳区垡头社区的失独老人。关于老年人的界定,世界卫生组织对的定义是60周岁以上的人群。本次研究基于所调查社区失独者的实际年龄范围,把失独老人的调查范围确定在50岁以上。北京市垡头社区位于朝阳区东南部,现管辖12个社区,面积共5.3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10万人。该社区失独老人家庭共计22户,其中调查走访失独老人家庭22户共34人。平均年龄63.2岁,其中男性略多于女性。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多数已经退休,大部分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失独老人整体上身体健康状况尚可,有一部分身体有不同程度的疾患,个别老人生活不能自理。

2.研究方法

调查者于2015年3月至8月走访了北京朝阳区垡头社区各个社区居委会,了解社区失独老人的整体情况,然后在社区办事处的协助下,以志愿服务者的身份深入失独老人家庭,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该社区失独老人的生活现状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和精神生活中的困境与需求。由于失独有可能会唤起失独老人的消极情绪,出现不配合调查的情况,所以在调查中,调查者有意向被调查者隐瞒了调查目的。调查结束后,出于对被调查者的尊重,向他们说明了调查的真实意图。为了避免给被调查者带来消极暗示和不良影响,调查人员做了充分的善后工作。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调查者通过一对一的志愿者服务形式,深入失独家庭,为失独老人提供生活服务、精神慰藉,从而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朋友。

调查研究在掌握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等个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支持评价调查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作为自变量,将心理健康指数作为因变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失独者心理健康和重新融入社群的因素,并根据影响的权重,结合社区实践,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数据分析

将通过社会支持量表采集的三个维度的数据(客观支持度、主观支持度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通过心理健康量表测得的心理健康指数数据做了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统计意义在于揭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社会支持得分与心理健康得分的回归分析目的在于:揭示社会支持的几个维度在多大程度上能预测失独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来说,R方要大于0.2才具有预测作用;当R方在0.5以上才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表1 客观支持得分、主观支持得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与心理健康指数的回归分析数据

M1

B M2

B M3

B M4

B

客观支持 5.578

-.925***

6.712

-.114***

主观支持

6.197

-1.188***

6.712

-.391***

对支持的利用度

6.619

-1.394*** 6.712

-.892***

校正R2 0.555 0.600 0.778 0.790

本次检验数据满足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误差服从正态分布以及误差不相关的前提假定(表2)。预测变量与因变量显著负相关,B值分别为B=-.925 ,B=-1.188,B=-1.394,p < 0.05。说明社会支持三个维度数值越高,心理健康得分越低,心理健康程度越高。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对“心理健康”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校正R2分别为0.555、0.600、0.778,即“客观支持”能解释“心理健康”55.5%的变异,“主观支持”能解释“心理健康”60%的变异,“对支持的利用”能解释“心理健康”70.8%的变异。标准化回归方程分别为:心理健康=0.601X客观支持;心理健康=0.64X主观支持;心理健康=0.785X对支持的利用。这说明,受到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越大,或者对支持的利用程度越高,心理就越健康。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支持对失独老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比较明显的预测作用。其中,失独老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来自社会、家人和朋友的主观情感支持对他们的影响其次,然后是社会政策、社区设施等客观社会支持。究其原因,是因为本次调查的群体为城市居民,大多有较为稳定的工作,有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或社会保险,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的物质支持比较多,因此对于未来的生活,失独老人并没有太多的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失独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严重伤害,他们极度焦虑和抑郁,长时间被消极的情绪所占据,不能自拔。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得分比较低,很多失独者有意逃避现实,避免与外界交流,有的甚至变换了工作和居住地点。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出于自我保护目的的受到伤害之后的应激反应,而这种反应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实际上,迁居和逃避并不能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感受,把自身置于社会群体之外,一定程度上等同于自己使自己受到了社会排斥。

失独老人心理问题的解决有两种应对策略:消极策略和积极策略。例如,自杀意念、保护家人的强迫症、不承认现实、回避能触发回忆孩子死亡的场景事物、气味等行为都属于消极策略。消极策略会使失独老人在短期内逃避问题,从而减轻低落情绪,但这种策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并可能导致长期的负面影响(Anderson,2005)。积极策略则是当事人采用积极务实的方式解决问题所采用的策略,例如接受治疗、参加社会团体、参与感兴趣的活动、面对现实、写作等。从前面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通过社会关爱,促使失独老人走出封闭的圈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参加更多的社交活动,更多的同家人、朋友、邻居交流,是避免或者缓解他们心理问题、重新融入社群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肖云,杨光辉.优势视角下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及相应对策[J].人口与发展,2014(1)

[2]斯梅尔塞(N. J. Smelser)著,陈光中,秦文力,周愫娴译.社会学[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

[3]杨勇刚,胡琳娜,马刚.快速老龄化背景下失独老人养老风险化解机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