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柳如是》看文人电影的审美情怀

2016-01-12张丽

电影文学 2016年1期

张丽

[摘要]文人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创作类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相对于主流电影而言,文人电影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吴琦执导的《柳如是》作为“新文人”电影的代表,其上映为文人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曙光。《柳如是》濡染着浓郁的文人电影气息,具有极强的美学意义与审美张力,但是,目前学术界关于这部影片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文章从叙事结构的松散表达、影像风格的细腻呈现、审美情怀的真挚流露三个方面,分析《柳如是》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柳如是》;吴琦;文人电影

文人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创作类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浪淘沙》《天伦》到《小城之春》《林家铺子》,再到《早春二月》《城南旧事》……中国的文人电影虽数量不多,却以舒缓的节奏、空灵的意境、唯美的表现形式而自成体系,独立于主流电影之外,呈现出别样的审美韵味。在电影发展史上,文人电影一直贯穿其中,真正体现了本民族的精神气质。[1]但相对于主流电影而言,中国的文人电影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肯定。2012年上映的电影《柳如是》作为“新文人”电影的代表,它的出现为文人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曙光。这部由吴琦执导的影片根据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著作《柳如是别传》改编,讲述了青楼女子柳如是与江南文宗钱谦益之间的“倾城绝恋”,是文人电影的典型代表。[2]事实上,电影《柳如是》濡染着浓郁的文人电影气息,具有极强的美学意义与审美张力,但是,目前学术界关于这部影片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拟从叙事结构的松散表达、影像风格的细腻呈现、审美情怀的真挚流露三个方面出发,对影片《柳如是》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求以小见大,由这一个案进一步深入探讨文人电影中所蕴含的独特审美情怀。

一、叙事结构的松散表达

文人电影是表现着文人文化的电影形态,是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审美内涵和文化特征及其相对特殊表意系统的电影形态。[3]文人电影与戏人电影、影人电影三者并行发展,共同组成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形态,它在丰富电影艺术类型的同时,还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古典爱情影片《柳如是》自上映以来便好评如潮,被认为是文人电影的延续。影片《柳如是》在叙事结构上与主流的类型电影有所不同,其松散的叙事策略下寄托着含蓄蕴藉的思想情感,真正将文人电影独特的审美风尚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空灵之感。

首先,电影《柳如是》在叙事结构上比较松散,有别于传统故事片对情节的注重。影片主要采用了散文化的叙事策略,不以情节取胜。《柳如是》虽改编自《柳如是别传》,但是它并没有完全照搬书上的内容,而是进行了艺术上的二次创造。电影在有限的100多分钟里,选取了这位才女生命中的重要片段为叙事素材,大体上勾画出柳如是的传奇一生。从表面上看,电影中的许多情节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并不强,但是细细回味便会发现导演的良苦用心。例如,影片在柳如是的故事中间插入了董小宛夜半嫁人的情节,而此时的柳如是却为董小宛这样的遭遇鸣不平。可以说,电影通过这样一个细节,一方面展现了柳如是的自尊与倔强,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则为她嫁给钱谦益时拒绝夜里嫁人,最终堂堂正正地在白天出嫁埋下了伏笔。再如,柳如是女扮男装在万松书院的明道堂听钱谦益讲评自己的诗作,便心生敬佩,有惺惺相惜之感。但是电影并没有立即安排两人见面,而是将柳如是返回归家院、挑选青年才俊等情节穿插其中,在舒缓的叙事节奏中舒缓地讲述一段流传百年的旷世绝恋。总之,电影《柳如是》在打破了传统电影中的线性叙事结构的同时,呈现出破碎的叙事之美。

其次,在电影情节的设置上,导演充分把握住了文人电影的内在精髓,通过细节的留白、时间的跳跃等技巧来讲述故事。影片在许多细节方面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了取舍,在去掉枝蔓、保留主干的同时,以期更好地表现电影的主旨。影片在展现柳如是与风流才子陈子龙之间的爱恨纠葛时,重点叙述了两人的相识、相离、再遇的情节,但是对于两人的相知、相守的情节却一笔带过。电影只是通过陈子龙自己说的话:“这五年里,我两度赴京赶考,其实陪你的时间并不多”,展现了两人五年来的生活状况。再如,电影多次通过画外音的形式来表现时间的流逝,以此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影片的开始,就通过柳如是自己的画外音娓娓道来她的人生遭遇。在不足两分钟的时间里,影片展现了柳如是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美丽的风尘女子的全过程。结尾时,影片还是通过柳如是的口吻,交代了她与钱谦益晚年的平静生活。总之,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构成了影片一个圆形的叙事结构。在这样的结构框架下,电影以柳如是与才子陈子龙、文坛宗主钱谦益三人之间的爱恨纠葛为主线,穿插明亡清兴复杂的政治斗争,以此展现了广阔的时代画卷,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叙事风格。

二、影像风格的细腻呈现

文人电影如同一首含蓄隽永的抒情长诗,在松散的叙事结构中蕴含着浓郁的表意色彩,散发着独特的审美魅力。影片《柳如是》就是文人电影中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作为中国最后一批胶片电影,《柳如是》在影像风格方面可谓匠心独运。小桥流水、舞榭歌台、秦淮河畔、迷离烟雨……几百年前,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江南上演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传奇。导演正是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诗意的影像风格、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彰显了文人电影“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首先,《柳如是》影像风格的细腻呈现表现在独特的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在影片中,长镜头的使用比比皆是,共同铸造出了一种舒缓、平静的影像风格。在寒夕文宴上,钱谦益因与友人发生争执,于是一场欢宴不欢而散。此时郁郁寡欢的钱牧斋从侧面抱紧沉默不语的柳如是,在展现这一画面时,影片运用了远镜头来渲染人物内心的痛苦。窗外是纷纷扬扬的大雪,窗边是两个同样孤寂的心灵,他们只有相互依偎,才能抚慰彼此内心的孤独。同时,片中镜头的蒙太奇运用,增强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使得镜头语言张弛有度。这边是皇榜状元的评选现场,转眼便切换到了柳如是的屋内,影片以动显静,衬托出柳如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气质。在那样一个纷乱的时代,柳如是犹如一朵超凡脱俗的白莲花,盛开在纷纷扰扰的红尘乱世。再如,柳如是去看望身陷囹圄的钱谦益时,导演同样运用了镜头的切换再现了婚礼当天钱谦益对柳如是所做出的承诺。时而是热闹喜庆的婚礼场景,时而是冷清凄惨的牢狱场面,在一热一冷、一喜一哀的切换对比中,表现了钱谦益对柳如是的深挚情谊。影片在这样细腻的镜头语言下,营造出含蓄蕴藉的情感韵味。

其次,细腻的影像风格表现在唯美的画面上。一方面《柳如是》通过精益求精的画面来渲染剧情,另一方面电影借助或凝重、或艳丽的色彩来凸显人物的情感。影片开始就是一张平铺展开的宣纸,古色古香,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在微微泛黄的宣纸上,电影的镜头由近及远,通过发髻、手镯、服饰、玉坠、手指等局部特写再到女子整个容貌的远距离呈现,勾画出了一个温婉可人的女子形象,这便是一代才女柳如是。在静谧的夜晚,她消瘦的倩影出现在电影的画面之中:哀怨的面庞、乌黑的头发、淡蓝色的衣服、黄色的灯光……在一片古典气息的氛围下,电影将一种淡淡的忧伤、一抹淡淡的哀愁充溢在画面之中,充满了诗情画意。色调在影片风格中是最具直观性与主观性的。文人电影往往通过对影片整体色彩的总体设计和构思来表现人物命运,传达思想,营造意境。[4]《柳如是》在色彩的使用上以暗色调为主,给人一种风雨飘摇的沧桑感。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景,也没有奢华的服装道具,但电影就是在平实、淡雅的唯美影像中,借钱柳的爱情,写出了朝代更迭的兴亡之感。曲曲折折的通径小路、微波粼粼的湖光月色、余音袅袅的悠扬昆曲、空灵纯净的自然风光……影片营造出了一种如梦如幻、飘忽不定的影像风格,让人回味无穷。

三、审美情怀的真挚流露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大明江山风雨飘摇,危在旦夕。影片讲述的就是在这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特殊时期,晚明文人骚客的生活画卷。芳华绝代的柳如是、纵情诗酒的钱牧斋、抗清名将陈子龙……在这个动乱的时代,每一个生命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细腻的镜头语言、缓慢的场景转换、精致的影像画面、内敛的情感表达,共同交织成一部美轮美奂的文人电影精品,在朦胧梦幻的意境下,闪耀着人文关怀。[5]

首先,影片《柳如是》依靠反复咏唱的浓郁情感作为内在动力,在平和的节奏、舒缓的叙事结构中展开情节,强化了影片的视听效果。影片以钱柳的爱情为主线,以明朝的覆灭、清朝的建立为政治背景,在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同时,揭示了文人士大夫的复杂心态。作为一个女人,柳如是生错了时代,但从另一方面讲,她又生对了时代。5岁时,她被家人卖到归家院,跟随江南名妓学艺;14岁,她来到吴江周家,直到吴老爷去世;之后她到教坊司入籍为妓。可以说,命运对于柳如是是不公平的。但是柳如是从来就不是一个懦弱之人,她深明大义、温婉从容,虽在乱世风尘中,一路飘零,却始终保持着善良的本性,有指点江山的英雄气概。影片以柳如是与陈子龙、钱谦益三人之间的爱恨纠葛为叙事基点,或炙热、或内敛的情感是推动电影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与陈子龙相恋的时候,柳如是热情、大胆,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但是陈子龙为了国家大业放弃了与她厮守终生。身为自由人的柳如是不得不再次回到归家院,这时她偶然结实了一代文坛宗主钱谦益。在相处中两人暗生情愫,并在冲破重重阻碍后最终走到了一起。“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柳如是与钱谦益虽相差36岁,但两人彼此惺惺相惜,钱氏不怕辱没家门,不怕家族是非,不怕人言可畏,这样的爱情如同涓涓细流,慢慢滋润着观众的心房,具有感动人心的神奇力量。

其次,审美情怀的真挚流露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在动乱的时代,每个生命个体犹如蝼蚁,渺小又微不足道,钱谦益、柳如是都是如此。影片再现了万历末年知识分子的艰难抉择,充满了人文关怀。陈子龙在南有李自成、北有鞑子兵的时局里,为了家国理想选择放弃儿女私情,积极组织抗清,最终投太湖自尽,以死明志。钱谦益,这位虽有兼济天下的情怀却实为书生的官吏,一度郁郁寡欢,纵情诗酒。在铁蹄踏破大明江山的时候,他为了百姓,为了延续文脉选择了弃城投降。柳如是与钱谦益泛舟湖上,柳氏劝牧斋与自己一同投湖。“你殉国,我殉夫,天经地义”,这样掷地有声的言论从一个弱女子的口中冷静地说出,令人心生敬佩。可是此时的钱谦益却选择了继续活下去,为此两人关系破裂。对于一个心怀天下的文化名士来说,钱谦益这样的选择无疑是痛苦的。影片通过对个体生命的书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柳如是的气节、钱谦益的忍辱负重,电影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人性之光。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作为“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其一生动荡漂泊。无论是对影独徘徊的杨影怜,还是深明大义的柳如是,抑或是痴情不改的河东君,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多情女子,注定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影片《柳如是》就是围绕这样一个传奇女子的一生,再现了明末清初江南文人的生活图景。《柳如是》用特有的文人电影的精神气质,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离乱之歌,引领着观众穿越时光的隧道,一起追忆那段沧桑历史。

[参考文献]

[1]孟宪励.传统文化与中国电影的两大分野——文人电影研究之一[J].电影艺术,2000(02).

[2]薛峤.《柳如是》——又见“文人电影”[N].文艺报,2012-03-07(004).

[3]赵艳.论中国文人电影的美学意蕴[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4]李辉.论中国的文人电影[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5]董广.《柳如是》——新文人电影意境奇观的建构[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