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城市天然草地资源现状与评价

2016-01-12张鹤山郑岑李翔宏郭安国邢旗刘洋田宏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24期
关键词:麻城市现状评价

张鹤山 郑岑 李翔宏 郭安国 邢旗 刘洋 田宏

摘要:采用地面调查和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麻城草地资源和草地类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麻城常见草地植物有157种,分属38科109属,其中牧草类植物112种;按照“中国草地类型划分标准及中国草地类型分类系统”划分标准,麻城草地类型分为6类52型。麻城草地植物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适口性和采食率,并且生物产量高,属优等或良等草地。草地植被整体保护较好,局部出现退化现象,草场利用不均衡,过牧和轻牧同时存在。

关键词:麻城市;草地资源;现状;评价

中图分类号:S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4-6312-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4.056

Abstract:Investigation on grassland resources and grassland sortr were carried in Macheng situation by filed surveying and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157 species from 109 genera of 38 families. Among the plants, 112 species were forage grass. According to“Chinese Grassland Divisional Criteria and Chinese Grass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it was clear that the grassland in Macheng country included 52 types in 6 classes. The forage plants from grassland in Macheng had high nutritive value, good palatability and more biological yield. The most of grassland in Macheng country was preserved well but patical area was degenerated severely. Moreover, because the grassland resources were utilized unreasonably, there are overgrazing grassland and light-grazing grassland.

Key words:Macheng country;grassland resources;situation;evaluation

草地资源是可更新的农业自然资源,被广泛用于畜牧业生产经营[1]。我国南方地区雨热丰沛且同季,适合营养体农业生产,蕴藏着发展草地畜牧业的巨大潜力[2-4]。麻城草地作为我国南方地区草地资源的组成部分,是当地发展草食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和保障。20世纪80年代,湖北省开展草地资源普查,对麻城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距今已有30余年,并且长期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地状况已经发生变化。近年来,麻城草地开发速度加快,许多草山草坡被用来饲养牛羊,草地地块出现过牧或退化现象,草地生产能力下降,致使草地生态系统结构改变、稳定性下降、生态服务功能降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威胁[5,6]。为此,开展麻城草地资源现状和生产状况调查研究,了解草地基本状况,以期获得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对指导当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自然概况

麻城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东经114°40′-115°28′,北纬30°52′-31°36′。三面环山,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40%,低山丘陵约占30%,平原约占30%,最高海拔1 337 m,最低海拔25 m。属北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南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特点,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无霜期长。年均气温16 ℃,日照时数1 634.3~2 119.2 h,年均降雨量1 100 mm。区域内有大面积草山草坡、灌丛草地、疏林草地等草地资源,是湖北省草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麻城天然草地植物资源、草地类型、草场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草地退化状况及草地质量评价。

1.3 调查方法

以20世纪80年代湖北省草地资源普查资料为依据,借助SPOT(地球观测系统)和TM(Thematic mapper)卫星影像图,采用地面调查和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典型样地和观察样地相结合的地面数据采集技术,进行常规草地样方测定,并辅以农户走访调查收集有关草场状况的基础信息。

草本、半灌木和小灌木测定样方为1 m×1 m,测定群落盖度、草层高度、植物种群多度、牧草产量和鲜干比,调查主要优势种类。灌木及高大草本测定样方大小为10 m×10 m,样方内分别测定草本和灌木。灌木产草量测定家畜可采食到的叶和嫩枝。每个样地设3个重复,记录地点、海拔、样地周边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草地植物资源

麻城草地植物种类157种,隶属38科109属,其中禾本科植物40种,豆科植物23种,菊科植物18种,蔷薇科植物12种,其他科64种。在157种草种中,可食性牧草种类112种,占该地区总草地植物种类的73.2%,其中适口性较好的优良牧草植物有50种,主要为禾本科、豆科和沙草科。禾本科植物多数可食,是草场主要饲用种类,典型的有早熟禾(Poa annua)、稗(Echinochloa crusgalli)、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等。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芒(Miscanthus sinensis)、黄背草(Themeda triandra)、羊茅(Festuca ovina)等植物在茎叶嫩绿时为家畜喜食,生长后期适口性下降。豆科植物除有毒植物外,可作牧草的植物质量中等偏上,蛋白质含量高,主要有截叶胡枝子(Lespedeza cuneata)、山豆花(Lespedeza tomentosa)、鸡眼草(Kummerowia schindl)、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等。

2.2 草地资源类型

本次调查样地共207个,其中草本植被、半灌木或小灌木样地110个,大灌木植被样地85个,田埂、地边样线12个,范围覆盖麻城市19个乡镇、街道,调查路线5 400 km。按照“中国草地类型划分标准及中国草地类型分类系统”划分标准,麻城草地类型分为6类52型(表1)。

在6类草地类型中,暖性灌草丛类草地面积最大,占全市草地面积的58.68%;其次为暖性草丛类,占27.18%;低地草甸类和热性灌草丛类分列三、四位;热性草丛类和沼泽类草地在麻城市零星分布,草地面积较小,两者合计占全市草地面积不足1%。

在可利用草地资源中,暖性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和低地草甸类占全市可利用草地面积的95.16%,牧草产量占全市牧草总产量的93.97%。其中,暖性灌草丛类可利用草地分布面积最大,占总利用面积的59.66%,干草总贮量6 526.97万kg,是麻城市重要的放牧草场之一。暖性草丛类干草总贮量为2 584.71万kg;低地草甸类虽然可利用面积较小,但单位面积产量高,干草总贮量为234.65万kg。这三类草场生境条件较好,全市主要牧场分布在这三类草场中,利用潜力较大。

2.3 草地资源评价

草地质量以草地“等”、“级”进行评级[7]。草地植物按其营养价值、适口性和采食率划分为优、良、中、低、劣5个等级,分别对应一、二、三、四、五等。一、二等草地为优良草地,三等草地为中等草地,四、五等为劣质草地。草地“级”的评价是对草地产量所属“级”的划分,是根据草地草产量的高低来划分,共分为8个级别,其中1、2、3级为高产草地,4、5级为中产草地,6、7、8级为低产草地。麻城市各草地型“等”、“级”评价结果见表1。

2.3.1 草地“等”评价 麻城市草地质量以二等和三等为主,草地质量总体评价为中等偏上。中等草地面积占全市可利用面积的60.85%;其次是良等草地占38.67%;而低等草地草地面积仅占全市可利用面积的0.01%;全市无劣等草地。

热性草丛类草地为良等草地,群落由次生热性多年生、中生或旱中生草本植物组成,其间散生少量阳性乔、灌木。群落以禾本科牧草占绝对优势,该类草地盖度比较大,植株比较高大,产量比较高,植物生长前期植株鲜嫩,牛、羊喜食,生长后期,饲用价值较低。

热性灌草丛类草地为中等草地,该类草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体,散生有少量乔木和灌木,稳定性较热性草丛类草地差。该类草地生长期长,枯黄晚,牧草生长前期柔嫩,各类家畜均采食,到生长后期,草质粗糙,纤维素增多,茎秆坚硬,饲用价值显著降低。

暖性草丛类草地为中等草地,包含一、二、三等,其中二等草地面积最大,占到该类草地可利用面积的91.83%。该类草地以多年生中型禾草为主,主要优势植物有黄背草、野青茅、白茅等。植被生长旺盛,草层较高,早期利用,不论是刈割还是放牧均较好,生长前期各类家畜均喜食,后期适口性降低。

暖性灌草丛类草地为中等草地,其中二等草地和三等草地各占该类草地面积的50.41%和49.59%。该类草地主要分布在麻城市东北一带,以暖性中生或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其中散生灌木或零星乔木,结构层次分明。群落种类组成较简单,优势种明显,常由单优势种组成,物种以喜温的种类为主,如野古草、白茅等。该类草地是很好的刈割草场和放牧地。

低地草甸类为良等草地,该类草地中二等草地占可利用面积的76.63%,一等草地占5.13%,三等草地占18.24%。因局部地形低平,水分条件较好,植物种类组成也较丰富,主要有根茎禾草层片、疏丛禾草层片、苔草层片和杂类草层片,某些群落还有中生灌木层片和一年生草本层片。

沼泽类草地划为四等劣质型草地。该类草地多在地表积水、土壤过湿并常有泥炭积累的生境中,由湿生和水生草本植物组成各种草群,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并混生一、二年生草本、灌木与小乔木、乔木、藤本及蕨类植物。该类草地家畜不食或少食,营养成分除碳水化合物外,其他成分很少,属于低等草地,在畜牧业生产上利用价值不大。

2.3.2 草地“级”评价 麻城市草地包括8个草地级别中的6个,分别是1、2、3、4、5和6级。麻城草地以3级以上为主,4、5级草地主要集中在北部,6级以下草地从南到北以斑块状贯穿于全市。6大类草地中,暖性草丛类和暖性灌草丛类草地均以3级草地为主,分别占39.57%和39.93%;热性草丛类草地为5级草地;热性灌草丛类草地以4级草地最多,占到该类草地可利用面积的65.06%;低地草甸类中近1/2面积的草地都为1级草地;沼泽类草地全部为2级草地。以地带性分布的草地中,暖性草丛类和暖性灌草丛类以高产草地为主,而热性草丛类和热性灌草丛类为中产草地;隐域性分布的低地草甸类和沼泽类草地都为高产草地。

2.4 草地退化状况

草地退化分级指标参照《天然草原退化、沙化和盐渍化的分级指标》(GB/T19377)[8]执行。结果表明,麻城市草地退化等级可分为四级,即未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和重度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主要分布在山坡底部和坡中部;中度退化草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的耕地附近;重度退化草地多数分布在水域附近和沿河滩涂。

麻城市未退化草地分布于6大类39个草地类型中,轻度退化草地中分布于4个草地类39个草地型,中度退化草地分布于4个草地类40个草地类型,重度退化草地分布于3个草地类17个草地类型。其中未退化草地和轻度退化草地以暖性草丛类“黄背草+白茅”草地类型为主,中度退化草地以低地草甸类“水芹+小飞蓬”草地类型所占面积最大,而重度退化草地以低地草甸类“狗牙根+雀稗+问荆”草地类型为主要群落。

麻城各乡镇草地退化状况见表2。从各乡镇来看,草地保存较好的乡镇为黄土岗镇、龟山镇、张家畈镇和三河口镇,其退化率分别为16.37%、17.23%、17.66%和17.89%;全市退化比例最高的乡镇为歧亭镇和中馆驿镇,退化草地分别占55.11和54.83%。在轻度退化草地类中,歧亭镇、顺河镇和木子店镇退化草地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该镇草地面积的40.89%、32.22%和22.72%;在中度退化草地类中,以中馆驿镇、宋埠镇和铁门岗乡退化草地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5.06%、44.31%和30.06%;在重度退化草地类中,以鼓楼街道、南湖街道、白果镇和龙池街道最为严重,其重度草地占该镇草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9.34%、18.41%、12.09%和11.54%。

3 小结与讨论

3.1 草地类型

草地类型是草地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的高度抽象与概括[9],受到热量和水分[10]、垂直地带以及土壤因素的影响[11]。麻城天然草地植物种类复杂,多样性丰富,形成了丰富的草地类型,可分为6类52型。相比20世纪80年代草地资源普查结果,麻城草地类型新增加了2个草地类,即低地草甸类和沼泽类。在麻城可利用草地资源中,暖性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和低地草甸类三类草地为当地草地畜牧业提供了90%以上的可饲牧草资源。然而,三者在草地畜牧业中的地位并不对等,低地草甸类草地由于地处河滩地,物种丰富,草质优良,便于放牧家畜,被广泛用于畜牧业生产,其他两种草地多地处偏远且交通不便,利用程度不高。

3.2 草地资源评价

草地资源评价是对草地资源植物种类营养价值、适口性以及草地生产力的综合考量。根据草地植物营养价值、家畜的喜食程度以及适口性综合评价程序,能够对草地做出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价[1]。麻城草地植物占全省草地植物的16.8%,可被家畜采食的草地植物种类占全省可利用草地植物的22.3%,草地“等”级主要以二等和三等为主,全市52个草地型中二等草地型有23个,三等草地型有26个,草地资源评价属于中等偏上,且以中高产草地居多。然而,牧草适口性或营养价值的优劣并非绝对不变[12],会随家畜种类和牧草不同生育阶段而发生变化,比如麻城草地中的优势种白茅、芒等植物,其生长初期时叶片较嫩,适口性好,生长后期茎叶粗硬,适口性差,营养价值也随之降低;而菊科有些植物种类虽然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由于生长阶段有强烈的气味造成家畜不愿采食。因此,草地资源评价是一种动态的监测行为。

3.3 草地退化现状

人类活动是造成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13,14],如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的人为破坏、水土流失、荒山荒坡的盲目开发等。从麻城草地退化区域看,靠近市区的鼓楼街道、南湖街道、龙池街道以及白果乡,这些区域受城市建设、开荒种地等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多数为重度退化草地;而麻城南部和北部地区的耕地区域则是中度退化草地的主要分布区域。此外,不同草地类型具有不同的退化程度,饲用价值高的低地草甸类草地易被过度利用,造成草地退化严重,而以白茅、黄背草为优势种的热性草地或灌丛草地利用率偏低,草场保护较好。

综上所述,麻城草地资源植物种类丰富,草地类型多样,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也存在植物种类营养价值低、适口性差,局部草地利用过度、开发利用不平衡的问题。为此,今后应加快南方地区草地现代畜牧业项目建设,实施草地改良,改善牧草品质,调整放牧压力和牧草资源的时空分配,合理地利用草地资源。同时,发展农区草地农业,推广人工种草,也是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农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白跃华,魏绍成.草地资源评价方法与综合评价程序[J].中国草地,2001,23(2):63-66.

[2] 王 堃,韩建国,周 禾.中国草业现状及发展战略[J].草地学报,2002,10(4):293-297.

[3] 张新时,李 博,史培军.南方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1):1-7.

[4] 李向林.中国南方的草地改良与利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1(S):92-96.

[5] 张自和.无声的危机-荒漠化与草原退化[J].草业科学,2000, 17(2):10-12.

[6] 杨汝荣.我国西部草地退化原因及可持续发展分析[J].草业科学,2002,19(1):23-27.

[7] 北方草场资源调查办公室.草场资源调查技术规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8] GB/T19377-2003,天然草原退化、沙化和盐渍化的分级指标[S].

[9] 许 鹏.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6-66.

[10] 胡自治.草原分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34-138.

[11] 于 磊,鲁为华,阎 平,等.新疆昭苏县境沙尔套山天然草地牧草资源与评价[J].中国草地学报,2014,36(4):5-11.

[12] 刘黎明,赵英伟,谢花林.我国草地退化的区域特征及其可持续利用管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4):46-50.

[13] 孙海群,周 禾,王 培.草地退化演替研究进展[J].中国草地,1999(1):51-56.

[14] 任继周,林慧龙.农区种草是改进农业系统、保证粮食安全的重大步骤[J].草业学报,2009,18(5):1-8.

猜你喜欢

麻城市现状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Teaching Plan Unit 1 The Art (Book 6)Reading
冰棒
跨越 麻城市住建工作发展解码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落实“四个全面”战略 推进“五化同步”建设 麻城市黄土岗镇掠影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