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

2016-01-11郝俊辉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期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脑梗死

郝俊辉

【摘要】 目的 浅析治疗脑梗死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160例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80例。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 对照组单纯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为70.0%, 观察组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3±2.1)分少于对照组的(16.2±2.3)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 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脑梗死;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112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中医上称之为中风或卒中[1]。该病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 是由很多种因素造成局部脑组织血液无法得到血液供应, 使得脑组织缺氧缺血而坏死。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就是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就是脑血栓。该病发病后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且反复发作。临床上脑梗死的保守治疗方法就是抗血小板和调脂[2]。本文对1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用本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6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的患者入院后均经头颅CT和MRI确诊为脑梗死, 且均符合临床脑血栓诊断标准。排除脑栓塞和脑出血患者, 所有患者均属于第1次发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80例。观察组男50例, 女30例, 年龄45~80岁, 平均年龄62.5岁;对照组男48例, 女32例, 年龄46~75岁, 平均年龄60.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所有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吸氧和使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0.5 g溶入浓度为0.5%的生理盐水250 ml。根据病情给予浓度为20%的甘露醇静脉滴注, 剂量按病情酌量。使用醒脑药物如白蛋白水解物, 采用肌内注射的方式, 剂量≤30 mg, 注意保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服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口服, 2次/d, 0.1g/次, 疗程为1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加入他汀类药物进行调脂治疗, 药物为阿托伐他汀, 口服, 1次/d, 10 mg/次, 疗程为1个月。

1. 3 疗效评定标准[3] 采用中国卒中评定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 得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依据患者的病情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评价方式。显效:患者偏瘫、头痛、意识不清等临床症状完全改善, 受缺损的神经功能得分明显减少90%~100%左右, 没有致残, 患者能够自理;有效:患者偏瘫、头痛、意识不清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受缺损的神经功能得分明显减少45%~89%左右, 1~3级残疾, 部分生活能自理;无效:临床症状无任何明显改善, 受缺损的神经功能得分上升。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 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分别为(24.8±2.3)分、(24.6±2.4)分,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不同的药物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3±2.1)分少于对照组的(16.2±2.3)分, 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四肢麻木、视力模糊、头痛等。导致脑梗死形成的原因是血小板和动脉粥样硬化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 临床上脑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案就是抗血小板和调脂。阿司匹林除了有镇痛解热的功效之外还有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脑部微循环的作用。他汀类药物是新型的调脂药物, 其可以有效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的各种酶的活性, 使肝脏内的胆固醇合成量减少, 有改善动脉斑块的面积的功效。上述两种药物联用, 可以有效减少血栓形成, 改善脑组织微循环, 减少胆固醇合成量, 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提高临床整体治疗效果[4]。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为70.0%, 观察组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3±2.1)分少于对照组的(16.2±2.3)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比单用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且两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能够发挥出更为有效的抗血小板和调脂作用, 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降低脑梗死患者致残和致死率,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付广荣, 员伟强, 李根玉, 等.他汀类药物治疗早期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国保健营养, 2012, 7(6):44-45.

[2] 臧广霞. 64例脑梗死患者早期他汀类药物疗效观察.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4, 26(6):93-94.

[3] 王春雨, 王海鹏, 刘洁.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评价.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 7(25): 96-97.

[4] 周利英.依达拉奉联合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46例临床观察.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3, 25(5):101-102.

[收稿日期:2015-07-27]

猜你喜欢

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脑梗死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餐前还是餐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服用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能治病的“阿司匹林树”
脑梗死怎样治疗
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PCI干预患者血脂及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影响
肠溶阿司匹林不能防止胃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