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使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小儿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

2016-01-10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9期
关键词:臂丛罗哌卡因

罗 辉

(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 新疆 和田 848000)

臂丛神经阻滞是对肩部以下上肢手术患者进行麻醉的有效方法之一。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局部麻醉药物,具有阻滞的时间长、对心脏的毒性低等优点。但关于使用罗哌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最佳浓度却尚未被确认。为探讨使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小儿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我们对近几年在我院进行上肢手术的120例患儿使用三种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了臂丛神经阻滞,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上肢手术的120例患儿。所有患儿均不对本次研究中使用的药物过敏,未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先天性神经系统疾病,无肝肾功能障碍,无臂丛神经阻滞史。所有患儿的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在这些患儿中,有男性患儿82例,女性患儿38例;其年龄为2~11岁,平均年龄为(5.32± 1.36)岁。在这些患儿中,有64例患儿发生了肱骨、尺骨或桡骨骨折,需进行内固定手术;有48例患儿发生了手腕、手掌、手指及其他部位创伤,需进行清创内固定手术,有8例患儿患有其他疾病,需进行上肢手术。随机将这些患儿分为Ⅰ组、Ⅱ组和Ⅲ组,每组各40例患儿。三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生活环境等一般资料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让所有患儿在术前禁食。在患儿进入手术室后,为其肌肉注射5 mg/kg的氯胺酮和0.015 mg/kg的东莨菪碱。待患儿入睡后,使用面罩让其吸氧,连续监测其心率、血压、心电图、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为患儿开放静脉通道。使用神经刺激仪(美国HDC公司生产)辅助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用A-50神经刺激针在患儿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间穿刺,频率为1HZ,强度为0.1~5mA。开启神经刺激仪,逐渐调整进针的位置和强度,直到患儿出现肌颤动反应,回抽无血,开始为其注入罗哌卡因。对Ⅰ组患儿注入浓度为0.1%的罗哌卡因,对Ⅱ组患儿注入浓度为0.25%的罗哌卡因,对Ⅲ组患儿注入浓度为0.3%的罗哌卡因。各组患儿罗哌卡因的用量均为0.5ml/kg。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对其进行合适的手术。若术中患儿出现哭闹、四肢躁动等情况,可为其静脉注射2ml/kg的氯胺酮。

1.3 观察指标及相关的判定标准

观察三组患儿麻醉的效果、感觉神经阻滞的时间、运动神经阻滞的时间、镇痛效果持续的时间及躁动、精神症状、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麻醉效果判定标准

1级:患儿在进行穿刺和手术的过程中均无反应。2级:患儿在进行穿刺和手术的过程中有轻微的肢体颤动,但不影响手术的进行。3级:患儿在进行穿刺和手术的过程中有明显的肢体扭动,不能继续进行手术,需要对其进行外界约束或使用适量的麻醉药物方可继续进行手术。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麻醉的效果

经过麻醉后,Ⅰ组中麻醉效果为1级的患儿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Ⅱ组及Ⅲ组中麻醉效果为1级的患儿所占的比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中麻醉效果为1级的患儿所占的比例与Ⅲ组中麻醉效果为1级的患儿所占的比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三组患儿麻醉的效果[例(%)]

2.2 三组患儿术后身体恢复的情况

经过麻醉后,Ⅲ组患儿感觉神经阻滞的时间、运动神经阻滞的时间、镇痛效果持续的时间明显优于Ⅰ组患儿及Ⅱ组患儿,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Ⅰ组患儿及Ⅱ组患儿,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三组患儿术后身体恢复的情况(min)

3 讨论

使用神经刺激定位法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是近年来临床上出现的一种新的臂丛神经阻滞方式。该方法通过单个刺激波来刺激患儿的神经,诱发肌肉收缩,从而精确地定位穿刺针的位置,提高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其脂溶性低,对心脏和中枢神经的毒性也较低,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进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药物的浓度是决定麻醉效果的关键。想要达到较好的麻醉效果,必须有足够浓度的麻醉药物浸润患儿的神经根,同时又不能使其因麻醉药物浓度过高而发生严重的麻醉并发症甚至麻醉药物中毒。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Ⅰ组患儿进行麻醉的效果优于Ⅱ组患儿及Ⅲ组患儿,Ⅲ组患儿感觉神经阻滞的时间、运动神经阻滞的时间、镇痛效果持续的时间均明显优于Ⅰ组患儿及Ⅱ组患儿,但Ⅲ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Ⅰ组患儿及Ⅱ组患儿。这说明,对患儿使用的罗哌卡因浓度越高,其进行麻醉的效果越好,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越高,不利于其术后身体的恢复。综合考虑麻醉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建议临床医师使用浓度为0.25%的罗哌卡因对患儿进行臂丛神经阻滞。

综上所述,使用浓度为0.25%的罗哌卡因对小儿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较好,术后患儿身体恢复的速度快,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1] 李露,张晓光,廖俊,等.神经阻滞的罗哌卡因浓度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13):1278-1280.

[2] 王祥和,丰浩荣,许鹏程,等.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及血药浓 度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 11,27(8):781-783.

[3] 王磊,吕飞.0.5% 罗哌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J].中 国社区医师,2011,13(10):118.

[4] 王祥和,陈韬,张群英,等.相同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观[J].东 南国防医药,2010,12(3):200-202.

[5] 肖实,曲良超,曾剑文,等.罗哌卡因臂丛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在显微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1,34(4):311-312.

猜你喜欢

臂丛罗哌卡因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规范康复疗法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