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脂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探析

2016-01-10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9期
关键词:汀钙阿托阿司匹林

冯 升

(上海市杨思医院心内科 上海 200126)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以动脉壁增厚、变硬以及弹性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1]。该病的发生主要与患者长期吸烟、过于肥胖、血脂偏高以及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因素有关。其中,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2]。因此,临床上在对高血脂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有效地控制其血脂水平。近年来,我院联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脂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此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高血脂伴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本次研究中患者的纳入标准是:①患者均经动脉造影检查被确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②患者的血脂均偏高。③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患者的排除标准是:①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②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患有恶性肿瘤。③患者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存在禁忌症。④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患有精神类疾病。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09例,女性患者91例,其年龄为40~75岁,平均年龄为(57.69±7.94)岁。其中,有合并高血压的患者46例,有合并糖尿病的患者41例,有合并冠心病的患者29例。我院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各有100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我院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饮食控制以及生活方式指导,同时使用相应的药物对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我院对阿司匹林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阿司匹林的用法为:每次服用100mg,每天服用1次,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5个疗程。我院对联合用药组患者联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对该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方法与阿司匹林组患者相同。阿托伐他汀钙的用法为:每次服用10mg,每天服用1次,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5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3]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以及治疗后6个月与12个月其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稳定的比例、颈动脉斑块的面积以及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正负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其IMT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其IMT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6个月与12个月后,联合用药组患者的IMT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其IMT的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IMT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2.2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其颈动脉斑块稳定的比例以及其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其颈动脉斑块稳定的比例以及其颈动脉斑块的面积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6个月与12个月后,联合用药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的比例以及其颈动脉斑块的面积均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其颈动脉斑块稳定的比例以及其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其TC、TG、LDL-C以及HDL-C水平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其TC、TG、LDL-C以及HDL-C的水平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6个月与12个月后,联合用药组患者TC、TG、LDL-C以及HDL-C的水平均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2.4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联合用药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有2例患者发生了急性脑梗死,有1次患者发生了短暂性脑缺血,有5例患者出现了恶心及胃肠道不适等症状,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阿司匹林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有6例患者发生了缺血性脑卒中, 有4例患者发生了急性脑梗死,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联合用药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略低于阿司匹林组患者,但二者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

表3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其TC、TG、LDL-C以及HDL-C水平的比较(mmol/L)

3 讨论

相关的研究表明,临床上在对高血脂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有效地控制其血脂水平对提高其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阿司匹林是临床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阿托伐他汀钙是目前临床上首选的降脂药。该药不仅能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时还具有保护其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4]。近年来,我院联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脂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患者的IMT、颈动脉斑块稳定的比例、颈动脉斑块的面积以及其TC、TG、LDL-C、HDL-C的水平均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略低于阿司匹林组患者,但二者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这与詹琴[4]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见,联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脂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改善其血脂水平,并能降低其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且用药较为安全。

[1] 申丽红, 梁小乐, 高旭光. 急性脑梗死患者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3): 237-239.

[2] 赵新民.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4,19(5):337-340.

[3] 陈利巧,芦靖,魏国会等. 阿司匹林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机制[J]. 河北医药杂志,2009,31(19):2539-2540.

[4] 叶平. 他汀类药物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石[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11(6):479-480.

[5] 詹琴,荆波,孙倩. 阿托伐他汀与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不同回声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的影响[J]. 医药论坛杂志,2014,35(8):43-45.

猜你喜欢

汀钙阿托阿司匹林
老年冠心病运用阿托伐他汀钙复合曲美他嗪的临床诊治效果分析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清脑舒络汤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探析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观察
1例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