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师德思想在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2016-01-09刘师兵徐冶于洋李松岩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22期
关键词:师德高校教师

刘师兵++徐冶++于洋++李松岩

摘 要 对于高校教师的科研评价应着重于师德评价,科研课题、论文的质量和带教学生的素质都能客观反映高校教师的思想品德。将师德思想应用于高校教师的科研评价体系的首位,能够提升高校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维护科研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关键词 师德;科研评价;高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40-02

1 前言

科研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在当前“教研相长”的时代要求下,各大高校也根据各自学校的教研队伍构架制定了不同的科研评价标准,并将这些标准作为评价教师科研能力、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工作的参考标准。高校教师越来越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科研积极性大大提高。由于各高校的定位、专业、科研领域及科研方向的不同,评价标准难以实现所有专业科研评价的公平性,因而评价标准制定得越来越细化且多元化。我国传统师德观念认为:“师者,人之模范也。”师德不仅体现在课堂授课,更体现在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因为科研工作更强调科研个体的慎独精神。因此,对师德的评价应放在教师科研评价的首要位置。我国传统师德思想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且不断完善、进步,也激励和约束着当代教师的思想品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教师只有端正自己的科研态度,求真求实,才能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2 传统师德思想对高校教师科研作风的指导作用

“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是《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新时期高校教师的要求。在经济发展活跃的当今,在繁忙教学任务之外能潜心做科研的教师并不多。《大学》的第一句就教导知识分子学习的目的在于“明明德”,然而不求德厚,只求位尊禄重,醉心于学术之名带来崇荣之心的大有人在[1]。对于高校教师科研思想导向的引导,各大院校在科研评价标准中均制定了行政性行为规范,但规范只是硬性要求,对于自发性的行为规范应当加大鼓励力度。儒家传统思想强调“修身”,认为“修身”是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则,对于道德行为规范强调“自发性”,而不是强制性。当前社会的经济形势,确实存在一定的经济利益诱惑,使一些教师的科研动机不纯粹。高校对教师科研评价中,不仅仅要从书面上形式性地审查教师的科研作风,更应强调科研作风的自律。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作为衡量教师科研素养的标准,从而建立完善的科研师德评价机制。

3 传统师德思想对高校教师科研方向性和连续性的指导作用

科研工作是具有连续性的,这种连续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研工作的周期长,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潜心钻研;二是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的连续性,即科研工作者研究的方向和深度要有一定的连续性。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实验实践能力,还要有毅力和“乐业”精神。一些教师为了迎合评价标准而科研,为了业绩而科研,认为科研评价仅仅是业绩分数的累加,而回避这样的科研态度带来的经费浪费、环境污染、人力资源浪费等一系列学术弊端。教师的科研工作,不仅仅是对于某一领域的探索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将成型的科研方法、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具有验证性的实验结果充实到教学中去,在明确研究方向的同时,拓展自身视野,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

《资治通鉴》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即严肃、严谨却照本宣科的教师不少见,但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就非常难得了。在科研评价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的科研没有专一性和延展性,触及的领域多,且没有连续性,科研论文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形式上有“凑数”的嫌疑,甚至出现抄袭等学术造假行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信仰”的缺失。很多高校的教师科研评价标准对不同职称教师的科研论文质量有明确的要求,从政策导向上引导教师多发高质量科研文章。作为知识分子,应当崇尚科学精神,将科学精神作为自己科学实践活动中的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如果只是“遵守规定”,实在是科研工作者的悲哀。只有坚持信仰,才能对自身的研究领域有着宏观的认识和长远规划。坚持信仰,归根结底是做“人”的方式和对传统思想中“人”的理解。孔子说:“修己以安人。”只有“正身、正义”,才能做到《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为师准则。

4 传统师德思想对高校教师科研带教评价的指导作用

高校教师的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课堂授课和科研工作。由于当前各高校对大学生科研素质的高标准、严要求,使得授课与科研融为一体,使大学生有了更多与教师合作科研项目的机会。也正因为如此,教师的科研工作已不仅仅是实验活动,而是在科研中传授知识,同时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项目。能否带出科研素质较高的学生,是对教师科研能力的一种考验,也是近年来高校对教师科研评价的重要内容。学生的科研素养和文章写作质量,都反映了带教教师的科研能力。学生对带教教师的科研评价作为对教师整体科研评价的参考,也是较为客观的评价方式。在对教师的科研评价中,应将该教师培养的学生的科研水平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以带教者的科研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传授科研思维以及学生的反馈信息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参考项目。我国传统师德思想对这些评价内容都有过阐述,无论是对教师带教学生方面,还是科研评价方法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传统师德思想中的“言传身教” 在教师的科研评价过程中,很多评价标准围绕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进行,而越来越多的经验表明,大量的科研成果并不完全代表教师的科研态度、科研习惯和科研诚信等,在带教过程中却能够暴露一些科研恶习。我国自古就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孟子的“正人先正己”,荀子的“以善先人者谓之教”,陶行知的“教师应当以身作则”,等等,都强调了教师的“模范”作用。教师的科研思路时刻影响着学生科研思路的创建,而教师的实验动手能力、节约思想、慎独精神、实事求是等,也都时刻影响着学生的科研养成。因此,在科研评价的过程中,对学生科研素养的考验间接反映了带教教师的科研素养,能够成为客观评价教师科研水平的凭据之一。endprint

传统师德思想中的“因材施教” 高校教师带教学生做科研是能够相互促进的,教师能够指导学生的科研方向,学生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接触到的新领域等也会给教师以经验和灵感。在历届大学生科研汇报时,都会有一些科研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也会有一些学生应付了事,甚至认为科研是浪费时间的现象出现。这些现象都提醒教师在带教大学生课题、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组织学生学术交流时,都应当注意因材施教。孔子主张在授课的过程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在科研带教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综合素质来为学生选择适合的科研方向。如: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选择科研实验类的课题;写作能力好、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可以选择调查问卷方面的课题;对于努力克服自身缺点的学生也应当给予指导,并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教师在掌握学生自身特点的同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循循善诱。在科研评价过程中也应当将学生的科研态度作为对教师科研评价的一部分,毕竟引导学生热爱科研,以端正的态度对待科研,也是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贡献。

传统师德思想中的“尊师重道” 我国古代有很多尊师典故,如理学家杨时的程门立雪、儒商始祖子贡的尊师至诚、唐太宗李世民的教子尊师等,都体现了教育思想中的尊师美德。然而自古以来知识分子都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观念,什么样的教师值得尊重,什么样的教师能获得学生的尊重,这是在科研评价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通常来说,在对教师的科研评价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最为真实和多元化,因为学生能够时刻观察到教师的科研态度、科研方式、科研真实性等一系列能够反映教师科研水平的方面。而当前的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更开放,对教师的选择性更具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双向选择,因此,学生对教师尊敬与否、对教师的客观评价都反映了教师的科研方向与能力。《师说》认为,“师”和“道”是密不可分的,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修于自身科研素养,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教师的科研评价标准不应仅仅拘泥于科研成果、奖项和论文数量,最重要的是要将教师的师德放在科研评价的首位,用儒家传统师德思想严格要求教师,使教师真正做到“修身”,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将儒家传统教育思想和师德师风评价融合到一起,让教师从信仰、本性上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道德水平,这样才能使高校的科研评价机制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同时也促进我国的科研环境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梅兰.论师德在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中的回归[J].教师教育论坛,2014(2):68-71.

[2]魏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内外因分析研究[J].教育探索,2011(5):125-126.

[3]杨玉浩,苏雄武,方义涛.传统文化背景下大学教师师德的时代内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16):

124-126.

[4]张学敏.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科研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101-104.

[5]龙献忠,许烨.教师职业角色发展的嬗变及伦理反思[J].高校探索,2012(3):119-123.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德高校教师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要做师德的楷模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兼职行为规范化的路径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