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工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6-01-07吴江徐爱杰任建兴吴懋亮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2期
关键词:探索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吴江+徐爱杰+任建兴+吴懋亮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民教育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任务。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仍存在制度层面、办学层面的矛盾和亟须解决的问题。结合能源动力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提出从树立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多学科交融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全面推行科创计划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2-0083-02

目前,国外许多国家在教育的改革和实践中,都十分重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国提出要创建创新型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创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其中实践是创新的根本,每年都有众多的高校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但是往往表现出不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的问题。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如今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教育部设立了国家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高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上海市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付出努力,深入研究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运用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出新型创新人才解决我国创新人才紧缺的问题,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口强国。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和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培养模式。高校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包括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这两大部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二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知识丰富、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和能力强,具有很强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级创新人才。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科研创新发展

2001年,博耶委员会对美国123所研究型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发表了《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该报告指出,所有被调查的研究型大学都让本科生有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机会,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程度较高。在被调查的大学中,约有16%的学校学生的参与度在75%以上,另有26%的大学,一半左右的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学校除了给学生提供机会,还把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作为完整的本科教育的一部分,并通过培养体系要求和规定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

该报告同时指出,研究型大学为了加强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活动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设立科研创新指导中心和科研创新项目基金等。在被调研的91所研究型大学中,约93%的大学建立了校级或者系级别的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指导机构。一些著名的大学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都设立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训练计划,鼓励和资助本科生提出原创独创性的科研项目,支持学生独立开展科研研究。大大提高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内高校本科培养创新人才存在的问题

2005年温家宝同志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近年来,虽然我国许多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也还没能找到特别有效的培养模式。综合分析,当前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制度层面的弊端。科学良好的评价制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而其中阻碍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许多高校当前的评价制度存在弊端。(1)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考核主要是硬性要求,也较为死板,缺乏宽容度和灵活性。主要以分数和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过多的过级考试让学生陷入几乎疯狂的境地,导致学生花在科研创新活动方面的精力和时间不足。(2)高校在对教师的评价时大多只重视科研部重视教学,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而在学术评价体系上又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同样也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办学层面的问题。课程和师资设置问题。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然而当前我国高校许多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还很薄弱,而且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给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另外在课程设置问题上,目前国内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只重视大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及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非智力素质的发展,不利于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过于专业化单一化,个性化内容也较少,缺乏实践性、通识性。

3.实践与创新的矛盾。实践教学环节滞后,实践课程具有明显的单科性和简单的验证性,缺乏启发学生自主创新思维,训练方法传统甚至落后,流于形式,有些时候就是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课程的“自我封闭”和传统教学思维方法的束缚以及现有实验教学条件的制约,实践性教学环节目前尚未构建起既合理科学,又融入新技术新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创新思维和研究型学习的科学教学体系,缺少综合性、研究性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创新性思维引导。

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1.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创新的教育理念呼吁实现以塑造创新品格、提高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体系。深入改革教育教学的关键首先在于做好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转变,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新理念。通过能源动力类教学研讨会讨论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改革,让广大师生认识到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注重创新教育、特色教育、素质教育思想,努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致力于将能源动力类专业的教育目标定为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较高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2.保留优势学科,创建多学科交融体系。在重点学科的建设基础上,创建多门优势学科。促进多学科交融。一所高校的优势专业决定了其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和行业领域的地位和生存发展空间。加大对传统优势学科的建设和改革力度,使这些学科专业具有更加雄厚的办学实力、更加鲜明的办学特色、更加明显的学科优势、更加突出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学校在建设重点学科的同时又积极建立交叉学科专业,赋予传统专业新生命,增强竞争力,构建能源动力类教学新体系,促进学科优势融合,鼓励协同创新、综合创新。

3.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拥有行业企业多个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生产实习、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作为首批能源动力“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单位,学校大力推进能源动力“卓越工程师班”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优秀工程师和管理模式等资源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意识的学生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学校大力推进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企业输入优秀创新人才;改变实验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比例,鼓励向本科生开放教授实验室,不断开发新的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支持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实验,发表学术科研论文,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加强。

4.全面推行本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积极推进能源动力类学生科创计划,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请并获得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让学生尽早熟悉并进入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和了解自己所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加强师生团队沟通合作精神和表达交流能力。通过科创训练,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竞争力,为科研创新奠定一定的基础,学生在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的比例不断提高。

五、结束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民教育的核心,加快创新人才培养,解决人才紧缺问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国梦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高等教育则承担着这一重大历史责任,改变现有对创新人才培养不利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和途径,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根本。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对构建能源动力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提出从树立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多学科交融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全面推行科创计划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江,吴强,任建兴,何平,贺文龙,胡程镇.大学生科创项目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04).

[2]吴江,郑莆燕,任建兴,何平.关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

[3]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03).

猜你喜欢

探索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