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三个转化” 助力教育创新

2016-01-07王建利

政工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官兵基层思想

王建利

做好“三个转化” 助力教育创新

王建利

鉴于基层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时间、骨干、质量等问题,需要做好“三个转化”,促进教育创新。一是教育思维创新,实现教育由“避害”向“趋利”转化;二是教育队伍创新,实现教育由“施教”向“组教”转化;三是教育资源创新,实现教育由“内力”向“外援”转化。

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转化;创新

创新增强活力,创新凝聚智慧。基层经常性教育时间紧、教育骨干能力弱、教育效果质量差等问题,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级在减轻教育负担、提高骨干能力、增强教育效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官兵在解决现实思想问题上的期盼也与日俱增。抓好基层政治教育,扎实打牢官兵思想根基,需要在创新上聚焦用力。

一、教育思维创新,实现教育由“避害”向“趋利”转化

回顾我军发展史不难发现,部队的思想工作从萌芽、发展、成熟,到现在健全和固化,无不彰显“趋利”性的作用。土地革命时期的农奴翻身当主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解放、驱逐外侵,解放战争时期的建立新中国、建设新社会,处处体现军人的利益诉求。随着时代发展和价值观的多元,越来越多的基层教育侧重点由“趋利”性向“避害”性转移,有的是为了防止官兵思想波动、安全漏洞,有的是为了迎接检查不出纰漏,有的是为了避免社情舆情负面影响等等。这种“避害”教育,走在了官兵思想的后面,处于被动的状态。基层教育思维要创新,需要重视和运用“趋利”性教育。

一是要把教育的指向性树立起来。进一步明确教育“为什么”、目标“是什么”。围绕实现强军梦,以培养“四有”军人为导向,以建设“四个军营”为任务去抓建教育,让每一名官兵在教育中都能够实现“我的梦”。要把教育的“利”具体化、阶段化、现实化,让官兵在追梦逐“利”中增强工作动力。

二是要把教育的功效性突出出来。把官兵的现实需求、成长进步的期盼渴望融入教育中,做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让大家能够在教育中拉直心中问号,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提升教育的全面性,既要让官兵喝“心灵鸡汤”调节心态,又要让官兵喝“补钙”“补气”的大补汤强健体魄,真正让教育功效实起来。

三是要把教育的吸引力增强起来。做足教育“加减法”,减轻基层负担,避免无效沟通。增强官兵对教育的认同感,用真理说服人、真情感染人、真实打动人,在教育中找到信心、坚定信念。大胆探索利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寓教于乐,扬长避短,增强教育活力。

二、教育队伍创新,实现教育由“施教”向“组教”转化

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抓手。从建军之初贴标语、打快板、办学习班,再到现在的十三种教育方法,无不展示着军队的优良传统和官兵的聪明才智。从王克勤运动,到郭兴福教学法,再到房萍带兵36法,无不闪耀着创新的魅力。当前,年轻官兵学历较高、阅历丰富,民主意识和思辨能力明显增强,基层施教者面临讲不通、辩不过、说不服的尴尬。现实的教育矛盾倒逼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加迫切地思考如何改变。基层自主教育时间要提高效率,施教者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更需要兼具较强的组教能力,在发动群众、统筹兼顾、教管并举上求突破,打好思想阵地的攻坚战、持久战。

一是要有群策群力的魄力。要引导大家形成共教共育的理念,让“一人讲”变为“大家教”。通过设立群众讲堂、健全骨干宣讲队、组织官兵辩论赛等形式,让官兵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在教育中融会贯通。积极开展微讲堂、微阅读、微视频、微动漫、微广播等微教育,让官兵时时处处受教育。

二是要有行之有效的手段。实施教育的“简政放权”,真正做到基层教育该搞什么、怎么搞由基层说了算,增强教育主动性、针对性。开展“精准”教育,不搞上下一般粗,打造适合本单位官兵的特色教育,让“品牌”“特色”成为基层教育常态机制的有效抓手。

三是要有检验效果的标准。把是否有利于战斗力提升作为检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监督、检查和考核等措施的作用,督促教育服务中心、服务大局。让官兵参与评判,通过精神面貌、官兵作风、单位成绩和任务完成情况对照,让教育在自我完善中增强实效。

三、教育资源创新,实现教育由“内力”向“外援”转化

在我军发展过程中,“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赓续着军队的优良传统。长征时期的“十送红军”,抗战时期的“沂蒙红嫂”,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群众的小推车”,以及“南京路上好八连”、九八抗洪、汶川抗震救灾等等,这些历久弥新的事件,无不震撼官兵的心灵。伴随城市户籍政策的改革,官兵随军政策的调整,以及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官兵驻地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官兵在遇到思想问题时,与家庭、朋友甚至社会团体交流的比例有所上升,“有问题,找组织”的传统内部教育模式面临着新挑战。在社情舆情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必须在用好外部资源上谋突破,让“外援”在服务部队、教育官兵上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要跟踪用好家庭资源。建立与家庭互通互联的畅通渠道,让良好的家风家训影响官兵,让真实的家人家事感动官兵,让幸福的家貌家梦激励官兵,增强官兵荣誉感、归属感。完善常态化互动机制,通过定期家访、举办军属联谊会等形式,让家人参与到部队教育中来,盘活家庭教育资源。

二是要稳妥拓展社会资源。做好军民融合这篇文章,在科技、经济、心理、法律援助、舆论引导方面,大胆吸纳地方的成功经验,让成熟、可靠、有效的社会资源为我所用。依托现有平台,搭建人才通道,让官兵走出去,用丰富的社会资源拓展视野、提升层次。

三是要努力寻求权威资源。发挥权威资源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在政策宣讲、是非辨析、解疑释惑等方面发挥作用。用好上级配发资料,重视“三个半小时”效率,利用知名人士、权威专家和党政机关的优势,把大道理讲出来,让官兵能看到、能听懂、能理解、能接受,夯实“正能量”的基础。让传统资源活起来,让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引导风向,塑造军人的好样子。

【作者系91329部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E221

A

猜你喜欢

官兵基层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思想与“剑”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走基层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