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高等教育综改 助力北京新发展

2016-01-06王俊郭伟

世界教育信息 2015年21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北京市

王俊+郭伟

编者按:桑锦龙,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为了解北京市近期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情况,本刊就北京高教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改革的挑战与机遇、改革目标、京津冀高教一体化等问题对桑副院长进行了专访。

一、首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意义与影响重大

《世界教育信息》:从城市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双重视角来看,您认为首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与影响?

桑锦龙: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时期,立足北京实际,全面分析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对于明确新的历史阶段首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体而言,我认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首都工作的指示,准确把握新时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推动改革是“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历史时期北京现代化建设的主线。特别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等全局性、战略性任务,必然会对北京市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全面准确地认识高等教育在北京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在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就成为研制北京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个人有以下几点初步认识。

第一,丰富多样的高等教育学习机会既是北京的城市特征和比较优势,也是市民最为关心的民生福祉之一。作为中国大陆地区最重要、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中心之一,北京丰富多样的高等教育资源、人才济济的高等教育机构、充沛的新增高素质劳动力储备、发达的高等教育服务业都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也是市民最为关心的民生福祉之一。

第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关系到北京市能否率先形成科技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建设“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大局。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首都经济增速正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个位数增长,第三产业主导地位不断强化,科技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和建设“高精尖”经济结构将成为“十三五”期间首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就迫切需要高校更好地发挥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功能,为首都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奠定基础。201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148个国家的专利申请进行追踪后得出结论: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创新国家,其专利申请占全世界总量的27.9%,主要由大学助推。与此相比,我国大学的贡献较小,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教育机构的申请人排名中分别为第14位和第21 位。这说明,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相辅相成的,应该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首都高校支撑北京市经济转型升级能力。

第三,北京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对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战略具有重大影响。“十三五”时期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尽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稳步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这显然对首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目前,全市普通高校共有89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4%,其中中央高校35所,占全国的1/3;“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8 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6所,各占全国的1/5。可见,北京市在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需要强调的是,拥有高度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也是世界各国首都的普遍特征。综观伦敦、巴黎、东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首都,可以发现它们通常也是本国教育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和高等教育中心,具有市民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发达、高等教育资源密集、高校具有强大的知识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强、教育国际化程度高等特征。这提醒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在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二、首都高等教育改革挑战与机遇并存

《世界教育信息》:“十二五”期间,北京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桑锦龙:“十二五”以来,北京市积极促进各级各类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教育教学关键环节持续推进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近两年来,北京市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实现在京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重点开展了以“北京学院”为代表的机制创新探索,实施由“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和“实培计划”组成的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此外,北京市还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推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简言之,我认为“十二五”期间首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相关资料显示,北京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8~22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率)已经达到60%,高考录取率连续三年保持在80%以上,每10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就达5311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率达到37.7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5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60%。可见,北京市高等教育各项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世界教育信息》: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您认为北京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桑锦龙:尽管“十二五”期间首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包括面对激烈的国际(地区)教育与人才竞争,坚定人民群众对中国和首都高等教育信心的任务日益艰巨;面对国家和首都现代化建设日益增长的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首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足,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央高校,而市属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相对较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高等教育资源统筹发展的机制体制仍不健全;学龄人口变动、办学成本上升、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等因素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实现首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任务越来越繁重。

“十三五”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时期。如何从国家发展大势和区域协调发展着眼,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谋篇布局是北京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是京津冀地区最鲜明的特征之一。目前,京津冀地区共有普通高校262所,占全国总量的1/10;有“211工程”高校27所(其中“985工程”高校10所),接近全国的1/3。换句话说,京津冀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量远远超过了其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分量,充分利用好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必然成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把握好着力点,

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世界教育信息》:结合“十三五”规划的研究,您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北京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桑锦龙:伴随着“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总体框架的形成,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加强教育系统的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也对首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我认为应该紧紧围绕“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首都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总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导向,把握好着力点,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强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近期,《北京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先后出台,“十三五”期间将是落实这些改革部署的重要“窗口期”。

第二,全面提高质量,不断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要围绕落实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完善北京市高校分类发展、分类指导的规划和政策体系,统筹协调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特别是要主动应对首都建设“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新要求,完善高校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布局,支持高校主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整体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完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高校学习资源,建立首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健全首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第三,以改革促发展,继续强化首都高等教育资源统筹发展机制建设。要以落实“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战略部署为主线,依法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强化市级政府对全市高等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建立基于规划的统筹工作机制,有效引导中央高校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在继续深入推进北京学院、高校专业群、市属高校教师发展基地等合作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的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发展机制。统筹加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园区的合作,推进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积极构建协同创新的有效平台,统筹建设高校科研创新体系。

第四,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高等教育公平并重。落实国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要求,完善北京市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规范升学加分政策和自主招生政策,持续缩小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方面存在的城乡、群体差距。特别是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不断提高资助幅度并扩大受益人群。

第五,扩大对外开放,持续提升首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要继续巩固首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全国领先地位。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采取创新举措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推进与境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办学,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数量和层次,丰富中外合作办学的类型和形式。支持市属高校优秀学生赴境外高校交流学习,努力拓宽学生进入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渠道,提升学生国际素养。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下

的首都高等教育的机遇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首都高等教育应该怎样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桑锦龙:教育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关键是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促进教育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提高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自觉意识。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具体到首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我认为应该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规划总体部署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新要求,制定首都高校新的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与首都空间布局相协调、产业结构相适应、区县功能相结合的新的高校空间布局。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促进首都高等教育走内涵特色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沙河和良乡高教园区在人口疏散和功能疏解中的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部分功能核心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向城市发展新区及津冀地区疏解。鼓励在京高校加强与津冀高校的合作,支持津冀地区的高校做大、做强,突破体制障碍,引导部分有条件、有需求的在京高校在津冀开办分校。

编辑 许方舟   校对 吕伊雯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北京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