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研究综述

2016-01-04王婷婷

文教资料 2015年24期
关键词:工作内容辅导员工作研究方法

王婷婷

摘    要: 通过对高校辅导员工作主体、工作对象、工作内容的研究,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网发表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相关“研究”论文的文献研究,可以描述出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的现状,总结出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常用的经验性方法的特点及实证研究、多角度、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趋势,以及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旨在为辅导员充分有效地开展学生工作提供建议。

关键词: 辅导员工作    工作主体    工作对象    工作内容    研究方法

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的一线工作人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都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但是,就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际情况看,因为高校学生工作繁多,特别是高校的连续扩招,使辅导员工作量增大,疲于应付日常事务,工作重点模糊,工作效率不高,所以探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非常有必要[1]。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以“有效性”为逻辑起点,包含三个方面:辅导员工作主体的有效性、辅导员工作对象的有效性和辅导员工作内容的有效性,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综合考评辅导员工作结果的有效性。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工作主体和对象的有效性研究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组织、实施、调控的主体,辅导员能否有效地开展对大学生的工作,集中体现在对辅导员主体性的要求。而这个主体性的要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意识。辅导员要认识到自己在整个学生工作中所具有的地位、作用,所担负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的角色经历了由“政工干部”到“既是教师又是政工干部”的演变,职责规范经历了由“思想政治教育”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演变,角色期望经历了由“实际工作者”到“实践——理论研究者”的演变,行为模式发生了由“权威、说教”到“平等、引导、促进”的演变[2]。所以辅导员要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定位的转变。二是主体素质的要求。主体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四个方面。研究者们对于如何提升辅导员的素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专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创业指导、心理咨询、职业规划。自觉学习并学有专长的同时也需要专业的培训机制和机构推动其整体发展,提升自身职业素质[3]。

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对象是指大学生群体。关于辅导员工作对象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自我管理的生力军——学生干部。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不仅仅停留在被动的培养模式上,还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干部自我培养的引导教育[4];第二,特殊学生群体的研究,在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中,特殊群体我们可以界定为三类,第一类是贫困生,第二类是需要心理咨询中心介入咨询的学生,第三类是需要就业帮扶的学生。近年来,在高校里,贫困生和需要就业帮扶的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要积极找出原因与对策,经济的帮扶并不能解决根源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对这类学生进行特征分类,归类管理和分析策略,制订对应的帮扶计划[5]。对于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一定要和家长,形成联动模式,给予关注和关心。第三,大学生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群体突发危机的应对与预防,通过大学生群体行为突变机理分析研究针对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对策[6],针对大学生群体行为展开疏导与教育,完善其管理制度,迅速反应,传播正面信息引导大学生的群体行为[7]。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的有效性研究

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的有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辅导员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两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沈壮海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中,以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情境等要素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8]。古人伏(1999)主编的《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就德育活动的本质、主客体高校德育的实效性研究关系及其实效性展开了讨论[9]。有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放在整体性视野、人本主义的视野中去讨论其价值维度[10];也有从学者从现实的维度去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及成因,提出提高工作实效性的对策[11]。这些研究成果不同程度地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队伍建设、绩效因素、效果评价等,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的原因,探讨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对策。

国外学者关于德育有效性的研究,则散见于其公民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的有关论著中。如:涅尔谢相茨(1999)在其著作《古希腊政治学说》论述到智者所从事的工作,也是政治思想工作。而希腊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还曾与苏格拉底进行过一场著名的“德行是否可教”的论辩,这一论辩的焦点就是德行之教的有效性问题,即进行德行教育的活动是否能产生实际效果的问题。

2.高校辅导员工作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研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促使原有的高校学生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展和分化。一系列前所未有或过去不受重视的学生事务变得引人注目,如学生心理咨询、学生资助、勤工助学管理、党建、毕业生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学生管理逐渐有了更广泛的涵义,除了管理学生、强调控制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功能外,还开始强调指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的功能。关于辅导员工作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的主要成果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如对高校学生工作服务路径的探索与思考,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式,研究者从系统上、整体性上对高校辅导员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有效性进行了学生工作模式探索,服务平台的构建[12]。第二,学生事务的块状研究。由于学生事务专业化发展,研究者开始根据细化的学生工作模块进行深入研究。如学生社团活动研究、党建、职业指导、助学等。第三,学生事务的比较研究。如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扁平化管理,个性化管理[13]。中国香港地区书院制的学生管理模式等。国外的学生事务管理不提及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输入,但是他们通过社会活动,教会活动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态度。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经验研究占据重要地位

在社会科学中,“经验研究”一般是指通过现场观察、访问和社会调查来搜集经验资料的研究,它有别于“图书馆研究”或文献研究。前者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而后者则间接地搜集第二手资料[14]。

重视经验,意味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可以得到传承和创新。只有在注重工作的传承与创新,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我们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的众多关于高校辅导员有效性的文章中查询,经验研究的方法虽然不占据主要地位,但是很多思辨的文章中都包含经验的成分。所以从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的总体研究状况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经验在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中十分重要,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固定模式。另一方面,表明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相关研究还处在经验运行状态,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化的科学理论和流程。经验的分析是零散的,是需要引入逻辑推论规则的,才能获得比感性知识更可靠的知识[15]。

2.实证研究、多学科研究成为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方法的趋势

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圣西门、孔德都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16]。

实证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相关文章的实证研究主要表现为问卷调查的方式,而且问卷调查主要面向于工作主体和对象;而辅导员工作管理与服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证研究十分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因为它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人,人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对象,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探讨这一领域过于简单化。单学科探讨,少科际整合视野中的观照,会限制分析的深度,使得研究成果的实际操作性、应用性欠佳。传统的研究方法大多是经验式的,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和定性的有机结合,如果依凭原有的传统地研究方法,就不能从跨学科的视角对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全方位的透视。因此,实证研究、多学科研究将成为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方法的趋势。

四、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通过对有关研究论文和资料的归纳整理,总体来说,人们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概念的内涵的认识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明确。无论从何种角度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都应该是与辅导员的基本工作职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服务相关联的。第二,从客观环境对工作有效性影响的研究逐渐转向为工作主体和客体对其有效性的研究。第三,从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研究转变为结合其他学科或者跨学科进行研究。第四,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内容的研究越来越具体化,研究视角、方法越来越多元化。尽管学者们对于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研究,成绩斐然,但我们觉得仍有需改进的空间。

1.工作主体的工作平台有效性研究不够

新媒体改变了辅导员与学生的联系沟通方式,改变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如何利用新媒体这个工作平台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深层次的文章并不多,大部分只是对互联网特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简单描述,对并没有逐一分析每一个新媒体平台学生用户的聚集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挑战性及在现代科技平台下学生心理及行为研究。手机APP、微信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辅导员必须借助新媒体连接学生的课外生活,建立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渠道,把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开展充分而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们要有效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预判和指导,就要从深层次上研究不同的技术手段对青年生活方式和成长规律的影响,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哪些技术可以为思想教育方法提供借鉴,哪些需要趋利避害,因势利导[17]。

2.工作对象的认知图式研究不够

认知图式,认识主体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构建而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意识因素的总和。认识主体如何认识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认识主体的内在认知图式。人体的认知图式具有稳定性,但也不是完全僵化不变的[18]。它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皮亚杰认为,人们认识一个东西,应该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19]。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当中,辅导员工作对象或者说是教育对象就是根据自己的内在图式来选择自己对于工作方式、教育方式、方法的接受程度。所以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应该根据工作对象的内心认识图式改变自己的工作策略和工作方式,形成有利于工作顺利开展的工作对象的内心认知图式的强化。

3.工作内容有效性的实现研究不够

有效性作为价值的客体在相关的活动或者特定的价值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满足价值主体的属性。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实现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对之于社会的认同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职业认同与归属感。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实现解释为辅导员工作对学生、学校、社会的认同需要满足的具体实现。第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的实现表现为高校的学生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运作,是否承担了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之功能,是否实现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之正确引导。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实现之规律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桂兰,吕景章.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山西科技,2010(5):35.

[2]刘刚.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3]魏炜,赵云慧.专业化要求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提升的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2.03.

[4]曹迎.试论对高校学生干部自我培养的引导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

[5]黄一岚,吴剑.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J].教育评论2013(2).

[6]冯润民.大学生群体行为突变机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04.

[7]钱智勇.论大学生群体行为的疏导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9.

[8][18]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32.

[9]古人伏.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2(第1版).

[10]闵永新.论整体性视野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价值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1.

[11]刘仁钊.试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及成因[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6.11.

[12]陶韶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方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5).

[13]许亨洪.国际视野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发展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4).

[14]互动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

[15]佘双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16]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

[17]常敏.新媒体视野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8).

[19]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5:15.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ZY019)

猜你喜欢

工作内容辅导员工作研究方法
浅谈新时期国有农场政工干部的工作创新模式定位及实践
浅议学生社团工作的思考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思考与探索
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讨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微信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创新运用
继电保护专业工作心得报告
天津游泳运动员思想政治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