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轮车精神”的历史内涵与现实意义

2015-12-31吴昊

唯实 2015年12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独轮车民工

吴昊

独轮车,是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我国北方农家一种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大小不一,木制单轮,所以名为“独轮车”。勤劳聪惠的人民群众用它载重载人,可长途跋涉且平稳轻巧。很难想象,20世纪40年代末,这千百年来极为寻常的独轮车,在淮海大地演绎出了气壮山河的恢宏乐章,从而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政权的更迭、历史的走向。

一、独轮车在淮海战役中的贡献

一场战役,除了指挥得当、三军用命,后勤保障至为关键。淮海战役,为什么共产党能够取得胜利?据统计,苏鲁豫皖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大小车辆88万辆,担架20.6万副,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到了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543万民工、88万辆独轮车,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用毛泽东主席的话说,就是“人民的胜利”。对这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我们共产党人当然大为褒奖,即使是当时的敌战方和后来的国外研究者,也不得不做出客观表述。

共产党方面。1949年1月20日,主将粟裕在华野前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有中央军委、毛主席、总前委的正确领导,后方党政军民的全力支援,各兵团、各兵种的协同作战,到会各同志机动灵活的指挥,全体指战员不辞辛劳的英勇作战。”1951年2月,陈毅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介绍淮海战役情况,概括说明胜利的五方面原因,并强调,“在这些原因中,人民的支援才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国民党方面。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维被俘,在被押往后方的途中,他看到解放军战士和群众亲如一家的景象时,不禁仰天长叹:“蒋介石太蠢!”同样被俘的国民党第18军军长杨伯涛也深深感慨:“最后败灭非战之罪,应归咎于脱离人民群众,进而敌视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大海里淹没了。”

20世纪80年代,美国西点军校专门派出考察团来到淮海战场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是统帅部的决心一变再变,各兵团互不配合,最主要、最关键的原因是国民党政府失去了人心。”

二、“独轮车精神”的历史内涵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论断,在淮海战役中得到了最直接、最真切的印证。在决定民族前途的时刻,独轮车不再是一种工具,而是民心向背,是亿万群众的郑重取舍;放到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独轮车也不仅仅是一幅历史画卷,它凝聚着一种精神,连结着我们党的根基和血脉。

“独轮车精神”告诉我们,群众的力量大得很,把这种力量凝聚起来,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不胜。543万民工冒着枪林弹雨,忍着风雪饥寒,运送了300万吨弹药、9.6亿斤粮食,同时还转运了解放军近10万名伤病员。以鲁中南区第六分区为例,该区共有人口300万,战役中共出动民工49万人。按当时的惯例,群众负担战争的人力最多是“八人一工”,即总人口的12%,而此次战役的民工比例高达16%。永城、夏邑、宿县等地区几乎是全民动员。

军民同心,赢得了战役的胜利,更赢得了战争局势的彻底转变。战役胜利的第四天,毛泽东主席就正式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并指出,“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至此,中国人民才开始吐了一口气。现在,情况已非常明显,只要人民解放军向着残余的国民党军再作若干次重大的攻击,全部国民党反动统治机构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灭。”

“独轮车精神”告诉我们,群众的眼睛亮得很,只要真心为民谋利,他们就会坚定不移跟党走。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陈列着一根竹竿,上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地名。这根竹竿是支前英雄唐和恩的拄棍,他从家乡山东莱阳出发,推着独轮车支前,每走一地就把地名刻在竹竿上,一共记下了鲁苏皖3省88个村庄和城镇的名字。当时民工中有句口号,“队伍打到哪里,支前就跟到哪里”,华野、中野部队的行军路线怎样变,民工都能跟得上。

豫西地区原是国民党的“模范区”,我们党直到1948年6月才成立豫西党委和行署。但三个月后,这里就组建了支前司令部,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支前网。靠什么迅速赢得群众的支持?时任豫西党委书记的李一清后来回忆:“根据中原局的指示和豫西的情况,我们废止了无偿支差政策,由供给制改为包运制,除了供应伙食,还发工资或运费。”据记载,运军械、弹药及战利品每百斤百里,人力挑运为32斤粮食,驮载为23斤粮食;送转伤员,运价为50里30斤粮食,用担架则为40斤;这些政策,迅速激发了群众积极性。战役期间,豫西人民共计拿出粮食2740万斤,柴草1200万斤,出动民工16万人,国民党的“模范区”,转身就成了共产党的支前先进区。

共产党深得民心的理由很多,最为关键的是大规模地推行土改,给穷人分了田地。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开战在即,山东解放区也迎来了土改后的第一个丰收年。此后五个月,山东解放区有16.8万名青壮年参军。华野八纵78师69团战士李庆福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后来回忆说,“农民之前吃不饱,共产党给他们土地、房子,生活一下子好了,这比金子、银子都好。许多农民夜里还要跑到自家田头,看看写有名字的标牌。”李庆福的老家土改后曾遭遇还乡团抄家,对着敌人的刺刀,他的老母亲说共产党好,就是没有改口。

“独轮车精神”告诉我们,群众的心地好得很,真心把百姓当亲人,他们就会全身心爱我们。两首诗歌很能说明问题,一首是陈毅司令员作于1948年冬的诗《淮海前线见闻》, “担架队,几夜不曾睡。稳步轻行问伤病:同志带花最高贵,疼痛可减退……”另一首是当时流传在商丘地区农村的歌谣,“夜已深,人不静,家家户户闪着灯;妇女灯下做棉衣,千针万线不放松;男人碾米又磨面,杀猪宰羊不消停;手起泡不觉痛,脚冻麻不知冷;十冬腊月天地冻,天寒心里热腾腾;为打胜仗人人忙,前后拧成一股绳……”

“三红”和“三宝”,是当时支前民工的必备品。“三红”是他们带着自己吃的红高粱、红辣椒和红萝卜咸菜,而他们肩上担的、小车上推的却是给解放军吃的大米、白面。 “三宝”指的是狗皮、蓑衣和葫芦瓢。狗皮可御寒,蓑衣可挡风雨,葫芦瓢可用来喝水吃饭。但在战场上,却经常见到民工把狗皮垫在伤员身下,蓑衣盖在担架和粮车上,甚至用葫芦瓢给重伤员接大小便。据时任边区地委一分区支前司令员的夏仲远回忆,一次民工从大后方运来了粮食,到了商丘兵站,放下车子,就有许多人昏了过去,他们竟然是饿昏的。虽然运送的是粮食,但民工在途中,自带的干粮吃完了,宁愿饿肚子,也不肯动一粒军粮。

“独轮车精神”告诉我们,群众的胸怀宽得很,把工作真正做到位,再大的付出他们也豁得出。新媳妇的被面、百年后的棺木,对当时的农民来说,可能是最为重要的物件,但老区人民照样拿出来支前。曹县后张庄村张大娘,村里支前装米急需口袋,他把给新媳妇做的被子剪开做成口袋,并对儿媳妇说:前方用米当紧,打倒蒋介石,不愁没好日子过。新安县翻身农民于书堂,年近七旬,他让儿子把准备做棺木的圆木锯成四方的枕木,抬着送到车站,别人问他,“你百年以后怎么送终?”于老汉说:“躺在自家地里,就是用席子卷,也舒坦。”

莒南县担架队有2797 名成员,1200人没有棉裤,1390人没有鞋子,但是却在寒冬腊月中奔走在前线。被誉为“人民的母亲”的山东日照县范大娘,将三个儿子送去参加解放军,先后牺牲,听到噩耗,她仍含着眼泪纳鞋底赶军鞋。费县支前民工王奎行,带着8名同伴,3次冲上火线,救了16名伤员,父亲病故也未能回家。

淮海战役庞大的供给完全由华北、中原各解放区人民所支撑,尤其是处于战场中心的豫皖苏三地群众,支援战役做出了巨大牺牲。张震将军后来深情地回忆说:“人民群众支前,真正做到了‘倾家荡产,全力以赴。米面粮草自不用说,单是为了修筑前线工事、为给战士们烤火取暖,就把所有的门板送上前线,把所有的树木锯掉送到前线……树锯光了,就拆家具、拆房子。战役过后,几乎是家无余粮,村无树木,房无上盖,十室九空。”

三、“独轮车精神”的现实意义

“独轮车精神”,和众多红色精神一样,都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独轮车精神”的核心意义,在于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深刻领会并大力传承“独轮车精神”,对于加强党性教育,引领各级领导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牢记“为了谁”,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牢固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总方向。一个政党,为谁立命、为谁谋利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全部的奋斗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我们所在岗位、履行的职责各不相同,但这些工作都是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在“为了谁”的问题上,必然同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一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为人民服务这个方向不能变,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个原则不能变。

真正领悟群众立场的真谛。群众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为了谁”的问题,真谛就是坚决与群众站在一起,始终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有学者总结说,淮海战役大战未开,胜负已定,从官员站在哪儿就能窥测天机。共产党方面,总前委始终靠前指挥,1948年底迁至安徽濉溪县小李家村,距国民党军只有30公里,而75榴弹炮的射程就是20多公里;在一间简陋的农舍,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和老百姓同吃同住了一个多月。而国民党方面, 80%的立法委员早已逃离了南京,孙科把行政院迁往广州,前线师级以上军官大部分已经将家眷转移到美国、香港或台湾。对比双方的所作所为,群众跟着谁走,这难道还是问题吗?

努力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早在1934 年初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就深刻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最重要的不是说群众想听的话,而是办群众欢迎的事,让人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接见中外记者,就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各级干部要认真领会总书记的教诲,敏锐感知群众冷暖,高度关注群众诉求,努力让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牢记“依靠谁”,激发工作的不竭动力,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才是真正的英雄。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今天改革开放同样要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创造,集中群众智慧,才能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实践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决策必然是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之成为群众的行动。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我们党总结出的重要经验。群众中间蕴藏着极大的创新智慧,他们渴望通过改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他们期盼通过改革消除种种弊端。对于各级干部,要主动问政于民、真心问需于民、虚心问计于民,大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千方百计保护好、发挥好群众的创新热情,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严格坚守人民群众满意标准。标准体现工作导向,反映价值取向。以什么为标准,实质上是一个对谁负责的问题。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无论是制定政策、出台规范,还是绩效考核、评比表彰,都要把最终评判权交给人民群众。群众赞成什么就鼓励什么,群众期盼什么就做好什么,群众反对的就坚决纠正。群众意见是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工作的长短优劣,要经常看看我们的工作是不是按照群众的要求在推进,看看有哪些措施和办法还需要改进,努力使我们的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牢记“我是谁”,把握正确的自身定位,始终坚持“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切实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党与人民群众长期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对党群关系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像舟和水、鱼和水,像公仆和主人、学生和老师等,这些都强调的是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对各级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重要着力点。领导干部要自觉把自己放在公仆的位置,像对待家人、亲人、主人那样,真心对待群众提出的每一件诉求,诚心办好群众期盼的每一项工作,虚心接收群众做出的每一个评判,坚持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真正做到对人民群众的感恩。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最需要感恩的就是人民群众。这是因为人民养育了我们的党,成就了我们党的伟大事业,群众给了我们干事创业的舞台、施展才华的天地。要把感恩群众作为政治要求、基本修养,无论工作在什么岗位,都要面对面走近群众,心贴心融入群众,了解百姓的生活条件、生存状态,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培养对群众的感情,真正使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的自觉追求和行为习惯。作为党的干部,制定政策要考虑群众的切身感受,决策工作要符合群众的实际需要,深化改革要保证群众能够得到真正的实惠。

心中长存对人民群众的敬畏。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军战斗力差吗?参战的敌十八军,毛泽东高度评价“十八军胡琏,狡如狐,勇如虎”,抗战中曾死守重庆石碑要塞,英勇善战,保证了鄂西大捷。但同样是这支队伍,却在淮海灰飞烟灭,原因是他们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历史一再告诫我们,对群众心怀敬畏,才能获得支持拥护、站得牢立得住,忽略了群众,就会被群众所抛弃。每一名干部都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非公经济工委书记,徐州市党建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独轮车民工
从淮海战役档案见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伟力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推独轮车
从淮海战役看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步骤
陈云领导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后勤支前工作中的群众路线
民工买保险
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