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炭企业如何破解“哈姆雷特之问”

2015-12-29本刊评论员

中国煤炭工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煤炭行业亏损煤炭企业

文/本刊评论员

煤炭企业如何破解“哈姆雷特之问”

文/本刊评论员

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

这是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经典自白。

从2012年5月以来,受宏观经济“三期叠加”等多重因素影响,煤炭行业经济运行进入“四期并存”的发展阶段,煤炭经济运行态势持续下行。尤其进入2015年后,煤炭经济运行形势更为严峻,煤炭价格不断下滑,煤炭企业经营更为困难。

在这种形势下,对煤炭企业来说,生还是死,这也是个问题。

哪些煤炭企业生,哪些煤炭企业死,煤炭企业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思考这个问题。

煤炭企业到底有多难?

根据39家煤炭上市企业发布的2014年年报显示,有31家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约占79.5%。其中亏损最严重的是国投新集,2014年亏损额高达19.7亿元。

进入2015年,煤炭市场环境更为残酷,煤炭价格大幅跳水,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从1月28日的518元/吨,下降到5月13日的416元/吨,累计下调了102元/吨,降幅达到19.6%。与2011年最高点860元/吨相比,价格下降了一半多。

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在一季度煤炭板块的39家上市公司中,有18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出现亏损,亏损面接近一半。

上市公司尚且如此,其他国有煤炭企业、中小煤矿经营更是陷入困境。

以内蒙古为例,现在每生产1吨煤就亏损20~30元。而在山东、河南等地质条件复杂、开采深度深、煤质不好的煤矿,每生产1吨煤亏损多达100元~200元。

“今年一季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61.9%,煤炭企业亏损面在80%以上;3月末,煤炭企业应收账款3551亿元,创历史新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在5月7日的煤炭行业脱困暨经济运行调节电视电话会议上如是说。

现在,作为煤炭主产区的鄂尔多斯约有30%的煤矿已停产,山西、河南等产煤大省也以放半个月假、上半个月班变相降低成本,还有一些煤矿实行停产培训、停产检修,来减少成本,防止亏损。煤炭企业不断压缩非生产性开支,降低管理成本。

同时,降薪也成为大部分煤炭企业降低成本的一种方法。许多煤炭企业早在2013年就开始降低管理层的年薪,平均降薪幅度已高达50%。近日有消息称,作为我国煤炭行业老大的神华集团也在酝酿降薪,这意味着我国盈利能力最高的煤炭企业扛不住了,煤炭行业真的进入数九寒天。

不仅如此,应收账款的加大导致煤炭企业资金链紧张问题突出。煤炭企业为发工资向银行贷款,而银行压贷、抽贷、提高利率,甚至不贷,对煤炭企业更是雪上加霜。煤矿减发工资、欠发工资的现象越来越多,有的煤矿现在只发到1月份工资,欠薪达4个月之久。

目前已有部分矿工离开煤矿另谋生路;有的煤矿为稳定职工队伍,减轻企业负担,与其他行业的企业联系用工,输出劳务。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轮的危机与以往的危机对矿工的影响大为不同。正如兖矿集团董事长李希勇说,“上一轮危机,企业开不出工资,给一袋面,大家也能糊口。现在不行了。国有煤炭企业职工500多万人,涉及养老、医疗等各种问题,很多人有房贷、车贷,生存压力大,不是给一袋面就能活下去的。”

但煤炭价格的底在哪,现在专家学者不敢轻易断言。可以肯定地说,今年煤价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

症结在哪?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供需规律。煤炭供给少于需求,煤炭价格上涨;煤炭供给大于需求,煤炭价格自然下降。

在过去被喻为“黄金十年”期内,煤炭投资逐年增长,新建煤矿不断增多,形成并释放了一大批新的煤炭产能,产能建设超前隐患十分严重。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06年以来的八年时间内,我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1万亿元。粗略估计,包括在建产能,目前我国煤炭产能已远超50亿吨。而2014年我国生产煤炭38.7亿吨,市场表现为供大于求,随着经济、资源、环境等约束日益突出,对煤炭的需求强度还会降低。

据专家表示,一般情况下将3亿吨作为煤炭社会库存的标准,如果是小于3亿吨,表明煤炭市场供不应求,但如果大于3亿吨,基本上就可以将市场定义为生产过剩、供大于求。而我国已经连续40个月社会库存超过3亿吨。

“我国煤炭价格‘跌跌不休’,其根源在于产能的严重过剩”。这种观点已经在行业内外达到空前的一致。

因此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减少产量成为当务之急。如果总产量降不下来,政府再怎么救市,煤炭企业再怎么挖潜,挽救煤炭市场的效果都是暂时的。

尽管减产限产成为煤炭企业的共识,但现实中煤炭产能控制情况并不理想。

一方面由于煤炭企业下放到地方,各自为政,为了各自的利益和保住市场份额,有的企业是宁可降价也不愿减产。即使在一吨煤的利润还不如一瓶矿泉水的价格甚至亏损的情况下,煤炭企业也不愿减产。

另一方面,煤炭企业只有加大生产力度,才有现金流可以还贷款,也只有生产和销售“正常”,才有可能继续从银行贷款,所以企业抱着 “以量补价,增产增效”的想法不减产。

日前神华集团宣布2015年预计减产5000万至6000万吨,一季度中煤、同煤、伊泰等集团也降低了产量。但这些远远小于释放的产能,且供应量的下降速度远远小于需求量的下降速度。

并且,这种减产只能是解决一时,煤炭行业好转后,马上就会恢复生产,可能又进入了越降价越生产,越生产越降价的怪圈中。

因此,只有淘汰落后煤炭生产能力才是最为彻底的措施。

如何解决?

淘汰落后煤炭生产能力,不言而喻,就是关闭煤矿。如何界定落后产能,现在还没有一个标准。

近日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煤监局联合发布 《关于做好2015年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今年我国拟淘汰煤炭行业落后产能7779万吨,淘汰煤矿数量1254座。

《通知》中更多是从年产量和安全条件来考量的,关闭的主体对象是小煤矿。

那些资源枯竭、灾害严重、扭亏无望、煤质差的国有煤矿,是不是也是落后产能呢?

这些建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老国有煤矿,历史包袱重,承担的社会责任重,存在着人员多、债务多、银行贷款多等问题,在煤炭市场寒冬中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如有的国有煤矿只生产三四十万吨煤,却养着几千人,严重亏损,还在奄奄一息地生存着,活不起还死不了。

像这样的衰老矿井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及东北三省等老煤炭产区为数不少。以山东省为例,衰老矿井占山东矿井总数的68%,10年内将有约30%的矿井关闭,20年内将有约70%的矿井关闭,共涉及职工和职工家属150多万人。

对此,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卜昌森在中国煤炭高层论坛提出一个口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他说,众多国有老煤矿,做出过巨大历史贡献,它们的建设和发展是伟大的,在当前这种情况下,谁要把亏损无望的企业做破产了,是光荣的事,伟大的事。

可现在的情况是,国家还没有出台煤矿退出机制和配套措施,没有给出衰老矿井“死的路和方法”,没有明确关闭破产煤矿基本条件和国家支持范围,没有政策支持退出后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方法,所以这部分国有煤炭企业基本无法退出。如果这部分煤矿从政策上引导有序退出的话,将会淘汰大量的落后产能,真正让衰老矿井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除此之外,那些管理成本高、扭亏无望、没有竞争力的煤炭企业在一轮一轮的降价潮中,也会被残酷的市场无情地淘汰。这也是淘汰大量落后产能的一种方式。

关闭煤矿,对矿工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利用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把不安全的产量、不经济(亏损煤矿)的产量、煤质差的产量减下来,可以优化煤炭开发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行业竞争力,使成本低、拥有大量优质资源、盈利能力强的煤炭企业更强大。

也就是对煤炭企业来说,死的意义在于,用部分企业的死换来煤炭行业更好的生,实现涅槃重生,使煤炭行业明天更美好。

(责任编辑:厉克 林伟丽)

猜你喜欢

煤炭行业亏损煤炭企业
全国煤炭行业迎新年摄影作品选
试述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与有效实施
煤炭企业走好走实群众路线的制度思考
衍生品公司赚钱吗?16家公司的上半年:13家赚钱,2家亏损超千万
煤炭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2017煤炭行业又将何去何从?
“烧钱”可持续性存疑美团被曝全年亏损72亿
全省煤炭行业专项调度会召开号召促进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
一季度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超百亿元
浅谈新形势下煤炭企业政工干部的休养
煤炭企业开发成本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