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仆应“民之所好好之”

2015-12-29侃侃

共产党员(辽宁) 2015年3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公仆政绩观

文/侃侃

“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的重要论述,也是对新时期党员干部如何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阐述。

民之所好贵在心中有民,公仆好之重在行动为民。党的根本宗旨是为民服务,党的奋斗目标是为民造福。心中有民,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解决好为谁谋事业、怎样谋事业的根本问题。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清朝文人梁章钜在《退庵随笔》一文中写道:“廉而不能理民事,则虽不要钱终不谓之好官”,其意不可谓不深刻。为政不廉祸国殃民,为政不勤误国害民。《晏子春秋》也记载,晋国上大夫叔向请教齐国相国晏婴:“什么样的想法才是高明的,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宽厚的?”晏子答:“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此话大意是,没有比爱护老百姓更高明的想法,没有比让老百姓快乐更宽厚的做法。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而言,“为人民服务”前加上了“全心全意”的限定词,执政为民的底色更显得沉稳厚重。

60多年前的淮海战役中,国民党80万军队被我60万军队打败。据统计,仅淮海战役期间,后方人民用“小推车”将300多万吨弹药物资、2.85亿公斤粮食等及时运到了前线,用车轮碾出了一个战争奇迹。“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一幅幅动人的场景,无不展现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毛泽东同志因此欣然题词:淮海战役是“人民的胜利”。

党性的灵魂是爱民,公仆的本色是为民。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习仲勋在天安门城楼参加庆典时,道出心中的感慨:“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陈毅有诗说:“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忘记了权为民所赋、只能为民所用,才是忘本负义,辜负党多年的培养,更愧对满怀期望的人民。

人民群众是党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党性贯通着人民的血脉,植根于人民的土壤。没有人民群众的哺育,就没有党员干部的成长;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党员干部则一事无成。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不仅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更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本质要求。

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全面推进改革与发展,就要有所担当,攻坚克难,在“实”上下功夫,在“新”上出成果,在“难”上求突破,以“在位一天、赶考一天”的自觉,全心全意为民,致力改革发展。领导干部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就能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就能在工作中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群众在你心中有多重,你就在群众心中有多重。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不忘本就是永远不要忘了“我们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焦裕禄曾经冒着风雪看望瘫痪老人。当老人问他是谁时,焦裕禄深情地说:“我是您的儿子。”这是共产党人对群众最深的敬仰。杨善洲一辈子造福群众。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这是“为了报恩”。这是共产党人对群众最大的回馈。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党之根基,在于群众。党员领导干部心中有了人民,精神就会振奋;心中有了人民,能力自会提高;心中有了人民,党群关系必会密切;心中有了人民,腐败定会远离,就会“唤起工农千百万,党政军民同心干”,强国之梦早实现。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公仆政绩观
政绩观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研究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淮海战役,一根刻满地名的竹竿
做人民的公仆 做事业的骨干
“只见公仆不见官”
一句话
陈云领导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中山东人民支前运动的考察
淮海战役后勤支前工作中的群众路线
哪里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