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道无垠
——记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柴里煤矿

2015-12-28王亚峰

中国煤炭工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矿井煤矿

文/王亚峰

大道无垠
——记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柴里煤矿

文/王亚峰

成就了枣庄百里煤城的一段传奇,演绎了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这就是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柴里煤矿。

从一个年产15万吨的实验型矿井,历经50余年沧桑巨变,柴里煤矿发展成为目前“一矿三井”、年产煤炭240万吨,在册职工10000余人,融煤炭洗选加工、热电联产、轮胎模具加工、橡胶机械设备制造、油脂化工、固态材料、国际贸易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效益型矿井,累计为国家贡献原煤1.2亿吨。

一代又一代柴里人,一路艰辛、一路收获、一路凯歌,谱写了矿井发展的辉煌乐章,开拓出一条科学发展的阳光大道。

岁月的基石——鲁南煤田的一座丰碑

1960年9月15日,柴里矿井破土动工。

然而,发展总是一波三折。由于滕南煤田地质水文复杂,国内对厚含水冲积层下开采特厚煤层缺乏实践经验。在此之前,曾建赵坡、李店、西岗等立井皆因特殊地质构造,先后被迫停建或矿井被淹报废,滕南煤田开发一时走入绝境。

一边是难以攻破的技术难题,一边是国家发展急需煤炭资源。在绝境中施工建设的柴里煤矿,担负着煤炭工业开拓者和先行者的重任,一时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1962年10月,煤炭部决定将柴里矿井定为15万吨试验矿井。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的“冻结法”施工,1964年10月16日简易投产,柴里矿井成为滕南煤田的第一对矿井,揭开了矿井发展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一页。

试采期间,面对绝无仅有的地质构造,老一辈柴里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以冲天的干劲和乐观的精神,一镐一铲、一砖一瓦地为柴里今天的大厦铺就了坚实的基石。1966年生产原煤19.8万吨,超过核定生产能力,矿井成功试采,开创了国家厚含水冲积层下和水体下采煤的先河,成为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更开启了枣矿集团从东到西转移的战略布局。

柴里人勇立潮头,加快了对更高、更新目标追求的步伐。1968年12月,原煤炭工业部对矿井第一次75万吨改扩建计划进行了批复,又历经四年零一个月改扩建工程完工。自1976年到1991年,柴里煤矿又先后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改扩建,矿井生产能力提升到240万吨/年,新建了袁堂井副井,生产战场由一水平延伸到二水平,奠定了柴里煤矿今日的生产格局。

几十年来,柴里人始终锲而不舍、勇往直前。即使在社会震荡的文革时期,他们依然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几十名胡须及胸的退休老工人,面对矿井被迫停产的危急局面,自发成立了老工人采煤队保矿井生产。时任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副局长的王凤堂,在井下握着老工人的手激动地说:“老工人采煤队了不起!了不起!有了你们,柴里煤矿就保住了。”老工人采煤队是那段可歌可泣拼搏史的最好见证。

高擎的井架见证了老一辈柴里人“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豪情壮举!旋转的天轮,目睹了柴里煤矿沧桑巨变的闪亮轨迹。这一切,四万柴里人将铭记!

重奖先模人物,凝聚抗寒渡危合力

奋进的豪情——枣庄矿区的一面旗帜

当时间的车轮驶过建矿初期的艰辛,迎来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时,柴里煤矿也在建设现代化矿井的征程中阔步向前。

1978年5月,第一套英国伽利克公司综采设备,首次在321一分层工作面安装生产,柴里煤矿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机械化生产工艺。1980年,第二套、第三套、第四套由西德和法国生产的综采设备,先后投入使用,全面掀开了枣庄矿区机械化采煤的历史篇章。

通过实施机械化采煤,柴里煤矿将数千职工从原始落后的强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矿井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1980年全年炮采月平均单产18246吨,创全国第二位;1987年采煤六区年产原煤31.6万吨,提前一个月达到了部颁甲级队标准,一举夺得了山东省采掘上纲要创水平竞赛普采第1名。1988年,以“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多的煤炭”为己任,精心组织了综采创百万大会战,综采一队当年单机单产突破了百万吨大关,在枣庄矿区第一个跨进全国百万吨综采区队先进行列,矿井当年创纪录生产原煤214万吨。

蛟龙出水揽天下,春风化雨知时节。具有极强前瞻发展意识和事业心的老一辈创业者们,为了矿井的长远发展和柴里人的福祉择机而动,一座座功在当今、利在后代的效益工程破土动工、拔地而起。

自1985年10月成立多种经营公司起,柴里煤矿抢抓机遇谋发展,先后建设了年入洗240万吨、总投资8600万元的现代化选煤厂,结束了滕南矿区只产原煤不产精煤的历史;建设了年设计发电能力为7200万KWH的煤矸石热电厂,揭开了煤矸石废物利用的新篇章;收购了原滕州市焦化厂,正式进军煤焦化产业;1999年3月正式接管袁堂井,形成一矿两井的生产格局。

此时的柴里煤矿,已经逐步形成了以煤为基,洗选、发电、焦化、机械制造为一体的综合效益型矿井,以崭新的面貌崛起在枣庄这片热土上。

当柴里煤矿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风驰电掣的时候,历史再次把它推向风头浪尖。1992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文枣庄、徐州两个矿务局放开煤价,走向市场。在计划经济的暖炕炕、蜜罐罐里呆惯了的煤炭人,突然要直面市场博弈、行业竞争,这条路应该怎么走?走不走得通?能走多远?同行们投来了怀疑的目光。

永不退缩的柴里人,作出了一个漂亮的回答。1992年9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辆载有21511吨精煤的专列徐徐驶出外运日本,柴里煤矿从此成为枣庄矿区出口煤的重要生产基地,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柴里人不仅是合格的市场先行者和探索者,更为整个煤炭工业推向市场、走向竞争获取了宝贵的经验。

辉煌的腾飞——中国煤炭工业的一个榜样

有人说,柴里人像煤,“沉默可以亿万年不语,开口就要石破天惊”。正是这种品格,成为了柴里煤矿新世纪辉煌腾飞的不竭动力。

当二十一世纪的曙光撒向鲁南大地的时候,柴里煤矿在东南亚经济危机和安全事故的阴影中举步维艰。此时的柴里人深刻认识到,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治企之道,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强企之举,只有也只能在与时俱进的不懈求索中寻找。一场以“改变职工安全心智模式”的尝试正在悄然酝酿,一场以“创建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正在涌动。

安全是煤矿永恒的主题。特别是对于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害”俱全,曾为“山东三大难管矿井”之一的柴里煤矿来说,更能感受到安全的珍贵。柴里煤矿痛定思痛,确立了“以人为本,从严治企”的安全管理方针,在实践中形成了“三高”“三严”“三移”安全管理体制。为将规范高效、纪律严明的军队作风融入企业管理,自2002年起,又在全国煤炭系统率先推行了准军事化管理,从此,“移动的柴里、高效的团队”走到哪里,都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应该建设一个怎样的企业,应该培养一支怎样的队伍,应该怎样把优秀的历史传承渗透到职工的思想、血液和骨髓,最终成为一个企业的集体意志和品格?柴里人一直在不断地探索。

2002年初,柴里煤矿先行一步,在矿区内部率先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创办柴里大学,创建人体心智模型,建设拓展训练基地,立志把企业建成学校。内部市场化、精细化管理是柴里煤矿推动现代化管理体制变革的又一重要举措,自2000年底开始试点,经过反复论证,设计出“一纲、五线、七大专业公司、八大市场、四级核算”的市场化运行模式,制定了两万多种价格,公车拍卖、矿车租赁、设备租赁等一系列改革快速推行,形成了价格无处不在、市场无处不在,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的市场化、精细化管理格局。

这一个个成功经验,形成了独具柴里特色的企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蝴蝶效应,成为全国煤炭系统学习追赶的榜样。柴里煤矿率先走进了“文化治企”的发展新阶段。

迅速走出困境,此时的柴里人是骄傲的,然而让他们更振奋的是矿山发展上的捷报频传。2003年5月,以生产现代化子午线活络模具的贝斯特公司建成投产;同年10月,总投资8000万元的盛源热电公司开工建设;翌年8月,盛源煤焦化30万吨焦化技改工程投产;2008年10月,托管滕东生建煤矿,正式形成了一矿三井的发展格局。

发展项目遍地开花,极大地扩充了企业规模,提升了矿井经济效益。特别是相继建设了具有年处理15万吨粗苯能力的宏达化工公司、120万吨盛隆煤焦化公司以及接管微山同泰焦化有限公司,更成为枣矿集团做大做强做久煤化工产业的基石,柴里人为枣庄市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深化结构调整,助推非煤发展腾飞

春天的交响——老矿逆势奋起的一曲赞歌

“十年黄金期”过后,煤炭市场跌入谷底。而此时,柴里煤矿采场接续已经青黄不接。50年的开采历史,4万余职工家属,接近枯竭的可采储量,残酷的市场形势,“内忧外患”的严峻考验把柴里人推向命运的十字路口。在艰苦岁月中磨砺、在改革浪潮中搏击的柴里人,没有被困难吓倒,毅然开启了二次创业的卓越征程。

保生产接续促发展。资源是矿井的生命,柴里煤矿把煤炭当成黄金来开采。通过优化采场布局、创新开采工艺、大小槽煤统筹配采,每年多采边角煤块、煤柱达50万吨左右。采取地面打钻注浆、井下喷堵和注氮灭火等措施,共解放火区资源300余万吨,有力地稳定了矿井产量。创新实施“模拟实体经济运作”“异地无干扰封闭式核算”等新模式,仅用4天半时间,就顺利完成了微山县小屯村搬迁,解放煤炭储量1380多万吨。依靠科技力量解放本区资源,地质储备总量达到4000多万吨,为矿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5月18日,小屯村下23上605首采工作面顺利投入生产,成为柴里煤矿10年来首个百万吨工作面,全面增强了矿井抗寒度困的保障力。

抓安全创新固根基。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柴里煤矿始终把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构建了以“严管+真爱”“自觉+制约”为主要内容的“双加”安全管理模式,荣获山东省政府“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创新实施了“三违”超前防范机制、班组“十权自治管理法”、干部走基层、安全质量“树优抓尾”“三违”罚款阶梯返还等一系列新举措。每年通过举办安全咨询日活动,拍摄安全微电影《呼唤》《旗帜》《期盼》,定期组织“感动柴煤人物”“安全典范人物”评选,有力地扭转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安全误区。截至目前,矿井连续17年实现不发火不封面,连续11年通过山东省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程度评估“A”级矿井验收。柴里煤矿在挑战和压力下创造了安全管理的奇迹。

强管理手段激活力。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柴里煤矿把人力资源优化整合作为改革发展的重点深层推进。“把正确的人,放到正确的岗位”,变“相马”为“赛马”,机关科室、管理岗位全部通过公开竞聘产生。冲破老矿重重束缚,深入实施机构和人员编制“瘦身”,两年多来,累计合并撤销机关科室、基层单位27个,清理“五长”人员742人,优化分流机关和后勤单位764人到生产创效一线;深入开展以 “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双百工程”,建设了全国示范性职工书屋、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青年英才俱乐部等提升平台,加快职工成长成才步伐,使人才资源成为推动老矿发展的第一资源。

抓节约降本提效益。生存的危机感、发展的紧迫感,引领了改革发展的一次次创新突破。柴里煤矿把矿山当“家”来经营,勤俭节约、精打细算过日子。严格控制水、电、材料以及非生产性费用开支,把物资浪费现象纳入“三违”界定范围,设立“废旧物资集散地”,组建七个专业修复基地、五个自制加工基地和一个“废旧物资网络超市”,构建了废旧物资回收、鉴定、修复改造和再利用一条龙的规范化、专业化管理体系。最近两年多来,柴里煤矿累计实现废物复用价值达5000余万元,调剂利用闲置积压物资1800余万元,吨煤材料成本成功控制在8%左右,成为枣矿集团材料成本控制最好的矿井,真正把修旧利废的小事情做成增收提效的大文章。

促长远发展添后劲。在煤炭市场“零利时代”,柴里煤矿不断摸索新的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推动老矿抗寒度冬迎春天。实施“精煤战略”,选煤厂240万吨重介扩容技改和120万吨外来煤卸车系统先后投入运行,精煤效益年增收5000万元以上。特别是2014年下半年以来,精煤产销量月月创纪录,在市场寒冬中创造了逆势发展的奇迹。推动非煤产业“转型升级”,关停合并亏损非煤厂网点,利用闲置资源大力发展综机设备维修业务,启动了电厂130吨循环流化床锅炉和3.5万吨精密铸造技改项目,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橡胶机械制造产业。大力推动装备科技化,引进岩石掘进机,采掘工作面运输集控化,大型运转设备远程自动化控制,中央泵房和变电所无人值守。最近两年多来,柴里煤矿通过井下以机换人,间接创效达1000余万元。

系民生福祉惠万家。发展再困难民生的账不能欠,资金再紧张民生投入不能减。最近两年多来,柴里煤矿在民生工程上投资5000余万元,成为矿井发展史上民生投入最多、民生项目建设最集中的时期。矿党委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切入点,实施党员干部到基层单位“挂点包保”活动,直面矛盾和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难事、办好事。对老社区进行危房修缮,实施供水、供电、供暖、排水管网改造,组织智能煤气表、社区IC卡电表、水表更换,建设了煤气脱萘塔和2万立方米的储气罐;对工业广场及社区铺设沥青路面15万平方米,购置6辆职工通勤车,新建了幼儿园“爱心楼”、老年大学和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筹集资金2000余万元建设了1646套保障房。创建“绿色矿山”,在职工社区、公园、广场种植绿化草木,安设休闲娱乐设施。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绿草耸翠。现在的柴里煤矿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欢歌笑语,其乐融融,一幅和谐画卷扑面而来……

岁月峥嵘,春华秋实。历经50余载艰辛创业,柴里人创造了不负时代使命的业绩,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煤矿、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煤矿、全国一级质量标准化矿井、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它们是柴里人艰苦创业的丰碑。

富有朝气、锐意进取的柴里人,正以海纳百川的宽大胸怀,开拓百年基业的宏图大志,在“平安矿井、幸福柴煤”的无垠大道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庞永厚)

启动大精煤战略,建设重介扩容和外来煤翻车系统

猜你喜欢

矿井煤矿
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对灵新煤矿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探索和思考
推进“123”战略 建设安全高效矿井
创建“三型”企业 为矿井持续健康发展赋予“新动能”
以机器人研发应用引领矿井“四化”建设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高瓦斯矿井防治瓦斯异常涌出措施的应用
煤矿老空水防治经验探讨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