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15全国低碳日:今天你“低碳”了吗?

2015-12-24滕玲

地球 2015年7期
关键词:低碳气候变化二氧化碳

本刊见习记者 滕玲

6月15 日,迎来第三个全国低碳日,“低碳城市:宜居可持续的家园”是今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今天的中国,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淡水人均占有量分别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28%,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60%,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低碳节能,势在必行。

“低碳”是这几年的热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家居、低碳旅游、低碳交通……再到今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低碳城市。低碳成为了国家和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也成了衡量环境状况的一个标准。那么,今天,你“低碳”了吗?

低碳城市:宜居可持续的家园

6月9 日,全国低碳日主题口号“低碳城市:宜居可持续的家园”在京发布。《低碳城市,“期”彩斑斓》《倡导低碳生活》被制作成招贴画,广泛应用于低碳日期间全国各地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的现场,并在各地机关、企业、社区及学校张贴应用。

作为低碳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气候变化主题展览于6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的中华世纪坛举办。展览在室内2000平方米的展区内分设6个主单元展板、两大低碳技术和产品实物展区,全面展示了城市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园区社区试点的经验和成效。展区内还设置了低碳体验区,户外设有“低碳大篷车”和新能源汽车互动区。

“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剧,特别是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指出,资源环境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紧的约束、最矮的短板”,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退不得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能源紧缺、环境约束加剧、碳排放增长过快等问题在城市集中体现,交通堵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病”日益蔓延,气候变化引起的高温、洪涝等极端天气也频繁出现,严重威胁居民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转。

在去年11月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宣布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全国低碳日各项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依旧还有人在纳闷:“到底什么是低碳呢?低碳城市又是个什么东西呢?”

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生活则叫做低碳生活。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

自2008年初,国家建设部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大陆以上海和“保定·中国电谷”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低碳城市”这个概念迅速蹿红,成为中国内地城市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的最热目标,该目标将具有长期的特性。

全世界已有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因此人类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的未来。当务之急是必须把城市化搞好,这也就意味着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复原能力,确保供水和环境卫生等基本服务,设计安全的公共街道和场所供大家分享。宜居城市的重要性既关系到城市居民,又关系到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关键环节提供解决办法。低碳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

低碳节能产业蕴含巨大市场空间

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的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三棵树来抵消;如果你用了100度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一棵树。计算自己的“碳足迹”,看自己需要种多少棵树来偿还成为不少关注低碳生活的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

“130克的芝士汉堡,碳足迹为2.85至3.1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汉堡自身重量的23.7倍。”广东省“全国低碳日”公益宣传活动关于产品的碳足迹介绍吸引了人们关注。

所谓“碳足迹”来源于一个英语单词“Carbon Footprint”,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简单的讲就是指个人或企业“碳耗用量”。其中,“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一般包括了采购、生产、仓储和运输,其中仓储和运输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低碳发展,是我们当前经济转型的一个关键。”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不久前,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发布,通篇贯穿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低碳节能产业蕴含着巨大市场空间。

对大家关注的碳排放交易问题,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今天透露,将争取在明年年底或2017年初实现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试运行。

与国际接轨,有效推进低碳模式,是近年来各地孜孜以求的目标。

据统计,2011年到2014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3.4%。各地纷纷提出2015年减排目标:上海市提出2015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5500万吨,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上年下降2%左右;北京市明确,201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4%和2.5%,空气中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5%左右。

6月12 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到: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关键是要通过结构调整和提质升级发展,拓宽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研究制定长期低碳发展路线图。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扩张,形成节能低碳的产业体系,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可见,低碳经济的火热预示着又一轮机遇的到来。

低碳,在你我身边

一杯水就足够冲马桶,轻轻触碰一下可以关闭水龙头——在中华世纪坛今天举行的“低碳城市:宜居可持续的家园”主题展览上,新的节水技术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

包括全国低碳日在内的6月13日至19日是今年的全国节能宣传周。与“低碳城市,宜居可持续的家园”相呼应,本次宣传周的主题是“节能有道,节俭有德”,宣传节能知识,倡导低碳生活。低碳其实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活方式。就好像我们所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如果可以不需要人工制造气温,尽量自然通风、自然的采光,这样的生活环境才是完整的,才称得上是低碳的。

6月13 日,全国节能宣传周暨北京市节能宣传周启动仪式在首都博物馆举办。此次活动采用“大篷车”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宣传生态文明理念,营造全民行动的良好氛围。“给我吃个饮料瓶,我送你话费”活动是把一个空矿泉水瓶放入饮料瓶回收机,然后在回收机上输入手机号码,0.1元的环保奖励将充入手机。这样的饮料回收机已在北京地铁广泛使用。

低碳理念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由于我国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的相对短缺和对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这对矛盾难以解决,环境问题总体还在恶化,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再加上开发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倡导并践行一种新的高效、节约的资源利用方式,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目标。而对于普通公众,留意生活的小细节,在细节中践行低碳生活,正形成全社会的一大热潮。

今天,你“低碳”了吗?

相关链接

低碳生活顺口溜

时尚生活讲低碳,和谐共处大自然。

二氧化碳要减排,健康生活自然来。

低碳生活处处有,听我讲段顺口溜。

节能灯泡仔细挑;省钱也是硬指标。

人走随手把灯关,不让电表白白转。

热水器选太阳能,经济实惠有窍门。

电脑不用要关闭,待机费电很可惜。

用完电器拔插头,安全第一有讲究。

少用电梯多走路,节能锻炼两不误。

管道阀门要留心,跑冒滴漏不省心。

淘完米后可浇花,营养肥料顶呱呱。

洗脸刷牙关龙头,莫让清水哗哗流;

少量衣物用手洗,节水胜过洗衣机;

不用含磷洗衣粉,水源保护有标准。

抽水马桶流量大,放块砖头学问大;

家中备只储水桶,一水多用更轻松;

少用纸巾用手帕,勤洗多次也没啥。

买菜拎个环保袋,绿色惠及下一代。

不妨重提菜篮子,多次使用也合适。

野生动物应少吃,生态平衡要保持。

在外聚餐可打包,节约美德风格高。

一次用品须慎用,减少污染树新风。

过度包装要杜绝,减少购买也容易。

垃圾分类挑一挑,回收利用价值高。

打印纸张两面用,积木成林记心中。

穿衣少选真皮草,纯棉亚麻一样好。

买衣出于真需要,贪多求全不环保。

绿化家园多种林,健康生活更精神。

未必传真和打印,电子邮件一样行。

上班出行搭公交,畅通快捷心情好。

买车注重经济型,不为面子为节能。

虽是一些小细节,文明环保促和谐。

美丽江城我的家,举手之劳也足夸。

低碳意识进万家,为你为我为大家!

猜你喜欢

低碳气候变化二氧化碳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低碳经济视阈下的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研究
引发“失败”实验中蕴藏的正能量
学佛能使世界变的更“低碳”吗?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