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水北调”调来的不仅是水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

2015-12-24蓝颖春

地球 2015年1期
关键词:调水南水北调黄河

本刊记者 蓝颖春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门开启,甘甜的汉江水涌流而出,沿全长1432公里的干渠一路北上——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团城湖明渠开闸放水。历经15天、1000多公里行程,汉江水从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库北上,抵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端北京,并将通过自来水管网进入首都的千家万户。而这一天恰是中国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12周年。历经50年论证、12年艰辛建设,中国终于将“江水北送”的调水梦变为了现实。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是参与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和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主要专家之一,并主持完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附件六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近日,《地球》记者采访了王浩。

《地球》:为何要从长江调水?调水路线又有几条?

王浩: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水资源丰富且较稳定,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00亿立方米,特枯年有7600亿立方米。长江的入海水量约占天然径流量的94%以上。从长江流域调出部分水量,缓解北方地区缺水是可能的。

这是南水北调工程选择以长江为水源地的基本依据。长江自西向东流经大半个中国,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地区,中下游与最缺水的黄淮海平原及胶东地区相邻,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在经济技术条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南水北调工程将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调水北送,通过东、中、西三条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构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总体格局。

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中明确,南水北调工程将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调水北送,通过东、中、西三条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构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总体格局。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经隧洞穿越黄河到天津;另一路通过胶东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规划分三期实施。一期工程调水主干线全长1466.50千米。

中线工程从长江一级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开挖渠道,经唐白河流域西部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李村附近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最终达到北京、天津。规划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输水干线全长1431.945千米,全线自流。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黄河干流上的大柳树水利枢纽等工程,还可以向临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规划分三期实施。

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先期实施的东、中线一期工程调水规模为184亿立方米,调水线路总长近3000公里。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同时在江苏、山东正式开工建设,这标志着世界上涉及流域最广、惠及人口最多、建设周期最长、投资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正式拉开建设大幕,标志着中华民族期待半个世纪的梦想终于付诸实施。

《地球》:南水北调如何在调水的同时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

王浩:保护生态环境是规划和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目标。南水北调始终贯彻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坚持工程建设与治污环保相结合,着力打造清水走廊、绿色走廊。曾经是污染严重的东线沿线,使社会各界看到了治污工作的曙光。

东线沿线省市通过提高已达标企业的排污标准,加强京杭运河船舶改型和沿河垃圾、污水收集站建设,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和湿地建设,建立水质风险预警系统等措施,使东线水体水质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黄河以南36个控制断面,有30个断面水质达标,达标率为83%,其中,江苏省14个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苏鲁两省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中线水源区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工业点源治理、库周垃圾清理、生态农业示范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确保丹江口库区水质长期稳定达到国家地表II类水质标准。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期间,不仅考虑了工程对调水区、受水区的影响,也考虑了工程输水沿线的水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对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通过东、中、西三条线路引水北上,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联系,将构成“四横三纵”的水网格局,从而实现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目标。在节水、挖潜的基础上,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总调水规模达448亿立方米,相当于给北方地区新开辟了一条黄河,供水面积达145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5%,直接惠及人口达5亿以上,润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是为44座大中城市解决缺水之忧和择水之苦。

仅东、中线一期工程直接供水的县级以上城市就有253个,直接受益人口达1.1亿人,可望彻底改变华北地区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害物质的地下水的状况,改善黄淮海平原地区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促进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为黄河下游地区补充水量,为提高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创造了条件。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可增加防洪库容33亿立方米,与非工程措施和中下游防洪工程相配合,可使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消除70余万人的洪水威胁。

另外,工程通水后,还可遏制地下水位的下降,对地面沉陷等环境地质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作用,显著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黄河、淮河和海河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水资源贫乏,目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达到承载极限。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已经超过当地水资源可利用总量,黄河和淮河流域已经接近上限。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要求,流域经济社会和河道生态用水缺口都非常巨大。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缺水严峻的局面。

南水北调工程可为黄淮海流域提供水资源保证,对确保京、津、冀、豫、鲁等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推动地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具有深远意义。也是缩小东、西部差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保障。

黄淮海和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水资源不足,治理和保护环境、建设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关键在于水。实施南水北调工程,通过水源置换等手段,将为生态脆弱地区提供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提高地区的环境容量及承载能力,通过合理安排上中下游用水、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各方面用水,实现人水和谐。

《地球》:南水北调工程除了解决水资源问题外,还有哪些优势?

王浩:华北地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地区,区内蕴藏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还有铁矿、有色金属、石膏等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但由于水资源的短缺,目前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组合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增加华北地区水资源供给,有利于华北地区发挥潜在优势。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缓解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紧张局面,逐步消除影响北方经济发展的“瓶颈”,极大地提高北方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进一步推动北方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将通过填补城市供水缺口,可以减少“挤占”甚至返还部分农业、农村、农民用水,对城市、农村用水进行合理分配,从而促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这些地区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并且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建设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南水北调工程是洪水资源化的示范工程,也是粮食安全的保障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通过在沿线各地建设调蓄水库和利用自然湖泊,可较大地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尤其是通过适时调引长江流域的洪水,入注沿线调蓄水库,不仅可以减轻水源区防洪压力,而且为北方地区农业灌溉、回补地下水等提供水资源保证,有效缓解受水区的地下水超采局面。工程实施后,每年可间接增加生态和农业用水60亿立方米,使北方地区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逐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并进一步提高北方粮食产区生产能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促进粮食供需平衡。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增多条件下,增加国家抗风险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南水北调工程还有利于拉动内需和扩大就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数据表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将直接拉动沿线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仅东线、中线一期工程,每年可增加约18万个就业机会。在工程建成后的运行期,随着广大受水区水资源条件的改善,企业生产结构和规模也会随之变化,一些新兴产业将得到迅速发展,扩大就业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多。

猜你喜欢

调水南水北调黄河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调水专家倾囊相授15年心得,解答底改重要10问
『黄河』
南水北调运行管理研究
南水北调
DRAINING THE SOUTH
重大报道中的“微表达”——以湖北日报《琼瑶话调水》专栏为例
膜下滴灌作物以肥调水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