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鞭杆溯源与保护措施研究

2015-12-23张智张育存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保护价值发展

张智+张育存

摘要:山西地区是西北文化的一块沃土,生活在三晋大地上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山西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风格,而鞭杆又是山西地区传统武术的一块瑰宝。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对山西鞭杆的发展渊源、特点、价值进行研究,并从山西鞭杆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这对于发展鞭杆运动、丰富山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山西鞭杆;发展;价值;保护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5) 05-0064-04

鞭杆又称短棍,木质坚韧、结实,一般用当地的梧柳或者榆树的枝条制成。它长约1.14~1.2m,直径约2cm。棍的粗头为把端,棍的细头为梢端,略细于把端或与把端同粗。古时候人们牧马或牧羊时用鞭杆驱赶马匹和羊群,在清朝及民国年间由于中原内地饥荒严重,山西、陕西等地居民往长城以北,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迁徙,这就是著名的“走西口”。在“走西口”时,劳动人民把鞭杆当做辅助行走的拐杖,当做挑行李的担子以及与沿路土匪、强盗打斗的武器。在历史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鞭杆的分布从北到南,范围极广,尤以山西、山东、陕西、甘肃以及宁夏等西北地区最为流行。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华北边陲。山西鞭杆拥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丰富的内涵,从晋南到晋北鞭杆套路不下几十种,而且很多套路由本地产生和创编。而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娱乐方式的增多,鞭杆运动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本文对山西鞭杆的套路来源、传承情况、特点、价值、发展情况做出了较为认真的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保护措施,旨在展现山西鞭杆的独特魅力,促进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蓬勃发展。

1 鞭杆的发展渊源

1.1 鞭杆的起源

在约3000年前,秦人先祖在秦岭山脉地区及天水放马滩为周王室牧马,后经过数年的发展这里成为秦王朝的建国地点。秦人在长期的牧马过程中口中唱着牧歌,驱赶着白己所骑的马匹及其白己两侧的马匹,为了能够控制到白身范围之外的一些马匹及应对一些突发情况,就需要借助T具,而长的器械未能达到驱赶功效,经过长期的尝试,短棍对驱赶马匹效果显著,鞭杆便由此产生。鞭杆在秦人的牧马过程中,一方面起到马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保护牧马人的人身安全。之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诸国的许多文化及日用品传人中原内地并迅速流行开来,鞭杆在这一时期也传人山西地区并迅速成为劳动人民放牧、驱赶牲畜的重要T具。

1.2 山西鞭杆的套路来源及传承情况

1.2.1 晋南 山西的鞭杆套路一方面来白外地的拳师,另一方面由本地人产生和创编。晋南顺手鞭相传是由山东游客少林派武术家所传;洪洞县的子母鞭由山东镖师雷振威在行镖过程中路过洪洞县,将该鞭法传于洪洞县武师赵乾坤,鞭杆对练是由徐凤山、程涌泉二人传授;晋东南沁源县的齐眉鞭、九连环鞭是由山东赶驮人王天坤所传;运城市的纽丝鞭是由原云龙传授;沁源县的齐眉鞭、九连环鞭是由郝世恭、郝起荣传授,陀螺鞭是由郝言孝传授,七星鞭是由牛凤鸣传授。

1.2.2 晋中 晋中地区太原的十三鞭由郝学儒传授,舞花鞭是由银连芝传授,陀螺鞭、简化鞭杆、鞭杆对打是由山西大学陈盛甫传授,而陈盛甫的陀螺鞭则由张含之师傅传授;榆次市的盘龙鞭是由赵云武传授;平遥县的八合鞭是由曹体元、张育人传授;祁县的形意六合棍是由戴氏传授;寿阳的63鞭是由马洪传授;八合鞭是晋中平遥县曹体元、张育人两位师傅的成名鞭法,这套鞭法是由太平军杨秀清同族杨书珍传于其婿武华南,后武华南传于其友张庆九,张庆九传于其表弟曹体元,曹体元传授给了张育人;灵石县的马撅六趟鞭是由房有根传授。

1.2.3 晋北 晋北地区的鞭杆套路多属本地创编。驼骡鞭是五台县张含之师傅的独门技法,而这套驼骡鞭法是在代县任继老先生所传授的13鞭的基础上,吸取和借鉴各家所长创编而成;灵丘县的三才鞭是在清末年间由沧州武举人王玉龙来山西以武会友时传于李生梅,李生梅后又传于李起雨;大同、天镇一带的36手天罡鞭系由山东传来;繁峙的八仙鞭、36鞭是由杨海保传授,32手螳螂鞭、梅花双十字鞭是由郭应田、侯增祥传授;代县的12手鞭是由任继、李泽传授的13鞭演变而来的;应县的15手鞭是由唐万武传授;怀仁的24鞭是由李成家传授;定襄的尺八鞭是由赵秀明传授,36鞭是由张能富、许有德传授;右玉县的24式鞭杆由八里庄的周德胜老人传授给了,右玉县交通局的郝振中,郝振中又传授给县水利局的付日成。

2 山西鞭杆的特点

2.1 技法刚猛、大开大合

在古代的山西,野兽经常出没,老百姓在外出做生意的路上,为了预防野兽袭击,土匪强盗打劫,随身都携带着鞭杆。跟裤带里藏剑和拐杖里藏剑一样,鞭杆作为武器也十分隐蔽,一般歹人都没有戒备之心,所以在用鞭杆攻击时必须j_奇制胜,久而久之,山西鞭杆套路向动作粗犷、刚猛迅速、快出快收、大开大合、攻击性强发展演变。由于鞭杆技法都是老百姓在长期的实战过程中逐渐摸索与发明出来的,因此山西鞭杆以快速多变、勇猛刚毅、大开大合而著称,在民间非常受欢迎。

2.2 融合了武术元素

在清朝及民国年间,由于中原内地常年战乱及饥荒频频发生,导致了大批的居民到长城以北(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谋生,这次人口迁移活动被称为“走西口”。“走西口”具有广阔的覆盖面,它包含了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多样的地域文化。在“走西口”的路程中经常遭遇土匪和强盗,因此商人雇佣了一些镖师以及拳师帮助其安全的运送货物,这些人为了在押运过程中不引起旁人的关注和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为了驱赶马匹等牲畜,鞭杆便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在长久的实战中,武士们将刀枪棍棒等武器的技法糅合到了鞭杆之中,集众多兵器于一身,久而久之创编出许多新的鞭杆技法及套路。由于“走西口”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广阔的地域性,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各地的鞭杆技法与武术套路相互融合、互补,使得鞭杆技法内容更加丰富。

2.3 注重攻击下盘

在古代的山西农村几乎家家都养狗,为的是看家护院、抵御野兽,到人们家里做客或者是行走在街道上(在“走西口”的过程中也是如此),首先要防的就是恶狗,由于狗的身体高度较低,所以慢慢形成了以戳、挑、截、扫为主,攻击对方下肢的技法。在进攻时戳其小腹、挑其裆部、截其小腿、扫其脚踝。没有华而不实的过渡动作,可以说招招实用、招招制敌。

3 山西鞭杆的价值

3.1 历史文化价值

鞭杆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承载着我国西北地区非常重大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古老的记忆。鞭杆在“走西口”的过程中,逐渐的被劳动人民接纳、热爱,并且发展为套路多样且攻击与防守兼备的技击方式,在老百姓间广泛流传并深受欢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山西鞭杆保留了西北地区早期,特别是“走西口”时期民间文化生活的原生态,是研究“走西口”活动状况的重要依据,在民族传统体育学与民俗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鞭杆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走西口”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鞭杆在这一过程中融合了各种不同的拳种技法,吸取综合了武术长短器械的多样运动方法,因此呈现出风格迥异、套路多样的鞭杆。由于“走西口”锻炼了人们的开拓拼搏精神,培育了人们坚忍不拔、勇于创新的人文品格,而鞭杆的发展恰恰继承了这些文化。研究鞭杆文化,对认识西北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使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3.2 健身价值

鞭杆这种器械制作经济、简单且便于携带,由于它的动作朴实无华,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因此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广泛欢迎。由于传统的鞭杆是木制的,外观上显得不那么时尚,现在可以用从事户外运动时的手杖来代替,经常进行鞭杆运动,既可以提高呼吸系统的能力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也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筋骨。不同年龄及体质的人群在练习鞭杆时可以采用不同的速度和架势,山西大学的毛明春教授挖掘了传统鞭杆中的精华,创编出了太极健身鞭杆8式、16式和24式,这些鞭杆套路不但具有与太极拳同等的健身功效,而且也是中老年人的好助手。山西大学体育系在80-90年代的体育课教学中加入部分鞭杆内容,不仅可以传承鞭杆套路,也可以使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协调性、灵敏性得到锻炼。同样这种形式也可以应用到社区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社会组织机构,可以让人们多一种健身活动方式,增强人们健身运动的兴趣。

3.3 观赏、娱乐价值

由于鞭杆技法融合了刀枪棍棒和各家拳法的精华且现如今出现了鞭杆对打等形式多样的鞭杆运动形式,更增加了人们观赏鞭杆运动的积极性。人们在观赏鞭杆对打或鞭杆武术表演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了解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鞭杆的技法,切实的感受鞭杆技法的多变,套路的丰富。同时可以利用人们猎奇的心理,让人们用鞭杆去放牧或挑担,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如何发挥白己的聪敏才智,运用鞭杆创造了如此多的好看、实用且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技法套路。

4 山西鞭杆的发展现状与保护措施

4.1 山西鞭杆的发展现状

4.1.1 推广普及力度不够,了解者知之甚少 鞭杆作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理应受到广泛的学习。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鞭杆这项传统武术运动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下的许多年轻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鞭杆,不知道鞭杆为何物。由此可见山西的鞭杆出现了消失的危机,而其实当下人们非常注重健身,积极参加各类体育运动,但是参与鞭杆运动者却是寥寥无几,所以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当前山西鞭杆所处的危机。

4.1.2 运动形式过于单一,难以满足现代人的需要鞭杆从古代产生发展至今一直被人们作为一种技击性较强的体育运动,虽然它的技法套路较为丰富,但是一般都是为了搏击对打需要,因此运动强度较大且动作较为复杂。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从事一些学习相对容易、运动强度适宜、健身功效较好且娱乐趣味性较高的体育项目,反观鞭杆的特点,就必须要作出相应的创新改变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否则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4.1.3 传承方式太过保守,不利于鞭杆的推广由于鞭杆是传统武术的一部分,它的传承方式遵照家庭祖传或拜师单练,它的发展普及深受这种传统陈旧理念的制约,严重阻碍了鞭杆的传承与发展。当下人们学习鞭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武术协会、城市广场及体育场晨练,并且练习的人群以老年人居多,年轻人较少,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同时鞭杆的传承人都已年逾古稀且新的传承人断档,应当对这些老人进行专门的访谈,因为他们既是鞭杆文化活生生的教科书,也是传承新人的主要对象。否则鞭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将会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损失。

4.2 山西鞭杆的保护措施

4.2.1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鞭杆的宣传和普及鞭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山西地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块文化瑰宝,因此要对鞭杆有很好的传承与发扬。政府相应职能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强对传承者的保护。增强全民保护鞭杆的意识,要运用报刊、媒体等方式对鞭杆进行广泛的宣传与普及,让人们了解遗产保护的知识,宣传保护鞭杆的意义。在新时代的文化背景下,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条例,帮助和鼓励社会中的鞭杆爱好者成立相应的协会,适当条件下可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人们对鞭杆原有的技法套路进行创新,使它的可操作性更加简单,可观赏性更高,从而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到鞭杆运动中来,共同继承并发扬这一传统武术,使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延续其不竭的生命气息。

4.2.2 实现鞭杆与鞭杆舞的有机融合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白身的健康及精神追求,尤其是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实施,使得体育运动逐渐的走进大众,贴近大众。鞭杆这一传统武术要想要有好的发展,就必须要继承古人创编的技法精华,同时在这种新时代下更要大胆创新,让鞭杆的套路技法编排内容更加新颖、别具风格。鞭杆的技击性较强且运动量偏大,鞭杆舞的娱乐、观赏价值较高且运动量较小。由于鞭杆的种类多样,技法套路较为丰富,将鞭杆融人到鞭杆舞中,不但可以增加鞭杆舞的多样性,而且为鞭杆当下的发展模式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鞭杆舞对鞭杆的升华创新,使得鞭杆原有的武术技法与舞蹈相结合,并配有相应的乐器伴奏,使之前较为枯燥单一且搏击性较强的鞭杆转为一种节奏分明、观赏性高、运动量较小及娱乐健身价值功效较高的鞭杆舞蹈。这种鞭杆舞的形式内容更加的多样有趣,老少皆宜,非常有利于鞭杆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具有极高的应用性。在这种氛围下,鞭杆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

4.2.3 改变传统观念,将鞭杆引入学校、融入课堂 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要想让鞭杆有更好的传承,就必须打破原来传统陈旧的观念。改变鞭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及家庭传承、拜师传授的方式,以此打破鞭杆传承的枷锁,使鞭杆能够有更大的普及范围,更多的参与人群。

同时,可以将鞭杆运动引入山西各大高校及中小学校,融人到体育课堂教学之中。由于在山西各大高校中都开设有武术课,这就为鞭杆在山西高校的推广普及提供了一条捷径。高校管理部门应当在大学武术课的开展中,专门性的开设鞭杆教学,适当的将一些简单、较易学习的鞭杆套路技法教授于当代青年大学生,使他们认识了解及学习鞭杆,担负起传承及弘扬鞭杆文化与技法的职责。而在中小学可以适当的开设鞭杆课程,使他们了解认识古老优秀的鞭杆文化,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与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扩大鞭杆的传授范围,另一方面培养了后备人才,缓解了山西鞭杆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

5 结语

鞭杆作为中华武术的传统文化,作为山西地区的一块文化瑰宝,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鞭杆的发展面临着传承断档、群众普及较差、练习人群年龄极差较大的问题。山西鞭杆的发展之路还很远,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要以动态的观念去看待现代丰富多元的文化,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立足传统、理性传承、大胆改革,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模式,使鞭杆的发展与现代社会需求相契合,使鞭杆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与市场。

猜你喜欢

保护价值发展
区域发展篇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