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能力增龄性敏感指标的筛选

2015-12-23赵晨琼赵玉华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运动能力筛选指标

赵晨琼+赵玉华

摘要:中老年人群运动系统功能伴随增龄会出现退行性变化,探讨运动能力增龄性敏感指标,为体育锻炼手段的合理性和和科学性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运动能力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筛选出反映中老年人群年龄特点的运动能力测试指标,采用实证测试手段,分析测试数据,筛选出运动能力增龄性敏感指标6项,肺活量、纵跳、选择反应时、闭目单脚站立、lOOOm(女)/1500m(男)快走和计时起立行走。研究成果将为中老年人群在短时间内能获得健康效益的健身指导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运动能力;增龄性;指标;筛选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5)05-0086-06

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利,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面对人类健康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化,系统化,科学化。对当代中国来说,中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尤为关键,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正在面向老龄化社会发展。运动能力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一个人体质好坏的主要依据之一,与人的体型、体格、机能、神经反应和心理等均有密切关系。运动能力是体适能和健康的外在表现,是人们能够轻松、有效地掌握和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以人体形态和机能为基础,通过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平衡、协调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能力呈下降趋势,老年人的灵敏性、肌肉爆发力、心肺耐力、肌肉力量与肌肉耐力、身体成分、柔韧性、速度和平衡性等方面的能力均下降明显,这与中老年人本身的身体机制以及社会环境对中老年人的影响有关,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中老年人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虽不能恢复至原有水平,但可以对其运动系统及其他系统的功能有所改善。本文选择中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运动能力增龄性下降特征与规律的基础上,为探讨体育锻炼对预防运动能力下降的原理,以及开发相应的健身方法提供理论基础,为我国大众体质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哈尔滨体育学院、龙福社区、先锋二区、宣西小区、哈尔滨量具厂广场等进行测试对象的招募。招募原则:受试者没有进行较长周期的体育运动的锻炼史,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通过招募共计招到受试者1418人,根据测试者的要求,进行筛选,剩余1289人,对1289人进行分层抽样,其中青年人(20~25岁)418人、中年人(40~60岁)444人,老年人(60岁以上)427人,将每个层次中的个体进行编号,利用抽签法,每层抽出400人,总计120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要求和需要,通过图书馆书籍查阅、电子检索查阅中国知网、维普等网站,以“中老年人”、“运动能力”、“年龄”、“体质健康”、“体质测试”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并对所查阅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归纳,获取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本研究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通过查阅的文献、书籍以及论文著作拟定出“运动能力增龄性变化敏感指标专家调查问卷”的咨询问卷,对50名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相关专家〔教授28人,副教授22人)进行三轮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问卷的效度检验。在专家问卷发放前,将问卷分别呈送到40名运动能力相关的专家分别对问卷的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和整体效度进行分析,按照非常合理、合理、比较合理、一般合理、不合理五个等级进行打分评价。问卷的设计的调查内容和结构设计是合理有效的。

(3) 问卷的信度检验。问卷的信度检验符合肯德尔和谐系数的使用条件:3≤N≤20,K≥3(N为专家人数,K表示指标个数),运用IBM SPSSStatistics 21软件对样本进行Kendall协同系数检验,对问卷进行W值和P值的计算,结果P值均小于0.05,W值均大于0.7,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专家的意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1.2.3 实验法

(1) 测试项目。身高、体重、肺活量、LDH(乳酸脱氢酶)、CK(肌酸激酶)、甘油三脂、睾酮、皮质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握力、纵跳、选择反应时、男子1500m/女子lOOOm快走(以下简称快走)、计时起立一行走测试、坐位体前屈、30s坐下站起、单脚闭眼站立。

(2) 测试仪器。身高体重电子测试仪(京海JH-sGTZ)、肺活量测试仪(京海JH2010-FH)、握力测量仪(京海JH2010-WL)、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纵跳测量仪(京海JH2010-ZT)、反应时测试仪(京海JH2010-FY)、秒表、哈尔滨体育学院标准400m塑胶场地、椅子、标志物、坐位体前屈测量仪(京海JH2010-TQ)。

(3) 测试方法。①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纵跳、选择反应时、坐位体前屈、单脚闭眼站立按照国民体质监测测量方法测试;②LDH(乳酸脱氢酶)、CK(肌酸激酶)。测试前对受试者取静脉血Sml,3000转/min对血液离心lOmin,室温静置,取上清液。测试时,先配好试剂,取CK和LDH试剂进行配制,然后将血清与试剂融合,通过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试,测试一次,得出结果,保留三位小数;③甘油三脂、睾酮、皮质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检验);④快走。受试者至少2人一组测试。受试者采用站立姿势站在起跑线后,听到口令后立即开始快走。发令员发出口令的同时,计时员开始计时,当受试者走完全程,胸部到达终点垂直面时停表。测试一次,以“s”为单位,记录成绩,保留小数点后一位;⑤计时起立一行走测试。受试者上身直立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在离椅子3m处的地面上放上标志物,当测试者发出“开始”口令后,受试者从椅子上站起,快速走至标志物处,再返回椅子坐下,靠到椅背上,计时结束。测试一次,记录时以“s”为单位;⑥30s坐下站起,受试者上身直立坐在椅子上,当测试组发出“开始”口令后,受试者从椅子上站起,然后坐下,反复重复动作,计时30s,测试一次,记录时以“个”为单位。endprint

1.2.4 数理统计法用Excel表格对样本建立数据库,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相关分析法。

2 研究结果

2.1 运动能力初选指标的确定

本研究根据对运动能力概念及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在运动能力初选指标时,以形态、机能和素质三个方面为一级指标,其中形态、机能为基础指标,素质为衡量指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对专家访谈,收集目前已有的反映中老年运动能力一级指标下所包含的二级指标14项,并根据相关理论对各指标进行理论论证。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确立可以直接度量的三级指标。本研究确定了54个三级指标作为运动能力增龄性敏感指标筛选的初选指标。

2.2 运动能力测试指标的确定

在初选指标中,有的能反映评价对象的本质,有的则不能,有的可能是主要因素,有的则是次要因素。因此对初选指标首先进行定性分析。

本研究通过在运动能力以及中老年体质健康等方面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对初选指标进行逻辑判断筛选出内容、结构有效性高的指标作为测试指标。运用专家调查法,采用五级评分法对所列出的所有指标请专家进行赋值,经过专家打分,按平均数计算,得到每个指标的平均分值,以平均分≥4的指标为有效指标。经过三轮专家问卷的调查,最终确定运动能力的测试指标,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18个。

2.3 运动能力增龄性敏感指标统计筛选

受研究时间以及经费等方面的影响,本研究不能对受试人群进行连续跟踪测量,因此选择青年、中年、老年三个年龄段进行横断面测量,选用相关分析中的双变量分析,相关系数采用Pearson,显著性检验采用双侧检验。通过对文献的研究,0~0.09为没有相关性,0.1~0.3为弱相关,0.3~0.5为中等相关,0.5~1.0为强相关,本研究认为通过各年龄阶段测试项目与年龄的相关性系数>0.5,而且双侧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作为运动能力增龄性敏感指标。

从表8的测试结果中可以发现,测试指标BMI指数,与年龄的相关性系数是0.370,P<0.01显著性差异。测试指标肺活量与年龄的相关性系数一0.628,有显著性差异P<0.01。测试指标LDH(乳酸脱氢酶)、CK(肌酸激酶)、睾酮、皮质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年龄的相关性系数不高。人选力量素质的指标有握力和纵跳,握力与年龄的相关性-0.180,有显著性差异P <0. 01;纵跳与年龄的相关性-0.691,有显著性差异P<0.01。选择反应时与年龄的相关性0.586,有显著性差异P<0.01;快走(男1500m/女lOOOm)与年龄的相关性0.546,有显著性差异P<0.01;坐下站起30s与年龄的相关性-0.301,有显著性差异P <0.01;计时起立行走与年龄的相关性0.585,有显著性差异P<0.01;坐位体前屈-0.216,有显著性差异P<0.01;闭眼单脚站立一0.750,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综述所述,运动能力增龄性初选指标,经专家筛选有18项具体的代表性指标入围,通过对所选定的具体指标测试及统计处理,筛选出运动能力增龄性敏感指标6项,肺活量、纵跳、选择反应时、闭目单脚站立、快走和计时起立行走。

3 讨论与分析

3.1 BMI指标与运动能力增龄性的关系

身体形态,是指身体的概观性特征,包括器官的外形结构、体格、体型和姿势,为研究运动能力、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和身体机能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中BMI指数与年龄的相关性系数没有高于0.5。BMI指数与年龄的相关性说法不一,随着人体年龄增长,身高下降,腹部脂肪增加,体成分发生变化。何英剑等研究表明性别对于BMI指数的相关性影响较大,年龄的影响不大。中老年人体力活动能力下降减少,基础代谢率降低,体内能量消耗减慢,因而瘦体重减少和体脂增加,但这种变化呈现阶段性,男性50~54岁、女性60~64岁年龄段这种变化达到峰值。老年人的体脂分布趋向于要腹部聚集的特点。身体成分的改变是中老年人的发病率增加及生理机能减退的因素之一,可作为影响运动能力的参考指标,但不能成为运动能力增龄性敏感指标。

3.2 肺活量与运动能力增龄性的关系

在本研究中,肺活量与年龄呈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628,而且双侧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肺活量人选为运动能力增龄性敏感指标。肺活量为一次呼吸时的最大通气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肺的通气功能水平。呼吸系统增龄性改变表现在肺泡变薄、肺泡增大、肺毛细血管数目减少、肺组织的弹性下降及呼吸无力等,至40~50岁时已基本呈钙化状态,气管变硬,因而严重影响肺功能。肺活量、最大通气量和时间肺活量等机能指标呈现进行性下降。有资料表明,老年男女的1秒钟用力呼气量分别以每年大约32ml和25ml的速度下降。老年男性第Is时间肺活量从正常的82%下降到75%左右,女子则从86%下降至略低于80%。肺活量是衡量体能的一项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评价有氧耐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3.3 力量素质与运动能力增龄性的关系

素质指标是运动能力的衡量指标,运动素质和运动能力既有相互的联系,又有相互的作用,运动能力与运动素质需要高度的协调才能表现出较高的运动能力。在本研究中纵跳与年龄的相关性系数高于0.5,人选为运动能力增龄性敏感指标。

力量是中老年进行日常生活最基本的能力,如老年人走路,爬楼梯、从椅子上站起来,举起重物等都需要依靠力量来完成。力量是除身高和体重之外的,与体质健康、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关系较大的一项重要指,较强肌肉力量能够保证中年人的工作效率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握力能够反映人体前臂和手部肌肉力量。纵跳能够反应受试者垂直向上跳跃时下肢肌肉快速收缩的能力。根据国民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显示:我国男子的力量素质在35岁时达到顶峰,女子也在40岁的时候达到顶峰,之后就呈下降的趋势,到60岁时分别下降了32.1%和20.2%,到65岁时,下降的速度就更快了,下降率达到了27.5%和22.1%。测试结果显示纵跳与年龄的相关性系数要高于握力。有研究表明,通过对不同健康人群生理横断面积的测试显示,与年轻人相比,中老年人大腿肌肉体积有显著的下降( 25%~35%),上肢肌肉并未达到相同的程度。因此,纵跳作为运动能力增龄性敏感指标更具有说服力。endprint

3.4 速度素质与运动能力增龄性的关系

在本研究中选择反应时与年龄的相关性系数高于0.5,人选为运动能力增龄性敏感指标。选择反应时是国民体质测试的项目之一,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核心测试的项目之一。选择反应时反映人体神经与肌肉系统的协调性和快速反应能力。魏俊民,蔡睿研究表明选择反应时与年龄呈负相关,同时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要比不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的选择反应时短。林慧明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研究表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素质衰退很快,尤其是力量和反应速度上较为明显。张瑞,张夕玉研究表明,选择反应时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宁小春,李翠霞研究表明广西老年人随年龄增加身体素质下降明显,包括握力、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立和选择反应时。

3.5 耐力素质与运动能力增龄性的关系

快走主要能反映出中老年的心肺耐力水平,与年龄的相关性系数0.546,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0s坐下站起主要能反映出中老年腰腹和下肢肌肉耐力,与年龄的相关性系数-3.01,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

快走反映受试者心肺长时间的工作能力。通过测定中老年人的快走指标,主要反映中老年人的有氧耐力,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测定有氧耐力的最好的测定方法是PWC170台阶试验,但由于受试对象的特殊性,大多数为中老年人,为防止对其健康产生影响,避免特殊情况的发生,采用快走来代替台阶试验测定中老年人的有氧耐力。

3.6 灵敏素质与运动能力增龄性的关系

计时起立行走(加拿大运动能力测试time-up-go)能反映出中老年在突然变化条件下能快速、协调和准确完成动作的能力,有利于判断中老年人摔倒的可能性。计时起立行走与年龄的相关性系数0.585,有显著性差异P<0.01。

灵敏素质主要反映出中老年在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是运动技能、神经反应和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计时起立行走反应受试者的灵敏素质以及下肢肌肉力量或者反应受试者的步态及可能摔倒的安全性。计时起立行走大多用于测试中老年人的步态,有资料表明计时起立行走对于判断中老年人可能摔倒的可能性的测试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的灵敏性明显下降,这可能与中老年人的骨骼,肌肉和关节的退换有关,在今后的体育锻炼中应加强对骨、关节和肌肉的相关联系,很多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可以明显阻止与年龄相关的各种肌肉阻止的变化。

3.7 平衡能力与运动能力增龄性的关系

闭眼单脚站立反映人体静态平衡能力,也可评价受试者在不依赖视觉的情况下位置感觉和本体感觉之间的协调能力。闭眼单脚站立与年龄的相关性系数-0.750,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显著性差异P <0.01。

人体的平衡主要依赖于本体感觉、前庭功能和视觉的动态平衡,平衡能力在20~50岁间较稳定,随后逐渐减退,Sbeldon认为前庭功能45岁以后开始衰退。随着年龄增加,肌肉力量下降,前庭功能退行性变化和视力的减退,这种动态平衡将发生改变,而有些老年人群始终无法建立牢固的平衡,因此平衡能力较差。平衡能力的提高对于中老年人预防衰老和跌倒,提高体质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老年人的平衡与腰部肌肉力量和下肢肌肉力量有相关性。研究表明,年轻人在维持平衡时主要是通过踝关节发力,而老年人需要协调全身肌肉维持身体平衡,这也说明肌肉力量对老年人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杨光,白翠瑾等通过对590名70岁以上的日本老年人进行研究发现,高步速组老年人运动能力的三项指标(下肢蹬肌伸力量、平衡能力和灵敏素质)均显著高于中速组和低速组,因此保持较高的步速能力对提高老年人起积极的作用。国外一项调查研究表明,约大于35%的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都至少会发生一次跌倒。国外学者King等也发现平衡能力的强弱在60岁前后有很大的区别,60岁前变化不大,较为稳定,60岁以后开始下降,且下降速度超过16%之多。

4 结论

通过对运动能力以及运动能力增龄性变化的理论研究,确立了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为运动能力的基础指标,运动素质为运动能力的衡量指标。对运动能力中老年人运动能力测试指标体系的建立遵循了整体性、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简便性原则。在此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测试指标的可操作性建立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测试指标体系。运动能力增龄性初选指标,经专家筛选有18项具体的代表性指标入围,通过对所选定的具体指标测试及统计处理,筛选出运动能力增龄性敏感指标6项,肺活量、纵跳、选择反应时、闭目单脚站立、lOOOm(女)/1500m(男)快走和计时起立行走。研究将为探索体育锻炼改善运动系统功能的原理,研发适合中老年人群的“个性化”科学健身指导方案,延伸科学健身方法体系提供技术支撑。endprint

猜你喜欢

运动能力筛选指标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晋北豇豆新品种鉴定筛选与评价
不同西瓜嫁接砧木的筛选与研究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措施
老年人膝关节本体感觉研究
核电厂电仪设备的老化评估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