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回归自然”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2015-12-22梅燕芳

学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幼儿发展实施策略重要性

梅燕芳

摘要:大自然是孩子们体验、探索、发现、学习、游戏的极佳场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回归自然”的道路却始终艰辛,这与园所提供的环境、教师固有的理念、家长的支持都是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从分析“回归自然”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说起,重点阐述了“回归自然”促进幼儿发展的实施策略,包括幼儿园要构建“回归自然”的课程内容;教师要转变观念支持幼儿在自然中的活动;家长要积极互动帮助幼儿感受大自然中的乐趣,为“回归自然”的实践操作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策略,是值得参考的。

关键词:回归自然 幼儿发展 重要性 实施策略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204

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有趣的百科全书,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众所周知,大自然向我们呈现的是直观的、具体的、现实的、丰富的场景和内容,能够深深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是孩子们体验、探索、发现、学习、游戏的极佳场所。大自然提供的环境正好与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学习方法是切合的,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更能让孩子们沉浸在自然的世界中,与之互动,获得发展。“回归自然”的说法其实是有着一定的渊源的,“回归”说明我们曾经在自然中快乐地徜徉过,但最终因为城市的建设和现代化设备越来越丰富而放弃或是减少了踏入自然的念头,所以我们呼吁回归,崇尚回归,希望“回归”能够让我们在重新感受到大自然美丽的同时,真正认识到在大自然中活动对于自然人发展的重要性。

一、“回归自然”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与自然的接触对于幼儿的重要性,不亚于好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保持幼儿与自然的亲近关系,不仅对幼儿阶段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还会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可以为幼儿提供很多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幼儿需要自然来开发他们的感觉器官、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这种需求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得到揭示:观察儿童与自然隔绝时感受力的变化;注意儿童有机会直接体验自然时所获得的神奇感觉。

加德纳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在起初提出的七个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之外,又补充了第八个智能“自然探索”智能。这是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能了解各种事物的细微差别,对物体进行辨析和分类的能力。⑴

(二)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更能培养幼儿的

意志品质、缓解情绪

大自然的环境与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幼儿在其中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让自己与同伴的活动更具有挑战性。他们能明显地感受到用梯子爬上树和单凭手脚爬树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而不用工具爬树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幼儿必须不断尝试,勇于克服恐惧心理,不怕困难,有着坚定的信念,才能坚持到成功的那一刻。

同时,大自然还是幼儿缓解情绪和压力的场所,广阔的天地会让他们感觉神清气爽,身体放松,眼界开阔,情绪的压力就能得到舒缓。大自然对于情绪缓解的原因还在于绿地能促进社交活动和社会支持。一项瑞典的调查指出,居住在可以方便地到户外活动地区的孩子及父母,其结交的朋友比因交通所限而不能远足的孩子及父母多一倍。

(三)在大自然中的活动体验能带给幼儿

可持续的发展

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提到:“孩子们怎样面对自然,以及将来他们怎样教育自己的后代面对自然,将会决定未来我们的城市、家庭,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形式和状态。”从小与自然建立起的积极关系可以一直持续到成年阶段,成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受其幼儿时期在自然中玩耍时间的影响,并会影响成人环保意识的形成。所以,当幼儿在发展亲自然情感的关键期,能够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引导、什么样的环境都是极其关键的,这会影响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使其能够得以健康发展。

二、“回归自然”促进幼儿发展的实施策略

修复孩子和自然之间被割裂的关系似乎是一项艰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这种趋势的方向,或者可以减缓其速度、减轻其程度。

(一)幼儿园要构建“回归自然”的课程内容

一方面,我们常说“生活即课程”,幼儿的课程有别于其他学段的课程,它更重视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如何能让幼儿真正回归到自然中,“兴趣”是带领他们走到自然中的一大因素。所以,除了幼儿园中的草地、泥地、沙池、水等自然物,还应该有效地运用树以及各种自然物加工成的户外活动玩具,如大型积木、竹梯、木架、竹筐、草编物品等,都投入到幼儿户外活动材料中,为幼儿在自然中的建构、探索、发现等游戏提供物质的保障。⑶

另一方面,课程的概念还提醒我们可以做一些预设的、衍生的活动内容,使幼儿的认知经验能够更丰富、更广泛、也更深入。所以,幼儿园在课程安排中要将“回归自然”的理念充分融合,真正认识到自然环境的价值,用科学的作息安排来调整幼儿在户外与大自然互动的时间。当然,其中会有一部分自由灵活的时间让幼儿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需要的游戏活动,满足他们游戏、探究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在课程实施中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那么一定会对幼儿的发展形成有利的局面。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支持幼儿在自然中的活动

近期,安吉学前教育模式被大家熟知和认可,他们的“闭上嘴、管住手、睁大眼睛、竖起耳”的教育理念给中国的学前教育界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观摩幼儿游戏活动现场和讲座培训活动,确实发现这样的理念是能够促进幼儿的有效发展的,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但是,毕竟地域差异是存在的,而且老师们原有的理念水平是不同的,所以在推进“回归自然”的过程中,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教师原有的教育理念基础是怎样的?如何更新与转变?转变的大致方向是哪里?理念转变的过程该采用什么方法来推进等。

首先,教师应该学会自省,要主动接纳“回归自然”的理念,并将理念渗透到教学行为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亲自然的行为。其次,教师要学会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站在幼儿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始终将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在大自然中的放松感、安全感,还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放在活动目标的首位。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过程,让幼儿更多享受与大自然相处的快乐,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 空间,追随幼儿的兴趣点,灵活引导幼儿在自然中有更多有趣的发现和进行更好玩的游戏。最后,教师要保持与幼儿一样的好奇心,与自然建立情感联系,热爱大自然,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幼儿,将“回归自然”的情绪体验传递给幼儿,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收获。⑷

(三)家长要积极互动帮助幼儿感受大自然中的乐趣

在践行“回归自然” 的活动过程中,幼儿园其实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而家庭教育正好能够弥补这些缺失。家长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带领幼儿走进更广阔的大自然中,给予孩子更多的指导和影响。作为幼儿园,应及时地为家长开展“回归自然”的活动提供建议和指导,搭建有效的平台,组织一些亲子游活动,也给予家长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

作为成人,要带领幼儿“回归自然”并不是只有有规划的旅游等活动,其实是可以在一些简单的生活活动中就做到的。唤醒自然的新奇感的有效方式还可以是与孩子一起阅读自然类书籍,阅读是间接体验的一种形式,它可以点燃幼儿想要踏入自然的导火索。收获的季节带孩子共同进行收获活动也是很不错的体验。在家里辟出一个角落,放一些盆、盒子等,专门供给幼儿放一些从自然中收集到的物品,比如鹅卵石、树叶、松果等。在院子里栽一棵树、在家里养一缸鱼,都是回归自然的开始。

不要让21世纪的幼儿成为“林间最后的小孩”,幼教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实践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能和“自然母亲”早早地就“断了奶”,只钻进和人交往的社会。“回归自然”也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要从实践出发,帮助孩子投身到大自然中去,自然需要我们,我们更需要自然。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中国教育部,2012.

⑶吴晶京.构建“亲近自然”幼儿生活课程[J].生活教育学刊,2009(5).

⑷王莉,陈知君.3~6岁幼儿亲自然情感的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6).

(责编 赵建荣)

猜你喜欢

幼儿发展实施策略重要性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