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研读策略 筑构高效课堂

2015-12-22卢玉霞

学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对话高效

卢玉霞

摘要:本文从语文课程理念出发,详细地对阅读课堂的活动策略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在阅读课堂活动中如何有效引发学生多角度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建构高效的阅读课堂。

关键词:研读策略 对话 语用 高效

课堂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151

学生是阅读实践中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内涵时,要善于优化阅读策略,努力拓宽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寻找文本趣味性的内涵,采取多角度的阅读策略,运用阅读思维与情感和文本、作者进行充分的对话,品味与分析文章的中心,使学生阅读个性获得张扬,锤炼和提升学生个性阅读能力,构筑高质量、高效的阅读课堂。

一、入情入境品读,品味文本内涵

教师应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阅读的因素,立足于学生阅读学习情况,运用多样化朗读方式,利用具体形象的多媒体,或者立体的挂图,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文本阅读活动,激发学生深入文本内涵,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情感共鸣,入情入境地品读文本内涵,激发学生解决文本问题的需求,促使学生品味、揣摩文本的内涵,体验文本的独特思想内涵。

例如,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聆听教师范读。接着,学生采用自由读、同桌对读的方式朗读课文。教师通过声音辨别学生在朗读中是否读准字音,是否读通语句。等待学生朗读几遍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及时进行评价,指出朗读中的优缺点。朗读课文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开始解读课文内容,紧扣文中重点段落,进行熟读、细读,采用指名读、男女生对读、接读、引读等朗读方式,通过反复地读,把课文的重点章节读得有节奏,读懂、读透,引发学生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与文本情感相互共鸣,产生阅读体验,展示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又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文中第四节语句,辅以朗读。在激情的语言渲染下,教师提出:“大家听了朗读后,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画面?”学生抒发个性阅读见解时,教师应给予评价,以无比愤慨的语调提出要求:“地球是哺育人类的母亲,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场所,而人类却肆意运用化学武器和化学药品,让人类自身生活在这样的阴影中。如今,你看到在电视的画面上,讲述了人们生活在被破坏的地球环境里,那种绝望、痛苦和哭泣的表情。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心情怎样?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这一片段。”在带着悲愤情怀朗读文中片段时,形象的阅读情境与文本内涵相互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解读能力。

二、品味研读语句,建构对话阅读

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挖掘小学教材文本中的传神语句,并紧扣这些语句,通过研读与品味,揣摩文本语言中的精彩地方,在阅读对话中发表独特的见解,积极地表达对文本的个性化感悟,懂得文本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理解和掌握文本的思想内涵。同时,教师应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时空,培养学生敏锐的阅读感悟能力,逐步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语感,实现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学。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出示思考题目:“课文的哪一部分或哪一个人物最令人感动?为什么?”有的学生说:“文中大娘带着全村妇女……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时,一个学生提出:“‘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什么?”另一个学生回答:“‘雪中送炭意思是指下雪时把炭送给别人取暖。”其他学生补充回答:“当有的人出现困难,急需别人的帮助时,我们及时给予帮助,就是‘雪中送炭。”有的学生联系文中上下文,说:“文中勇敢的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战斗了长达三天三夜,急需食物的时候,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穿过硝烟,冒着生命危险,到阵地上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这就是雪中送炭。”有的学生说:“从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送来打糕的事,可以看出朝鲜人民已经把志愿军战士看作自己的亲人了。”有的学生补充回答:“所以志愿军战士才会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学生感悟课文深刻的内涵,相互弥补自身认识的不足,达到了知识与能力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又如,教学《生命 生命》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提出:“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然后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把它们画下来,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后,有的学生提出:“文中的‘但它挣扎,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它跟课文的题目又有什么联系呢?”教师及时赞赏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在疑问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讨论交流,学生在激励的氛围里热情地释疑。经过一番探究、点拨,学生感悟小飞蛾的挣扎是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时的一种抗争,它丝毫没有放弃求生的努力。在词句研读过程中,相互糅合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学生以自己的心灵去品读文本,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阅读见解。

三、深化阅读感悟,发展语用能力

寻找文本语言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人物的对话活动,引导学生把个性阅读情感与文本人物情感相互融合,达到对文中人物个性和文本思想内涵的掌握;可以紧扣教材中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阅读想象能力,进行补白活动,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深化解读文本内涵;可以采取角色演绎活动,再一次展现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把枯燥、深奥的文本语言,转化成平面、直观的生动阅读场景,有利于学生锤炼阅读思维,训练学生运用文本语言进行表达,深入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作者的表达方式,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例如,《穷人》一文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时,运用了很多的省略号,留下无限遐想。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处训练学生阅读想象思维能力。教师先出示文中语句:“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儿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以上的5个省略号蕴含有丰富的内容。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补白想象,学生独立思考,进行丰富的阅读想象,动笔这些空白处进行填补,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在补白的语言训练活动中,学生再次体验与感悟文本的内涵,强化了对文本内容掌握。而且,这个活动的有效实施可以使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想象得到训练,培养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总之,教师应多方位采用阅读策略,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参与阅读活动,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独特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实现构筑高质量阅读课堂的目的。(责编 张翼翔)

猜你喜欢

对话高效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