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2015-12-22邓文琳刘凤英

学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学幼儿园

邓文琳 刘凤英

摘要: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改革的推进。本研究选取湖南省郴州市4所公办幼儿园、6所民办幼儿园、3所学前教育培训机构、4所小学为对象进行调查,发现幼小衔接工作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家园合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实证调查、专家访谈、结合国内外幼小衔接的相关理论进行反思。建议当前我国幼小衔接工作在教育部门合理监管下,规范社会各界办学力量,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建立幼儿园、小学教师及家长三方联动机制,建构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基的幼小衔接教育体系。

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园 小学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convergence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has attracted the world's attention. Our country's kindergarten education turned to b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which has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and seriously affected the promo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reform. This study selected 4 public kindergartens, 6 private kindergartens, 3 preschool education training institutions, 4 primary schools in Chenzhou, Hunan province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Keywords:convergence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kindergarten; primary school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093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及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做好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衔接工作[1]。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改革的推进。对此,2011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3]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4],均对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旨在规范幼儿园教育教学,建立科学健康的学前教机制。虽然教育部门的态度非常明确,但现实中的幼小衔接是否遵循幼教规律贯彻执行还有待实证的调查研究。本研究对湖南郴州市4所公办幼儿园、6所民办幼儿园、4所学前教育培训机构、5所小学进行调查,分析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学习的现状,并通过实证调查、专家访谈、结合国内外幼小衔接的相关理论进行反思。

一、幼小衔接阶段教学现状

目前湖南省郴州市学前教育的办学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和专门的学前教育培训机构。各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教学方式各有特色,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家园互动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别。

(一)公办幼儿园

公办幼儿园由国家财政拨款,有着优质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收费低、资源优的特点,是众多家长心目中的理想学校,但由于学位有限,仅少部分父母为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子女才能入园。国家财政拨款的性质也决定了公办幼儿园受教育部门的严格监管,须秉承国家对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如在《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严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和组织征订各种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各种名义向幼儿园推销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幼儿园不得要求家长统一购买各种幼儿教材、读物和教辅材料”等。

在教学内容方面,公办幼儿园都是按常规的形式上课,以游戏为主,而拼音、识字、计算较少涉及,并直到毕业。多数公办园园长表示:有些大班家长确实有知识技能教学这方面的要求,适当的知识技能教学可能也是有必要的,但迫于教育部门的监管检查,只能严格按国家的文件规定执行,不开设兴趣班、特长班,不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等。在家园互动方面,公办幼儿园家长大多文化素质较高,重视幼儿的教育,时间相对宽松,一般能积极地配合参与亲子活动、完成亲子作业,并能主动为幼儿园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调查发现,尽管公办园价低质优,但进入大班时,12%的家长仍因担忧幼儿的学业成绩,选择转学至学前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专门的知识技能培训。

(二)民办幼儿园

民办幼儿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收费较高的贵族式幼儿园,另一类是收费相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郴州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多数,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是我们调研的主要对象。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每年定期接受教育部门的评估但监管力度较小,收费相对较低,有一定规模,较公办幼儿园自主性、灵活性更高。因此,多数幼儿园一方面在整体上贯彻教育部门的方针政策,坚持以儿童为中心、以游戏为主要教学形式、不超前教学等。另一方面,为了留住生源,又另辟蹊径迎合家长的要求。比如,在园内开设识字、珠心算、国学、舞蹈、英语等特色课程,或在大班之后再开设学前班,变相的将知识技能的教学摆在首位。在家园合作方面,这类幼儿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不够宽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太重视,认为只要交了钱,把孩子交给老师就行了,对于幼儿园布置的亲子作业、亲子共育等内容配合程度不高,对孩子成长的评估也只简单的依据外显的、量化的目标,如会认多少字,是否会唱歌、跳舞、计算等。同时,因缺乏对孩子的关注,难以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久而久之,家园合作仅仅流于形式,幼儿园难以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家长,而只重视教授幼儿短期见效快、易于表现的知识技能。

(三)学前教育培训机构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培训机构有着办学门槛低、学习周期短、办学灵活多样、收费高、主要以满足家长需求为目的的特点。培训时间最长为一年,短则一至两个月,主要接收5-6岁的学前幼儿。来此入学的孩子一般有两种:一是幼儿园大班已读完,但年龄还不足6岁,家长既不想让孩子继续读大班,又无法进入小学,便送到这类机构就读;二是家长教育理念的驱使,大部分家长认为到培训机构能学到更多知识,能更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学习成绩好。学前教育培训机构,它不同于幼儿园,受教育部门监管力度很弱,课程、方式、方法等的选择自主性强。他们以要求严格、知识过硬、小学一年级教师满意而著称,也因此,培训机构几乎完全小学化,教学形式和方法小学化、教学内容小学化、作业布置小学化。正是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需求,所以家长对培训机构的满意度很高,学前教育培训机构的生源好,甚至分流了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部分生源,使得公办和民办幼儿园越来越有危机感。

(四)小学低年级与学前教育的差异

通过走访幼儿园相对应的小学,随堂听取小学低年级的课程,访谈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得知培训机构的课程与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有许多重复之处。如在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中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与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相一致。虽然教学内容相同,但教学方法却不一样,如教育培训机构采用的是“列竖式”的方法,而小学采用的是“实物法”和“分解法”计算的。一位任教的小学数学教师向我们介绍:“小学数学的学习是遵循着先实物、再象征物、再上升到抽象的数字计算的规律发展的,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是二年级学习的内容。”调查还表明,培训机构的学习通常缺乏小学教育的系统性,有些知识幼儿已在学前教育机构学得很深,而有些问题却从未接触,便容易出现某些方面的盲点,而学生不自知,教师也难以觉察,便会出现这些知识点的薄弱环节,难以得到全面综合的良好发展。而这种缺陷,越到高年级,分化越明显,问题越突出。通过访谈发现,72%的任课教师认为幼儿提前学习并非一件好事,刚进入一年级时,的确会表现出一些优势,过渡快,易接受,考试分数高,但慢慢就会显现出孩子的思维固定,上课专注力不够等问题,孩子通常会用之前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解决问题,却不善于发散性的思考多种解题方法;也由于已经学过,孩子往往兴趣不大,容易沾沾自喜,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也有28%的教师表示,适当地在学前进行一些知识点的教学,能减轻小学一年级课程的负担,比如拼音,一年级教材中对拼音的教学安排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如果学生在幼儿园从未接触,学习确实困难。

二、幼小衔接问题的反思

(一)教育部门合理监管,保障各方面办学力量的科学性

首先,教育部门应合理监管,做到张弛有度,发挥公办幼儿园的积极自主性,抑制民办园、培训机构的不合理现象。一项关于教师对幼小衔接教育课程应该是偏向综合课程还是分科课程进行了选择,结果显示,有76.7%的教师选择分科课程或以分科为主的课程[5]。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启蒙性,要求注意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的内在逻辑联系,整合教育内容,可见这种分科或以分科为主的课程与课程改革的精神不相一致。在教材的选择上,大部分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都认为应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幼儿园管理者决定,这表明教师在课程中的自主决策能力还远远不够。

其次,应抓紧研究,从法律保障、管理制度、师资培训、课程衔接、教学目标等方面制定一套完整的幼小衔接教育规划,保障各方面办学力量的科学性。如法国的幼小衔接教育制度具有层次性、公平性和连续性,这与其幼小衔接在管理制度、教师培育、督导评估、教学阶段、课程衔接、师资聘用等方面已经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与规划体系密不可分[6]。而我国在幼小衔接问题上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教育规划和政策体系,且各地差异较大,根本无法保证幼小衔接工作的质量。

(二)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观,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幼儿入小学的年龄要求是9月1日前年满6周岁,哪怕9月2日出生也只能等第二年再入学。这种将是否能入小学严格控制以一天为界,实际上是忽视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身心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不平衡性,我们不能将幼小衔接仅仅简单的看作是一个“点事件”。即将所有问题都集中在“入学”这个点上,甚至是“入学第一天”这个点上,或者只通过在学前教育的最后一年和初等教育的第一年中,对儿童采取措施,帮助儿童顺利从学前教育阶段过渡到初等教育阶段,这实际上是狭义的、静态的幼小衔接。处于这一年龄界边缘的孩子,往往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也是造成部分幼儿家长选择上学前教育培训机构的主要原因。幼小衔接工作应贯穿整个幼儿时期,全面培养幼儿的素质,使其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生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德国的哈克教授认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六个方面的断层,即关系人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学习环境的断层[7]。为了维持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连续性,防止幼小衔接中出现断层,幼儿园可着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第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应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爱看图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听教师讲话的习惯,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第三,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三)改变家长观念的局限性,构建幼儿园、小学教师和幼儿家长三方联动机制

首先,应加强宣传,改变家长观念的局限性,帮助其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神童教育”等某些培训机构过分夸大其词的影响,家长对于儿童入学准备中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如偏重知识技能的准备,忽视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准备。我国一项对某幼儿园家长的调查发现,25%的家长认为应让幼儿学拼音、识字和书写,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幼儿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8]。而大部分国外家长对儿童入学准备内容包括社会性发展的准备、情绪方面的准备、学习方面的准备和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四个方面[9]。这说明我国的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较为局限和片面,因此,应当加强对家长关于幼小衔接工作科学理念的宣传教育,帮助其全面正确地认识幼小衔接工作,自觉选择科学规范的幼儿园,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加强幼小联系,构建幼儿园、小学教师和幼儿家长三方联动机制。目前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仍是以幼儿园和小学的教研活动相对独立、家长基本被排除在教研活动之外的传统教研模式为主[10],这一模式导致幼儿园、小学缺乏沟通,互不了解,家长也无所适从。因此,幼儿园、小学教师应加强沟通交流,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学教研等方面相互探讨,以多种形式向家长公开宣传,联合幼儿园、小学、家长力量,构建三方联动机制,共同为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幸军.幼儿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38.

[2]崔淑婧,刘颖,李敏谊.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Z].教基二[2011]8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教基二[2012]4号.

[5]秦振飙,侯莉敏.幼小衔接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反思——对广西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比较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5).

[6]胡春光,陈洪.法国幼小衔接教育制度的内涵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9).

[7]朱征平,汤图平.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研讨[J].幼儿教育,1995(5).

[8]陈臻.幼小衔接:转变家长观念形成教育合力[J].山东教育,2002(15).

[9]McCubbins,J. Transition into Kindergarten:A Collaboration of Family and Educational Perspectives.The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2004.

[10]樊玉莲,樊冬梅,陈琛,构建幼小衔接联运机制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5).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升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保教质量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

XJK013BZXX006)。

(责编 张亚欣)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小学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