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5-12-22袁凯旋

学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指导语文教学

袁凯旋

摘要:本文就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开设研

究性学习必修课展开论述,把研究性学习和传统的语文教学相结合,论述研究性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指出研究性学习课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开展,教师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创设环境,以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 指导

实践 主体作用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088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1]。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并且要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明确初中阶段(7-9年级)教学目标中,又提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得相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要达到这些目标,靠过去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是远远不够的[2]。怎样开发有限的课程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起了我的思索。

近几年,我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研究的一种学习活动。经过反复思考,我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方面进行一种新的尝试。

现在的学生都不愿意学习古文,是古文因为离我们太久远,内容也不吸引学生。而古典文学是博大精深的,为此,我决定由古典文学入手。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代表作选录在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文章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悲凉苦闷的心情。两课时如果让学生真正理解这种情感很难。因此,我想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带领学生对柳宗元及其山水诗文进行深入研究。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一、明确课题,收集资料

学完《小石潭记》,学生对柳宗元很感兴趣,所以师生共同明确课题:了解柳宗元及其山水诗文。首先由学生志愿组成学习小组,每组5-6人,并选出组长。

读其文,首先要“论其人,知其事”[3]。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收集有关柳宗元及其作品的资料,如可以在书上查找,或者在网上查找。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

二、归纳整理,整体感知

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很多,有柳宗元的生平经历,他的各类作品,他的文学主张和成就等,还有他人的评价。这些材料过于杂乱,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筛选、归纳、整理,选取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在整理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了解一位作家应从他的生平经历及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这是分析其作品的关键。这类材料可按时间顺序分阶段整理。这一环节中,同学之间的材料互相补充,达到资源共享。

了解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后,学生知道了永州十年是柳宗元创作的高峰期,他的《永州八记》是其山水诗文的代表作。在师生共同商量后,确定以《小石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城山记》三篇文章为范文,来探讨柳宗元山水诗文的特点。由于是古文,有难度,我就指导学生查阅工具书,必要时给予讲解。我还让学生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对于程度稍差的学生,小组的其他成员都会给予帮助。

在这一阶段,学生对柳宗元及其山水诗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这是下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收集、归纳、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运用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充分享用课程资源。

三、发现探究,加深体会

在上一阶段了解人物经历、感知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这一环节,重在指导学生体会柳宗元作为一个封建进步文人内心的苦闷,并进一步探究其思想产生的必然性。这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首先,我让学生比较《小石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城山记》三篇文章的共同点。学生很快发现,这三篇文章所描绘的景色都非常美,有幽竹、怪石、清泉、佳木、游鱼,无不精彩,无不引人入胜。但这三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沉重的心情,由此得出三篇文章最主要的共同点是“写美景,诉衷情”。

接着,我请学生结合前段时间对柳宗元的了解,谈谈当时柳宗元的心情为什么会如此沉重、苦闷。这样,学生前段时间搜集的资料都派上了用场。大家谈了很多方面。有的学生说:“柳宗元才华横溢,一心报国,但却不被朝廷重用,被贬至此,因不得志而苦闷。”有的学生说:“永州地处荒蛮,人迹稀少,瘴气弥漫,毒蛇遍地,柳宗元吃尽了苦头,所以心情沉重。”还有的学生认为:“柳宗元来到永州后,生活条件艰苦,母亲去世后,孤苦伶仃,无亲人朋友,所以倍感凄凉。”更有学生引证说:“此时他在朝廷的政敌仍不放过他,经常蓄意攻击他,使他身心疲惫,不得安宁……”学生发言时都很激动,似乎都在为柳宗元抱不平。他们此刻从柳宗元作品中感悟到的情感,和老师讲解灌输的效果绝不一样。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深一步研究:作者为什么要通过山水游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有一定难度。在小组讨论过后,学生开始发表意见。有的学生从范文中找到依据。《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说:“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小石城山记》中也说:“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这里说到的钴鉧潭西小丘和小石城山,都是景色优美的地方,如在京都,一定被人争相购买,价值千金,可偏偏在荒郊野岭,不被人发现。这和作者的命运是一样的,二者同病相怜,所以作者把自己的遭遇和山水融合在了一起。学生能够结合作品分析问题,这是非常难得的。还有的学生结合材料和自己的分析,得出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柳宗元在这里没有朋友,很孤独,所以将山水视为知己。有的学生结合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推断柳宗元不敢直接说出自己的不满,只有寄情于景。还有的学生认为,柳宗元希望自己的山水游记能得到朝廷的认可,从而重新重用自己。这些观点,都非常新颖,并且都合情理。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柳宗元及其山水诗文的特点,我又推荐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几首山水小诗,如《江雪》《渔翁》《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学生通过了解背景,反复诵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这一环节,重在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鼓励创新。

四、巩固应用,成果展示

经过半个月对柳宗元及其山水诗文的研究,我最后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写成小论文。我先让学生在自己的研究中提炼出观点,然后让学生选择那些能够支撑自己论点的材料作为论据。在指导学生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还特别向学生强调,撰写论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可以借鉴别人的观点,但要有自己的见解,切忌人云亦云。我还强调论文写作要规范,引用的资料必须翔实,引文要标明出处,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严肃地对待论文写作。

学生都能认真完成论文。在成果展示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一些学生的观点非常有新意。如叶浩同学标新立异,他认为柳宗元怀才不遇,一生坎坷,并不是坏事,因为这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如果他当年仕途一帆风顺,恐怕就没有流传千古的佳作。邓影同学则认为,柳宗元之所以英年早逝,是他性格的悲剧,因为他太消极了。她还举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例子:柳宗元的好友刘禹锡与他同时被贬,而刘禹锡却能自得其乐,创作了有名的《竹枝词》,并活到了67岁。杨洲等4名同学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与郦道元的《三峡》进行比较,肯定了柳宗元对中国山水游记所作的贡献……当然,学生的文章还很稚嫩,大多不足千字。但我认为,初中生的研究性学习仍处于启蒙阶段,它重在过程,而结果是次要的。所以,只要学生能够独立或合作写出研究报告,哪怕只有百字,也应给予肯定。

总之,通过展示成果,大家交流,学生体会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并把这种乐趣转化为强烈的阅读兴趣,都表示今后还要用这种方法去了解作家和作品。

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自己也受到很大触动。首先,我认为,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只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惊人的。其次,要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班里的一名学生,平时上课总是睡觉,但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他的积极性很高。在成果展示的时候,他站起来说:“老师,同学们,我实在写不出什么,但我会背柳宗元的诗,我背给大家听。”他一口气背了柳宗元的6首诗。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足足有一分钟。我在他的成绩栏里填上了优。最后,我认为教师要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因为教师一旦放开手,学生就会提出各方面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恰当有效地给予学生指导,那么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就很难保证了。

参考文献:

[1]石柏兴.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

[2]杨华.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变化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3]李先梓.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3.

(责编 张翼翔)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指导语文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