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模式构建

2015-12-22陆仁强

学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联合工程管理人才培养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脱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学队伍缺乏等问题,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首先,基于工程领域对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技术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偏重理论教学的矛盾,研究制定符合地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案。然后,基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方面存在的不足,研究构建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最后,基于校内实验室、校内外实习(训)基地的建设,校外企业的合理选择,搭建一个能够保证“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案深入实施的校企共育平台。本文提出的新建本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模式对于地方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校企”联合 应用型 工程管理 人才培养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029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结构调整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职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岗位变换已成为常态。企业越来越需要职业素质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社会的发展也对地方高等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人才基地,却又面临着培养的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其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不再适应当前科技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应于当前企业所需要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和企业实现“双赢”目标亟须解决的共同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高等学校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并明确指出:“要开展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以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试点。”

但是,我国很多地方院校虽然非常重视教师的学历,大多数教师也都出身于硕士和博士,但普遍缺乏必要的工程经验。大学工科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从学专业到教专业,不仅缺乏工程实践知识、经验,而且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此外,由于目前我国高校与企业缺乏相互合作的长效机制和足够动力,也没有强力的政策支持,因此企业与高校联系并不十分密切。企业缺乏合作的主动意识,学校也难于根据自身的培养计划来要求企业给予配合。在许多情况下,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师还是形式大于内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于大力推行。在这种情况下,工科学生的工程理念、实践意识、工程素质就会受到不利影响。高等教育层面机制也不够完善,工程教育缺乏制度保障。

一、“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模式构建的意义和必要性

综上分析可知,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利用校企双方的彼此优势,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与产品开发能力强的技术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创新之举。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可直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为其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生产优势,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接触到企业实际的生产环境,感受企业工作的职业氛围,了解企业的文化,加强自身对职业的体验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为其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同时,借助于企业这个有效的实践平台,可以使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大大提高,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能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而反过来,双能型教师队伍又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教师质量决定教学质量,教师水平又决定教学水平。

二、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指从地方上的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中等师范学校、职业学校等,通过合并、组建、升格而来的高等院校,其特点在于它们办学时间短、名气不大以及在基础设施、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术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都难以与部属重点高校和省属老牌高校相比,同时,还具有高职高专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一定的实用人才培养的经验,并与地方政府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等特点。

1.校企联合培养。即指高等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及教育资源,把学习与实践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以培养适应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

2.应用型人才。即指能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的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应用能力强,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第一线的生产或工作,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三、新建本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模式构建

地方本科院校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基地,而企业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去向和发挥作用的主要单位,因此,企业应该加强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合作,共同担负起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以培养出适于企业技术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与工程领域对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矛盾,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更是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国外成功经验,本文特提出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模式的构建,以使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研究适合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案

通过调查,分析当前企业工程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构成及人才梯队建设状况,总结确定现有企业工程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为有效信任工程实际要求应具有的主要技术优势及存在的技术不足,重点凝练出当前工程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技术需求,并根据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势与特色,研究制定符合地方工程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案。

(二)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通过调查,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总结确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方面存在的不足,重点凝练出“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并有效借助青年教师脱产、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从企业选派有实践经验的技术员为学校兼职教师等方式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

(三)搭建校企共育平台

校企共育平台建设是实施工学交替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建设好校企共育平台,才能保证“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案的深入实施。校企共育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校内、外教学环境的软硬件建设。校内教学环境主要是校内实验室、校内外实习(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应具有规模性、仿真性、系统性、技术先进性等特点。而校外企业教学环境建设关键是找准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根本目标,选择合作的企业应满足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生产任务饱和,能提供学生实现技能训练的操作岗位,能提供学生生活、学习等相应条件,能全面配合学校的学生培养工作。

(四)构建和优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把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根据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校内学习阶段以及一年的企业顶岗学习阶段的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并根据学生的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及企业的实际特点,探索“一对一师徒制式”模式、“顶岗实习”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等的优劣及适用性,研究确定适于当地企业和高校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脱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学队伍缺乏等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地方企业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技术需求,分析确定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技术优势与不足,以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培养能力不足等问题,从研究制定适合于地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案、“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案深入实施的校企共育平台共建等方面,提出了一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模式。该研究成果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德彪.地方高校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科教结合,2010(7):36-37.

[2]熊燕.基于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动教育平台建构[J].中国电力教育,2012(27):54-55.

[3]赵恒志.关于我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259-262.

[4]江国奋.“双元制”培养模式下校企深度合作的改革与实践[J].职教研究,2010:

12-14.

[5]曹志勇,付铁链,陈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我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为例[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11-15.

[6]阎玉秀,毛雯,楼丽娟等.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及校企合作SWOT分析——基于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6):915-918.

[7]袁慧彬.“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外教育研究,2012(9):82-83.

[8]张玉山.“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信息工程专业的应用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153-154.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湖南科技学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作者简介:

陆仁强(1983- ),男,汉族,湖南永州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复杂系统脆弱性分析、风险评价及应急预案设计研究。

(责编 张宇)

猜你喜欢

联合工程管理人才培养
建立高效有序的突发事件联合应急处置机制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浅析电力工程中的技改大修工程管理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