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导读法回归本色

2015-12-22董正香

湖北教育 2015年36期
关键词:桑娜断句重音

董正香

指导读法回归本色

董正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文义,培养语感,而且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和情商。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一、归并断句,读出文字意义

朗读训练要从基本功抓起。朗读的基本功包括很多方面,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是其中之一。断句何以重要?因为不会断句就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我们来看这个句子,“那一辆辆汽车,咋背着个大气包?”这是描写建国初期我国石油紧缺,汽车只能靠煤气做能源的情景。个别学生朗读这个句子时,把它读成“……背着——个大——气包。”把“个大”连缀在一起后,本来能看懂的文字,听起来如坠云雾之中。

这只不过是增加了理解难度而已,更为严重的是,在标点符号尚未问世的古代,有人用恶意断句法玩文字游戏,使文字意义与表达的初衷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位富翁在临终时担心狡诈的女婿夺取幼子的家产而立下遗嘱:“儿子幼小家产尽予女婿外人不得争执。”最后对簿公堂时,其女婿这样断句:“儿子幼小,家产尽予女婿,外人不得争执。”一时使素有“青天”之称的知府也难以决断。可见,朗读中的断句对表情达意至关重要。

如何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呢?朗读训练时,教师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学生按意义归属的整体性断句,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黄河象》一文在描写发现黄河象骨架化石的文字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甘肃省有个公社的社员们在挖掘沙土时……”朗读时,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这个句子:前面有“个”字,后面又用“们”字,这意思能统一照应吗?因为不能正确理解,所以不能正确断句。针对学生的困惑,教师把这段文字抄写在黑板上,指名学生按教师范读的节奏用粉笔划出停顿——“甘肃省∕有个公社的∕社员们……”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这种停顿再读两遍。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句中前面的“个”与“公社”连在一起限定“公社”,说明是一个公社,后面的“们”是指这个公社的社员。

在学生有了初步领悟的基础上,教师趁机点拨断句之法:认真观察词与词之间、词组与词组之间的联系,然后根据句意用“归并法”把相关联的内容结为一体,再用“隔离法”与另一内容稍微断开,句子表达的意思就明确了。

二、突出重音,读出句子内涵

朗读时,为了突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想,需要把某些词语或某个字读重音,以使语意更加鲜明。

重音的把握有难易之分。《狼牙山五壮士》中,战士们跳崖时壮烈豪迈的口号声要重读,是好理解且容易做到的;含蓄的语句要通过语音的轻重表现其情感内涵,就有一定难度了。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者最后发出的感慨:“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这句话内涵丰富,浓缩了作者对父爱、母爱的切身感受。尽管父母对自己儿时的同一作品作出截然不同的评判,但都蕴含着对自己炽热的爱。要读出这一内涵,就要在“风”字上着力。“风”既指拔高的赞誉使“我”自满不前的作用力,也指苛刻指责使“我”丧失信心的作用力。反过来,正因为有这抚慰与警示的双重作用的矫正,才为“我”生活的小船拨正了航向。这样的句子非常适合采用突出重音法进行朗读。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领会文字的基本意思,然后据此找到需要重读的词,并指导学生读好,从而把父母的爱子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有了这样的基础,在接下来的朗读训练中,教师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朗读《圆明园的毁灭》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这一重点句。学生通过重读“凡是”“统统”,表现出了侵略者的贪婪与霸道,通过重读“任意”,突出了西方豺狼的残暴与野蛮。

学生掌握了重音朗读法,能有机地展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能在听与读的共鸣中,激起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三、模拟语言,读出人物风貌

常言道,“言为心声”。语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朗读过程中,模拟人物的语气声调,能较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模拟得越惟妙,表现就越传神。

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选读课文《鞋匠的儿子》,讲的是美国前总统林肯在就职演说时,一个自命不凡的参议员以“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来羞辱林肯。林肯不但不避讳,反而不卑不亢地用铿锵的话语表达了心声,博得了阵阵赞叹与掌声。“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表现出林肯对普通劳动者的无比尊重与敬佩。他在讲话中还多次用到“伟大”,表明不论是总统还是普通劳动者,在人权、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伟大与否,取决于成果与奉献,而不是出身与地位。最后,他慷慨陈词:“如果你们的鞋子需要修理,我一定尽力帮助。”这句话掷地有声,表明了自己当好公仆,为公众谋福利的坚定意志。

这几段话在语言效应上颇具代表性,于是教师借“口语交际”之机进行朗读训练。教师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这段话的意思,然后在自读、分组练习的基础上,组织朗读竞赛,要求学生模拟林肯的神态、语气,读出他的内心情感。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所以朗读效果很好。那惟妙惟肖地模拟,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一代伟人胸怀宽广、热爱人民的风采。

四、设身入境,读出复杂情感

有的课文体现了多层次的复杂情感,需要发挥语言的多方面表达功能进行朗读,才能体现出这种情感。身临其境、切身感悟、将心比心是读出复杂情感的基本方法。

《穷人》是一篇经典美文,讲穷苦渔夫的妻子桑娜在自己家庭极其困难,而又面临狂暴海风可能给自己带来灭顶灾难的情况下,毅然把邻家突然死去母亲的两个幼儿抱回家抚养。由于当时情况紧急,她没有也无法征求丈夫的意见,既怕丈夫责打,又怕给丈夫增加负担,而两个孤儿又不能不管。这种心理十分矛盾,这种感情极为复杂。描写桑娜思想斗争、情感碰撞的那段文字,如果情感变化的朗读不到位,就不能突出这位朴实的劳动妇女为急人之难而甘愿承担一切的崇高境界。要读好这段话,必须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感悟当时的情势。

朗读训练时,教师在示范朗读后,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揣摩桑娜当时的为难程度。“如果是你,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换位思考,让他们对桑娜的心情有了切身的体会。由于体会真切,在朗读“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时,他们自然而然地把“但是”“这样”“不可”等词重读,以表达桑娜无悔的坚定态度;在读“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得了……”时,他们在加重“受”的语气后稍稍拖音,然后按句中的省略号轻轻停顿、断续接读,表现出桑娜因额外地增添了家庭负担,不知如何面对丈夫的两难心理。更妙的是,读到后面“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时,他们通过语速的缓急变化、语气轻重的有机调配,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桑娜下定决心,甘愿受责的心态。

“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以读为主,让文本内容在熟读中被理解、吸收,让结构、思路在阅读中得以梳理。如此,语文课堂教学会逐步回归本色。

(作者单位:谷城县冷集镇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桑娜断句重音
穷人
单词重音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穷人》梗概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续写《穷人》
妙用标点巧断句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穷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