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热背后的冷思考

2015-12-22陈波杨红

湖北教育 2015年36期
关键词:课例微课理念

陈波 杨红

“微课”热背后的冷思考

陈波 杨红

近几年,微课、平板教学成为湖北教育领域中的“大事件”,几乎出现了“全民拼微课”“智慧学校”遍地的现象。笔者对“微课”理念赞同与支持,极力尝试将“微课”移植到小学数学课堂。但在教育局和教研室组织的学习中,笔者发现,在微课热的背后,教师需要更多冷静思考,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微课”进行反思。

思考一:改变思维定式

提起微课,很多教师观念上就觉得是小课件形式的微视频,是教师用于教学的。大部分教师已经形成了长期以讲授为主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思维定式。所以,开发出来的微课基本上都是外表华丽、中看不中用的精美“视频式课件”“课例片断”“微型讲座”或者是“浓缩课”。

可实际上微课开发的重点不仅仅是用于教学的视频录制,它更多的是一种学的资源。教师只认识到微课的“外表”(微、短、小),而没有掌握其“本质”(一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

对教师来说,首先必须要认识到什么是好的微课。从使用主体来看,微课不同于课例。课例是典型的“教”的资源”,课例的时间长、内容多,容量大。这种完整式的课例实录适合老师的观摩研讨。微课,则是一种最佳的学习资源,它“短小精悍”:学生可以短时间、短过程聚焦学习一个少而精的内容。因为其干扰少、效率高,学习价值大、移动性好,利于学习者个性化自主选择学习。优质丰富的微课可以实现传统课堂不能实现的“因材施教”“按需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从设计理念来看,微课最大的特点是其设计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摆脱了班级课堂教学的以教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而是基于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微课从内容选题、表现方式、教学策略、实施方式、活动设计、评价体系都以学为中心:学生是否喜欢、容易学、学得懂、感兴趣。因此,认识到了微课的定位(一种学习资源,一种数字化的可视化学习资源),教师就可以改变思维定式,不再从自身出发,而是从学生角度思考,只有学生说好的微课,才是真正的好微课。

所以,微课虽“微”,但却要“精”而有用。一个完整的微课资源应该不仅有助于教师教,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学。

思考二:合理分配时间

当前,微课建设存在着“重技术,轻设计、弱应用、缺创新”的现象。许多中小学教师仅关注技术和比赛,希望实现很“炫”的技术效果,而忽略了做出好微课的核心本质是教学设计。

许多微课仅有“微”的外表,而无“精”的实质。笔者认为微课最大的精妙处,还是在于教学设计策略的变化,创意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是微课的内涵与灵魂。微课的教学设计是一个新的学习领域,需要教师要有新的理念,掌握新的技巧。这就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和制作。

而部分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大部分时间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忽视了微课的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如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拍摄(强调双机或多机拍摄,甚至采用昂贵的智能自动录播系统、视频技术),注重视频声音和画面的精美,后期编辑时间和精力投入过多,甚至把教师的讲解、师生活动全程对话都打上字幕,而对微课的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却重视不够,时间投入不足,导致微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并不佳。

所以,教师在设计微课时,为了使微课的使用更加常态化,教师应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提高微课教和学的设计,即使牺牲一些展示的技术品质,笔者认为也是可以接受的。现在,部分地区的微课建设正在重蹈十多年前比赛做课件的覆辙。如果赛而不用、为了比赛而做微课,用不了多久就会面临新一轮的微课产能过剩,造成新的金钱和精力浪费。

思考三:把握最佳时机

关于微课运用的最佳时机,很多教师受到翻转课堂的影响,认为微课运用的最佳时机是在课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受教学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微课有时并不能在课前播放。其实,微课在课前、课中、课后均有其重要作用。微课用在课前,可以结合学习任务单实现导学功能,即帮助学生预习重点、难点和需要事先学习的内容,例如回顾先前知识,唤醒已有经验,介绍背景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等等。微课用在课中,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和易混淆点,完成知识内化,保持和强化学习兴趣。微课应用于课后,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扩展学习、迁移应用,引出后续学习内容。笔者认为,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准则下,应由教师制定整体方案并掌握微课推送的最佳时机,从而在整个学习进程中,教师能够跟踪控制、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进程。

(作者单位:襄阳市樊城区竹条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课例微课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课例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