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蜂病防治探讨

2015-12-22侯丽娜

中国蜂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病防治蜂产品养蜂

侯丽娜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畜牧总站,133000)

蜂病防治探讨

侯丽娜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畜牧总站,133000)

一、蜜蜂疫病防治意义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不断增加,国内蜜蜂及其产品流通渠道增多,蜜蜂疫病传播途径和机会在增加,传播的速度加快,老的疫病还没有完全有效控制,而新的蜜蜂疫病正不断出现。

1.蜂病防治直接影响到蜂业发展

到2014年,我国蜂群总数接近1000万群,如此庞大的基数,使得蜂螨、白垩病、中蜂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综合征(爬蜂病)等防治难度增加,造成的损失增大。根据对延边地区养蜂场(户)2011年至2013年发病情况的抽样调查,爬蜂病、蜂螨、白垩病分别占据蜂病发病率的前三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最大,见表1。

表1 2011~2013年延边地区蜂群发病情况抽样调查情况

2.蜂病防治间接影响到蜂产品质量安全

蜂病防治之所以影响到蜂产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出于预防、治疗目的而使用药物的残留。而且,引起蜜蜂疫病的病原微生物多是真菌、寄生虫或病毒,一般预防或治疗药物很难起到作用,所以有些养蜂户为了保证蜂群健康维护自身利益,不得不使用违禁药物,用药种类繁多,剂量也相应加大。到目前为止,全国每年蜂蜜产量接近50万吨,平均每箱蜂每年产蜜近50 kg。其中,有多少是经过治疗后的蜂群生产的蜂蜜?按延边地区蜂病发病率最低的白垩病计算,也有近5%的蜂蜜是由治疗后的蜂群生产的,也就是近2.5万吨。按照2008年全国人均蜂产品消费量0.3 kg计算,2.5万吨药残超标的蜂蜜可以影响到8300万人,这里面还不包括为了预防蜂病而使用药物的蜂群生产的蜂蜜。因此,蜂病防治又影响到蜂产品的质量安全。一些蜂产品出口企业出口的产品经常被检查出药残超标,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3.蜂病防治关系到生态环境和谐

生态环境的和谐与蜜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蜜蜂的授粉功能密不可分。蜜蜂授粉对于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报道,蜜蜂是自然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种作物中,有1100多种需要蜜蜂授粉,否则这些植物将无法繁衍生息;蜜蜂还是生态环境的“义务监测员”,蜜蜂的采集半径在3000 m左右,一箱蜜蜂通常有4~5万只以上的采集蜂,一个蜜蜂饲养场可以覆盖周围1800多亩的范围,通过观察、测试蜜蜂,可以对周边环境进行动态取样和检测。另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美国200多万群蜜蜂中,有100多万群用于为农作物授粉,蜜蜂授粉每年创造约200亿美元的产值,其为农作物授粉而产生的价值是蜂产品本身价值的143倍。实践证明,利用蜜蜂授粉可使水稻增产5%,棉花增产12%,油菜增产18%,部分果蔬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并大幅减少化学坐果激素的使用。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蜜蜂授粉能够帮助植物顺利繁育,增加种子数量和活力,从而修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尤其在当前大量农药、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自然界中野生授粉昆虫数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蜜蜂授粉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二、当前蜂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1.蜂病诊断难度大

对于养蜂者来说,蜂病诊断难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很多蜂农文化水平较低,养蜂技术和治病技术都是依靠来自四面八方的经验,缺乏基本的微生物学、毒理学等医学知识;二是缺乏快捷、简易、灵敏的诊断设施和设备,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期;三是养蜂规模小且分散,相关技术人员的服务不能做到全覆盖。

2.蜂病治疗用药不科学

用药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禁用药。为了控制动物及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农业部已经下发了《关于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很多临床上的常用药被禁止使用,但有些蜂农不了解这些禁用药名录,而且有些新的药物疗效又得不到保证,加上蜂农已经习惯于使用某些禁用药,所以养蜂生产中仍有部分蜂农在使用禁用药;二是治疗乱用药。由于诊断水平限制,有些蜂农不能对症下药,治疗时药物选择错误,治疗就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而一旦治疗无效,蜂农又改用其他药物,导致用药种类多、用量大。

3.蜂病检疫监管不严格

蜜蜂疫病也是动物疫病,但相对于牛猪禽等动物疫病的检疫和监管,蜜蜂疫病的防治力度明显不够。在牛猪禽等动物疫病的检疫监管方面,目前已经比较规范,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都比较严格,国家也配套出台了多项措施,从而能有效地控制疫病的传播与流行。而在蜜蜂疫病防治方面,虽然农业部已经制定了《蜜蜂检疫操作规程》,但规程的执行还不到位。一是检疫及监督执法人员多是畜牧、兽医或相关专业,本身缺乏蜜蜂和蜂病知识;二是对蜂病危害的认识不够,蜂病极少有人畜共患病,因此对蜂病缺少紧迫感和责任感;三是国家对蜂病缺少配套措施,国家对牛猪禽等重大疫病有相关的强制及补贴政策,但对蜂病则没有,这也是监管不严格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导致患病的蜂群可以随意流动,将疫病散播到原本无疫病的区域,大大增加了蜂病防治的难度。

三、搞好蜂病防治的建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蜂产品保健功效认识的不断加深,蜂产品消费量将持续增长,对蜂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搞好蜂病防治也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笔者建议如下:

1.加强养蜂人员资格限制与培训考核

2005年5月13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制定出台的《蜜蜂饲养工国家职业标准》正式实施;2007年7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成立“特有工种(蜂)职业技能鉴定站”。《蜜蜂饲养工国家职业标准》的发布实施和“特有工种(蜂)职业技能鉴定站”的成立,标志着养蜂已纳入我国的特有工种。既是特有工种,从业人员的资格就应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蜂业工作者应该通过培训与考核,取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

2.加强蜜蜂疫病快速诊断技术研究

很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微生物学等方面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先进的科研仪器,国家应该大力支持这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针对我国养蜂业目前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蜜蜂疫病进行快速诊断技术、方法与设备的研究,比如快速检测试剂盒、试纸等。如果这些快速诊断技术与设备投入到养蜂生产中,将会使蜜蜂疫病的防治局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加强合理用药指导

农业部《关于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中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的兽药种类与名称,并有相关的监测手段、法律法规作保证,极大保护人的健康。在蜂病防治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养蜂者合理用药的指导,明确什么病应该用什么药。也就是,既要告诉养蜂者不能做什么,还要告诉养蜂者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4.制定蜂病防治规划和标准

国家为了控制一些危害较大的动物疫病,尤其是为了控制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流行,制定了很多防治规划和标准,这些规划和标准在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比如结核病等。蜂病防治也应该制定规划和标准,并作为相关部门的任务指标加以落实。

5.加大假冒伪劣蜂产品打击力度

蜂蜜市场假冒伪劣现象比较严重,中央电视台和相关新闻媒体曾多次报道和曝光。假冒伪劣蜂产品中色素、香精、防腐剂的含量超标,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而且严重扰乱蜂产品的价格市场,养蜂人的利益遭受严重侵害。在低效益的前提下,让养蜂者加大投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会很难,进而就影响到蜂病防治。以延边地区为例,延边地处长白山麓,天然椴树林丰富,全州共养蜂21万箱,本地养蜂者主产成熟椴树蜜(又称“东方白蜜”),波美度在40度以上,因为纯天然、无污染、色泽味美享誉国内外,但受到假冒伪劣蜂产品的冲击,优质蜜卖不出优质价,蜂农实际收入与应得收入差距巨大,这种情况下,很难让蜂农加大养殖和蜂病防治的投入。

[1]张魁,侯丽娜.延边州蜂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蜂业, 2013,(10):44-48.

[2]吉林省养蜂业现状与开发前景[J].吉林畜牧兽医,2006,(6):64.

[3]K A Aronstein,K D Murray.Chalkbrood disease in honey bees [J].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2010,103:S20-S29.

猜你喜欢

病防治蜂产品养蜂
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增强蜂产品科普宣传工作有效性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笼养蛋鸡软腿病防治对策
蜂产品认知与消费行为调查研究
禽病防治把握“宜”“忌”
蜂产品科普比蜂产品销售更重要
笼养蛋鸡软腿病防治对策
湖北省将蜂产品纳入农商互联重点支持农产品范围
夏季到 奶牛肢蹄病防治要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