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光源与照明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

2015-12-21李萍曹冠英吕桓林邹念育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3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

李萍+曹冠英+吕桓林+邹念育

摘要:本文借助国际联合实验室及国外院校的专业资源共享优势,对内采取团队培养模式,对外加强国际合作,通过项目合作、人员互访、承办国际会议等措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促进了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实现、促进了新学科新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人才;光源与照明;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43-02

一、意义及指导思想

发展离不开人才,尤其是对于光电产业特别是半导体照明这样一种新兴产业,但目前照明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严重匮乏,严重制约着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如何针对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探索出高水平照明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是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开设光源与照明专业的高校,有着良好的学科积累和行业声誉。在积极探索与实践光源与照明专业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校始终坚持实践艺术与技术结合,大力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开展丰富的产学研合作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特色内容,将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国家需求、满足企业需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艺术素养和专业扎实的创新型人才,其专业改革建设成果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人才的竞争力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主要研究过程

1.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实现国内外院校的专业资源共享互补。项目依托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子学研究所、集成测控技术研究所,与日本琉球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签署了学院级合作协议,建立了“光通信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无线通信与信号处理国际联合实验室”,形成了科研资源和教学资源共享与互补。

2.联合举办国际会议。关注、参与主办国内外的会议,尤其是国际会议,培养学生与国际前沿接轨,了解前沿研究水平与动态,培养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2008—2013年连续六次举办FWOCNT国际会议;2011年9月在大连工业大学召开第四届中日韩照明国际会议,多名研究生在会议上发表论文。利用合作交流的资源,积极创造机会使学生能直接参与举办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研讨或交流会议,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3.联合申报国际合作项目。项目组通过和国外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发起并组织了国际合作项目的申报,目前已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国家包括日本和韩国。中日韩联合申报的国际合作项目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光通信、无线通信、信号处理、泛在网络、传感技术、智能控制、照明技术、物联技术等。通过中日韩联合项目研究,中日韩三方互派技术人员及研究生进行相关项目的交流与合作。

4.互派学生访问学习联合培养。项目组所属的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的研究生,通过项目组搭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与国外合作高校的研究生交流、互动。通过联合学位培养、合作办学、海外实习、学分互认、学生交换以及派出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各种国际竞赛、访问交流等多种形式,为学生的国际培养创造平台和机会,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通过尝试,目前已有两名研究生完成在国外高校的联合培养。

5.引入外籍教师。海外合作团队的学者,以客座教授、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的研究生作为培养对象,进行集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研究生教学的全面参与活动,把国外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在研究生的教学中实施,建立课程形式灵活、注重科研指导型的学生培养模式。

三、成果的创新点

(一)理论创新

本成果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绿色照明产业需求为牵引,提出技术与艺术结合、多专业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开放教学的教育理念,整合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工业设计等专业的优势资源,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进入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联盟向全行业以及相关高校发布的《半导体照明行业人才培养指南》,影响面波及相关院校的本科、高职、中职等多个层次。通过有效整合解决了新专业实力与基础薄弱以及与行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开放的多专业融合的建设理念将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教学水平。

(二)实践创新

在实践研究方面,全面突破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间对接的瓶颈问题。

提出人才培养与国内外行业需求无缝对接的办学模式,通过国际高校投入设备、师资交流等搭建国际交流及产学研合作立体化平台,实现我校学生与国际高校共享教育资源、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产业零距离接触。尤其是“中国绿色照明教育示范基地”、“半导体照明认证工程师培训基地”、“半导体照明检测服务平台”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视野以及创新能力,使人才培养水平走在行业发展的前沿,对行业发展同时兼具时效性和前瞻性。

在国际交流与产学研合作的立体化平台基础上进行面向光源与照明行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采用创新实践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创新实践的主体并通过活动成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组织学生的国际性创新创业竞赛、学科性公司、国际合作交流实战等实践活动,实践中加强教学科研与行业、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相结合。学生在参加国际比赛及以学生为主体举行国际会议等创新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主角,用创新带动创业并促进就业的模式,提升照明行业人才的素质。同时人才推动产业的进步,保证人才培养能够满足行业与学生发展的双重需要。

四、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专业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出面向战略性新兴照明产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本专业充分利用我校教师队伍与国外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渠道,海外教学团队直接参与到本科生的教学科研和实践,尝试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发展道路。鼓励学生参加国际照明研讨会、展会、大赛以及国际合作项目,使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学生具有良好创新意识,参加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ISA)首届全球大学生半导体照明创新大赛,取得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二项的好成绩。几年来,学生申请专利10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20篇以上。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使本专业的学生就业进入良性循环,就业率达到95%左右,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同学都工作在光源及照明领域。

(二)促进了教学科研一体化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实验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6人,硕士学位者2人。此外,本专业还聘用具有业内顶尖水平的海外客座教授6人,国内客座教授8人。专业建设的关键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本专业争取在两年建设期内,优化教学团队。首先,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进修工作。其次,聘用来自照明企业的技术骨干为我校兼职教师。在教学团队方面,建立了一支创新意识强,业务精通,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优秀团队,其中包括本校专职教师和来自照明企业的兼职教师及国内外学者担当的客座教授,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以及稳定全面的研究方向。创建了大连工业大学-琉球大学等国际联合实验室,实验项目联合开发、实验成果共享,提高学生国际化视野。联合承办国际会议,已经连续五年主办FWOCNT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9月又成功承办第四届中日韩国际照明大会,百余名同学参与并获得了好评,并成功与日韩签署住宅照明联合调查研究的合作协议。依托国际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兴趣,深挖学生潜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

(三)促进了新学科与新专业的发展

以国际联合实验室为合作平台。本专业两次获“中央与地方共建优势特色实验室”专项支持;获批大连市科技局立项的“大连半导体照明产品公共检测与服务平台”;大连市发改委立项建设“大连市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实验室”;2012年成功获批的“中国绿色照明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全国首家获此殊荣的高校,同时获批“半导体照明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基地”。成立了多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产学研合作基地、教学实践实习基地,为照明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支撑平台,在区域光电产业集群建设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绿色照明产业发展迅猛。利用国际合作来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经过多年积累,2010年成功申请获得“光学工程”硕士点,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011年又成功获批“光源与照明”新专业,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照明专业人才培养基地。2012年成功获批获批“半导体照明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基地”。

五、结束语

本专业抓住照明行业蓬勃发展的契机,广泛加强国内外合作,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进一步促进了我校的光源与照明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通教学科研一体化通道,促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萍,邹念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纵横,2010,(86):102-103.

[2]邹念育,张云翠.大连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特色建设与人才培养[C].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42-45.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
论创新人才和工匠人才培养的可能性
浅谈土木工程材料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